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戴老板×王涵:世界经济到底怎么了?之后,去听了整个课程。不愧是搞物理的人研究金融,很有终局思维的特点,每每寻根问底讲到本质,都让人感到茅塞顿开。
王涵很诚实地承认,贫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们追求幸福生活,本质是追求在相互比较中比出来的地位:
从财富的角度来讲,我们每一个人都比当年的皇帝要有钱多了,皇帝想用iPad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哪个人能说自己现在生活得像皇帝?
不像某些虚伪的学者,非要狡辩说现在的穷光蛋也比古代的皇帝过得幸福:
去了很多次故宫之后你就知道,即使是把皇帝的生活抢过来,也还是很悲催的生活。
故宫里面没有空调,没有席梦思,房间四处漏风,最重要的是没有Wi-Fi。
我们看穿越剧的时候,看到后宫三千佳丽很多联想对不对。但是皇帝的妃子到底漂不漂亮?我们想象一下,两个礼拜不能洗澡,不能洗头,脚还裹着,我们自己试一下,就知道这些人的面貌是什么样子。
整个农业时代的全球经济2000年一共就增长了3倍。绝大部分人口不识字,技术进步比蜗牛还慢。连基数都这么小,那贫富差距自然也大不到哪里去了。可是,你真的需要这样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吗?我和我的学生开玩笑说过,你们即使穿越回去当皇帝,也没有现在当穷先生的生活过得好。
每次看到这种言论,我都气不打一处来!
更进一步,既然贫富是相对的,那就不存在什么“存量”和“增量”的二分法,一切皆存量。某些学者侃侃而谈的“怎么分饼决定了饼能做多大”根本就是个伪命题:饼始终就那么大,没有做大的可能,只有“怎么分饼”才是个有意义的问题。
在这个基础上王涵讲了汇率、科技创新、数字货币对存量的影响,我写一下我的理解:
- 汇率的波动会造成国与国之间重新分配存量。金融战和传统的战争一样是为了抢其它国家的财富,所以是名符其实的“无硝烟的战争”。
- 科技和创新会创造一批新贵,从而使得那些拥有old money的人变得相对不那么富了。所以科技和创新也不是为了创造增量,而是为了合法地洗劫别人的存量。因此,拥有资本的人为了对冲自己的存量被洗劫的风险,必须投资于创业项目,这就是风险投资虽然成功率很低却必然存在的逻辑。
- 巴菲特讨厌比特币是因为它和黄金一样不会创造财富,这仍然是局限于“增量思维”;如果以“存量思维”来看,比特币跟科技创新没有本质区别,都是为了重新分配存量。相比科技创新,比特币把“重新分配存量”的意图表达得更露骨,因而招致反感。
还有很多精彩的观点,就不剧透了,毕竟是收费内容,想了解更多的读者请订阅该课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