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饶之海

作者: 申小璐 | 来源:发表于2017-05-19 10:10 被阅读553次

    这两天又重读了三岛由纪夫的《丰饶之海》,由《春雪》,《奔马》,《晓寺》,《天人五衰》四卷构成。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用佛教的轮回转生的写法,讲述了四代人的故事。通过这四卷作品,作者阐述了他对轮回的理解,最终,也通过行为表明了他对生与死的态度。

    《春雪》中,主人公清显从小养尊处优,长成一个任性自私又优柔寡断的人,明知道青梅竹马的聪子对他一往情深,但当他随时可以娶到聪子时,却不屑承认自己对她的爱,直到聪子和亲王正式订婚,才和聪子频频幽会,致使聪子怀孕。最终以聪子打胎后削发为尼,清显心碎而死结束。

    本多作为清显好友,也是唯一掌握清显轮回转世秘密的人,贯穿整部作品。作者通过本多对轮回转世的思考,阐述了他的理念。

    本多第一次产生“轮回”的想法,是和泰国王子在清显家的海边别墅度假时,聊到的。那时,他隐约认为,人类是一股生命的脉流,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思想,有可能被不同的“生命的脉流”继承下来,同时,一股“生命的脉流”又会被各种不同的思想所继承。本多对轮回的想法也就仅止于此。

    聪子出家为尼之后,本多去拜访门迹时,门迹讲述了她所理解的世界运行法则。“所有的事物都根据因缘果的规律生息,叫做缘起。一切生灵都因缘起而存在。”

    门迹给本多讲述了法相宗月修寺的根本法典《唯识三十颂》。关于缘起,形成其根本的是阿赖耶识,是梵语Alaya的音译,意译为含藏,其中含藏着一切活动的结果——“种子”。我们在眼、耳、舌、鼻、身、意六识之深处,还有第七识,即末那识,也就是自我意识。阿赖耶识在其更深处,正如《唯识三十颂》所写,:“永恒转换如激流”。

    本多在此所习得的教义,成为以后他所领悟轮回转生的基础。

    《奔马》的主人公是勋,他纠集了二十名志同道合的小伙子,策划“昭和维新”,目的是暗杀一批要人,实行天皇亲政。事泄被捕,但获释后,他又单独行动,刺杀了财界巨头藏原,随即剖腹自杀。

    本多在瀑布下,发现勋左侧腹下三颗黑痣,想起清显临终前所说:“我们会再见面的,一定会的,就在瀑布底下。”

    在清显死后之后,本多开始根据月修寺女主持受教研究轮回之说。本多想起佛教书上记载着的“四有轮回”的说法。“四有轮回”中的四有指“中有”、“生有”、“本有”和“死有”四种。这四有是“有情轮回转生”的一个周期。两次生命之间存在暂时的因果报应,这就成为“中有”。“中有”周期不定,短则七日,长则七七四十九天,在这期间会脱胎转到下一生。于是,本多认定,勋是清显的转世。

    在一次观看能乐演出的时候,本多想起了清显和勋的人生轨迹,阐述了他对轮回转世的看法,更确信看到了清显转世的证据。

    轮回或转生,其原文均为Samsara。所谓轮回,是指众生置身于迷界,亦即六道——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间、天界——永无止境地流转。转生,则意味着由迷界提升至悟界,而停止了轮回。所以,轮回一定会转生,但转生未必就会轮回。

    总之,佛教虽然承认轮回的主体,却不承认常驻不变的中心主体;因为否定了“我”的存在,所以也坚决不承认灵魂的存在。只认同因轮回而生生灭灭流转着的现象内核,也就是所谓心识中的最细微之物,并认为那就是轮回的主体,也就是唯识论所说的阿赖耶识。

    在此时,本多虽然在研究各种复杂的形而上学,但对轮回还一直处于模糊的理解。

    《晓寺》中,本多在曼谷遇到了幼小的月光公主,偶然瞥见她的左边侧腹上有三颗黑痣,从而发现她是由清显——勋——转生的。月光公主十八岁来到东京留学,本多从钥匙孔里再度看到那三颗黑痣。果然,她回国后,二十岁就被毒蛇噬死。

    本多就此学习了泰国小乘佛教有关轮回转生的学说,他们维持《南传大藏经本生经》的教义,认为“引起轮回转生的‘业’的主体是‘思’,即意志。”人们的肉体和外界事物本无善恶,使之成为善或成为恶的全是心,是“思”,是意志。

    譬如,有一辆车,构成车的诸要素,虽然不过是一般物质的诸因素,但由于乘坐的人轧了人而逃走,这车便成了罪的容器。心与意志是罪与业的原因,所以我们本来是无我的。然而,“思”坐在里面,因贪、嗔、邪见、无贪、无嗔、正见的六业道而引起轮回转生。这样,尽管“思”是轮回转生的原因,却并非主体。来世只是今世的延续,与今世连成一体的彻夜长明的灯火便是生。

    正如在《大藏经》中《弥兰陀王问经》一部,那迦犀那以一盏灯的比喻来解释轮回转生:那傍晚的火焰、深夜的火焰、黎明前的火焰,都不是完全相同的火焰,但又不是别的火焰,而是依存于同一盏灯,彻夜燃烧着。作为缘生的个人的存在,并非实体的存在,而只是像火焰似的“事象的连续。”

    以上部分,是小乘佛教对轮回的阐述。

    接着,本多又回到了年轻时让他沉迷的唯识论。

    唯识论起源于大乘佛教《阿毗达摩经》。我们平常以所谓的“六感”的精神作用而生活,即眼、耳、舌、鼻、身、意六识。唯识论在其前头创造了第七识——末那识,可以认为它包含着自我、个人的自我意识的一切。在其更深处则存在着终极之识“阿赖耶识”,它是包藏着存在于世界的一切种子的识。

    生在活动。阿赖耶识在活动。此识是总报的果体,包藏着一切活动的结果——种子,所以,总而言之,我们活着,不外乎是阿赖耶识在活动。此识犹如瀑布一样长流不息。瀑布常在眼前看得见,但每一瞬间的水都是不同的水。水是在持续不断地翻滚着、流动着。

    在阿赖耶识之中,种植着一切结果的种子。只要人活着,前述的七识就要活动。阿赖耶识本身既含有引起轮回转生的主体,又含有其动力。阿赖耶识本身并非一尘不染,而是水乳交融的和合识,一半污染的成为朝向迷界的动力,另一半洁净的成为朝向悟道的动力。而其内含的种子,将借助善恶业种子,以来世或苦或乐的果报而现行。阿赖耶识是有情总报的果体,是存在的根本原因。例如,人的阿赖耶识现行,正是人的现实的存在。

    阿赖耶识使我们居住的迷界显现。这个世界是有肉体(五根)、自然界(器世界)和种子(可使一切物质、精神现行的潜在力量)构成。不管是“我执”所执着的实体——自我,抑或是我们认为死后不灭的灵魂,都是从产生一切诸法的阿赖耶识发生的,既然如此,那么一切归于阿赖耶识,一切归于识。

    然而,如果如果就此认为唯识论是一种唯心论,即认为这部是作为一个实体的主观,而在那里映现的世界完全是由它产生的,则混同了“我”与“阿赖耶识”。因为“我”这个常数可能是一个不变的实在,而阿赖耶识则是瞬息不停的“无我之流。”

    至此,本多明白了,什么是轮回转生的主体,什么轮回于生死之间。它正是滔滔不绝的“无我之流”——阿赖耶识。

    那么,阿赖耶识以怎样的形态显现世界?大乘,尤其是唯识,把这个世界解释为片刻不留地奔涌的激流,解释为雪崩般的飞瀑。它是每一瞬间都在又生又灭的世界。过去的存在、未来的存在均为任何确证,只有我们手能摸到、眼能见到的现在的一刹那是实有的。大乘特有的这种世界观,称为“现在实有过未无体说。”

    世界是必须存在的。不能没有产生世界使之存在,并在每一瞬间不断保证其存在的识。这正是阿赖耶识,它不会毁灭。像瀑布一样,虽然每一瞬间的水是不同的水,但却不断地奔流。

    世界无论如何必须存在,是因为只有作为迷界的世界存在,才能给人带来达到悟的机缘,这是阿赖耶识对于这一问题的最终回答。

    如果作为迷界的世界的实有,是一种终极的道德的要求,那么,产生一切诸法的阿赖耶识正是这种道德要求的源泉。因为如果没有阿赖耶识,世界就不存在了,但如果世界不存在了,阿赖耶识也就失去了它作为主体进行轮回转生的场所,从而达到悟的路径也就永远被封闭了。

    由于最高的道德的要求,阿赖耶识与世界互相依存,阿赖耶识也依赖于世界存在的必要性。而且,如果只有现在的一刹那是实有,保证这一刹那实有的最终根据是阿赖耶识,那么,在同一时间里使世界的一切显现出来的阿赖耶识,也就存在于时间轴和空间轴相互交叉的一点上。

    至此,本多终于理解了“同时更互因果”。正如《阿毗达摩经》所写:“诸法藏于识,识于诸法然。二者互为因,又常互为果。”

    《天人五衰》中,本多偶然机会,发现孤儿透身上有三颗黑痣,便认定他是清显——勋——月光公主——的转生,就把他过继为养子,但透却对本多百般虐待。本多的女友庆子,她从本多那里了解到轮回转生的秘密,便当面戳穿了透是冒牌货,指出他完全没有二十岁就死亡的迹象。

    “清显被意想不到的恋情所擒住,勋被使命感、月光公主被肉体所掳。而你,究竟被什么东西抓住了呢?”“

    “倘若说,所谓的命运就是靠外在的力量抓住一个人,随意摆布他,那么清显君、勋君和月光公主统统是有命运的。然而,从外面抓住你的究竟是谁?”

    透听了庆子的这番话后,自尊心受到伤害,自杀未遂,双目失明。

    本多,也步入死亡的边缘。年过八十的他重访月修寺,终于见到出家多年的聪子。本多与聪子进行了一番禅语般的问答。门迹坚持说,她没有听说过清显,并问道:“本多先生,你果真在今世见过这位清显吗?你现在能够斩钉截铁地说,我和你以前确实在这个世界上见过面吗?”

    “我记得很清楚,六十年前我到这里来拜访过。”

    “记忆这玩意儿就像是一副虚幻的眼镜,既可以让人看到根本不可能看到的遥远的东西,又可以让它显得近在咫尺。”

    本多感到迷茫,“假若清显君压根儿不曾存在过,那么,勋也不存在,月光公主也不曾存在……而且,说不定连我都……”

    这时门迹头一次定睛看着本多说:“这就要看您怎样去想了。”

    本多觉得此刻与门迹会晤,也成了虚虚实实的事。

    作者在本卷说明了“天人五衰”的含义:所谓天人五衰,指的是天人临终时呈现的五种衰相。《摩诃摩耶经》记载:尔时,摩耶在天上见到五种衰相。其一、头上花萎,其二、腋下出汗,其三、顶中光灭,其四、两目频瞬,其五、本座不乐。

    有情众生存在之际,曾促使人们神驰于美与梦幻的境界。然而曾几何时,连呼吸都弥漫着衰亡的气息。

    本多突然觉得,自己迟早一死,那时,所有的一切统统都不存在了,这个世界复归于虚无境界。

    最后一段,作者写道:本多寻思,自己来到一个既没有记忆,也没有任何东西的所在。

    玛格丽特.尤斯纳所写的《丰饶之海》中,写道;“这个题名原出自于开普勒和布拉埃时代的占星天文学的古老月理学。‘丰饶之海’指月球中央那片广漠的平原。该平原跟月亮这个卫星一样,是既没有生命也没有水和空气的一片沙漠。此题名一开始就鲜明地表示出:促使那四代人依次活动的一连串沸腾的众多计划,以及与之针锋相对的计划,到头来是一场空,也就是虚无。”

    作者也在当天上午交稿之后,剖腹自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丰饶之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gty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