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论语

作者: 浪飘飘 | 来源:发表于2020-12-24 11:18 被阅读0次

    任晶#2020.12.23#日精进#day47/1000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用这句话,做孔子整个理论的开篇是有道理的。就是告诉我们后边,你要面临的是一个艰苦的求学过程。求学过程光读书,光背过记住这些话是不行的。你需要练习,你还需要跟别人互动。所以自修共修一起,最终我们达成的人格境界——“人不知而不愠”,我能够淡定地处理身边的这种毁誉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贡有一天就问孔子,一个人贫穷但是不谄媚,富有但是不骄慢,您觉得这个状态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不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贫穷的时候,我一样可以很快乐。孔子的快乐不来自于外在的钱,不来自于地位,不来自于说今天有没有赚到足够多的银子。他只要生活着,他就能够感受到快乐。这种感受到快乐的力量是由内而外生发出来的,而不是外部的条件强加于。富而好礼”也是一样,一个人富有了以后,你说我要控制着我自己不要骄慢,那说明你心中有一个动力去骄慢。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你知道了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个才叫作求知的态度。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这句话太有智慧了。就是我不相信孔子见过所有的人。但是他就能够这么准确地总结出来很多人的特点。他说一个“不仁”的人,不可以久处约,也不可以长处乐。

    一个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当你能够达到一个仁者的时候,你是通达的。你是基本上各种事都想明白的一个人。一个人如果各种事都想明白了,而且对外在的环境是敏感的,是能够感知到自己跟他人身上的幸福与不幸的。当你能够有同情心,能够有共情能力的时候,你会发现快乐,可以坦然地享受快乐。

    一个仁者,他真正安处的地方,根本不是外在的环境,是他内心的境界。他内心当中有仁的境界,他在哪儿都能待得住。这没关系的,外在的东西它都是幻化出来的,对他来讲无所谓。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人的大脑是有缺陷的,大脑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冷静和理智。对自己的过度信任会,导致你只能够看得到自己理解的东西;无法洞察别人的复杂动机。

    周国平先生说:“人可能是真的没有意义。但是寻找人生的意义,这件事情本身就有意义。”

    学问、修养是会内化在体内,它会从体内再生发出来,变成你说话的方式、你的谈吐、你的待人接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论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gxmn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