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4713708/9088b8156829461c.jpg)
今天,我读的是《远处的青山》中的一篇散文,作者是伽利略,题目是《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节选自其著作《验证者》。
伽利略给我们讲了一个生动的故事,最后论证出结论: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他不知道遥远的彗星的成因,就像不知声音者,是可以被宽宥和谅解的。
文章开头是这样写的:
基于长期的经验,我似乎发现,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处于此种境地:知识愈浅薄的人,愈欲夸夸其谈;相反,学识丰富到使人在判断某些新事物时,变得甚为优柔寡断。
他举例说,在人迹罕见的地方,有一个人,养了很多鸟雀。他发现鸟儿通过呼吸就能发出声音。他认为声音就是鸟鸣的那个样子。
后来,他听到窗外有另一种声音,以为是他不知名的小鸟发出的。出门后发现是一位少年在吹木管。他用钱买下了那只笛子。鸟鸣与笛音截然不同。他意识到,自然界有两种不同的发音和乐音方式。
他决定离家出走,想看看还有没有其他奇音。
他陆续听到了手指拨弄的弓弦之音。
他还见识了开门声、敲玻璃口杯的声音,以及观察到蟋蟀、苍蝇、黄蜂、蚊子等不同于鸟雀靠气息发生,而是靠翅膀煽动而发出的声音。
最后,他发现了一只蝉。他把蝉抓在手里,左看右看,却无法确认蝉鸣声是如何发出来的。即使他扯掉蝉翼,蝉声依旧尖锐,丝毫不停歇。
通过一系列的发现,他意识到自己还有很多不知道的各种声音。比如;风琴、喇叭,以及含在口里的铁片发出的声音。
他茫然了,觉得他的知识太贫乏了。他了解了,世间绝不是他开始以为的只有鸟叫那一种发声和乐音。他坦然了,笃信世上还有各种他不知道的声音的存在。
我赞叹伽利略的说理方式。只知道他的物理和天文学的巨大贡献,不知道他还有如此深厚的文学造诣。
书中的作者简介
伽利略·加利莱伊(1564–1642),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不仅在物理学和天文学领域贡献卓著,而且在文学方面颇有造诣。一生创作了许多传播科学知识,堪称精湛不磨的传世佳作,如《验证者》《两种新科学的对话》等。此篇为《验证者》中一章节,写于1623年。
我们人,就是通过一件事物、又一件事物来认识自然界、社会和人类的。有些知识,经验可以借鉴,有些知识,需要耐心等待。
我们像文章中的主人公一样,开始自以为是,以为声音的模样就是鸟叫。后来才发现自己的无知和孤陋寡闻。
主人公下决心走出盲区,见识了更广阔的声音世界。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对于我们不知道的事情,要心怀坦然。那是我们目前力所不能及的地方。但一定要相信,还有新的渠道、新的事物存在,我们要有敬畏之心。
我们不能夸夸其,用一种自我之见下判断。比如认为声音就是鸟叫的那种音。
读完这篇散文,我想到了我刚开始学习阅读时,读到的瑞·达利欧的《原则》中的一句话,“我是个“愚人”,相对于我需要知道的东西而言,我真正知道的并没有多少。不管我一生中取得了多大的成功,其主要原因都不是我知道多少事情,而是我知道在无知的情况下自己应该怎么做”。因此,他倡导我们的头脑要极度开放。
正是因为我们人人都有思维局限和认知盲区,所以需要听取他人的意见,尤其是反对的意见,而且最好是你身边的高手提出的反对意见。
几年前,在我没有开启读书之前,在没有读到《原则》之前,我的认知浅薄,态度又绝对。我以为知道很多事情,我以为眼前就代表了世界。这种自以为是的态度,恰恰暴露了我的无知。即使这样,遇事时仍不免好为人师,发表一番评论,真是汗颜。
想一想伽利略讲的这个声音的故事,牢记“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常怀谦卑之心,保证终生学习之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