今天早上听了一本书,书名是《看不见的大猩猩》,虽然是边做事边听书,听的并不是很仔细。但是其中的内容仍然打动了我,让我由此产生了一些相关思考。这是一本讲认知的书,从中让我看到了一些认知盲点,这样的认知盲点很多人都有,只是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书中讲了一个这样的事例,实验人员在给受试者看一个视频,视频中播放中,实验人员装扮一只大猩猩在场边出现,并且做着各种动作,这样的情景出现了八秒。当实验结束的时候,实验人员询问受试者是否看到过一只大猩猩,很多受试者都否认有大猩猩出现。
还有一个事例,纽约的一个便衣警察在抓犯人的时候,被其他警察以为是嫌疑人的同伙,并遭到了殴打。当这个受伤的警察起诉那些殴打他的人时,那些殴打他的人矢口否认,此时,关键证词就成了举证的重要因素。
当时有一个刚加入警局的小伙子,当法官询问他的时候,这位小伙子说自己并未看到这个人被殴打,自己只是在抓那个逃跑的犯人。听到这里的时候,很多人会觉得这个小伙子是在包庇同事。现在有了认知盲点这个概念,就知道了这个小伙子的注意力在犯人身上,他没有看到那个人被殴打也是事实。
其实,现实生活中也会有相同的情况,当一个人被忽视的时候,应该多思考一下背后的原因,真实的情况可能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模样。很多时候的自信可能是盲目的,以书中讲的内容为例,那些受试者并没有看到真实出现的大猩猩,那个警察也没有看到真正挨打的警察。
现在想一下,现实生活中,我们会不会像那些受试者一样,对一些既定的事实有过忽视,那些忽视是否产生过相应的影响。某个角度来看,很多时候的判断,都是受到主观意识的影响产生的,这样的产生往往会是偏差的。
比如说在我们身上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抱怨,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觉得某件事情的不公而产生不满,由此产生了抱怨。有这样一句话,不能比身边的人差,很多人习惯于与身边的人比,比较常见的是收入,你开八千,用事拿七千,你就会开心,同事拿八千五,可能就会引起心理上的不舒服。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此时人们看到的只有一个因素,那就是别人比自己强。当然,如果一个人比自己强的很多,并不会引起这样的不满,还有可能会引起另一种心理情绪~崇拜。抱怨与崇拜可能就是在于个人理解的不同而出现的变化,这样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与个人的认知有关。
比如说《看不见的黑猩猩》这本书中讲到的例子,人们之所以看不见那只黑猩猩,就是没有把注意力聚焦到黑猩猩上面。对于一些看不到的事物,即便是一些事物真实存在,由于看不到,因而也不会觉得他们存在。
进一步的来看,当开始抱怨的时候,看到的只是那些让我们抱怨的事物。如果能够转换一下角度,多去思考一些,可能会看到一些看不到的事物,进而会改变当时的状态。比如说在看到身边的人比自己强的时候,可以想一下为什么会这样,别人究竟做了什么让他们变的比我们强。
也可以反过来想一下,自己都做了一些什么样的事情才会变的越来越差。遇到事情多思考,可以看到那些事情背后的因素。事实上,任何事情都不是孤立的存在,更多的是由诸多因素构成的。有了这样的认识,可以逐渐地按图索骥的去寻找一些构成要素,进而通过学习去创造那些要素在自己身上汇聚,从而达到一种理想中的结果。
某种意义上来看,现实生活中,遇到事情的时候,少一些抱怨,多一些思考,生活会变的更美好。思考其实是人的天性,由于缺乏锻炼,使得头脑逐渐地变的迟钝。人的思维系统是需要不断的整合升级,才有可能达到理想的状态,那些抱怨者在抱怨的时候,并没有去深度思考那些导致抱怨的原因。
事实上,真正思考的人是不愿意浪费时间去抱怨,因为他们知道抱怨是无用功。一个思考者更多的是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尤其是在情绪层面上,大概率上不会过多的浪费时间。思考虽然不会让人变的聪明,但是却可以让人变的更理性,能够理性面对生活的人,更有可能理解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事情,进而让生活变的有序,这样的有序会让生活变的更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