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学生会有过这种经历,每当考试时候,发现试卷简单,一路下来做得也很开心。可是,当试卷发下来,映入眼帘的却是一片片令人惊奇的红叉叉。懊恼之后,再细想一下,发现有时候真的是自己想问题的方向错了,最尴尬的是发现当时折腾自己很久的题,竟然题目是选“不正确的”。这个时候,他们往往会给自己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粗心”。接下来呢,在还接受不了这个现实的时候,稀里哗啦地哭一通,暗地里在心里对自己说下次一定要细心,结果下次还是照样出现一堆地诸如此类地问题。那么,从这个角度看,这个“粗心”可能就是一个借口,甚至可以说就是个伪命题了,它不仅回避了真正的问题,最恐怖的是会让自己一直活在自己编造的谎言里。
那么,真正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每天会接触到海量的信息,看到各种事物,听到各种声音,闻到各种气味,但是一天下来,真正有印象的事情,也就那么几件。那也就是说,我们一直是在有选择性地吸收外部信息,而且只会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花费注意力,而对其他信息,大脑会自动地忽略。换一个角度,可以说,我们就是对某些事物会视而不见,这才是正常的状态。那么,可以说,我们在考试的时候,没看到某些关键字,这本身也就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现象罢了。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看,“粗心”其实是个没有必要存在的名词,而真正要做的就是,管理自己的注意力。对于考试时候,漏看关键词的问题,无非就是提高对这些关键词的注意力的问题了。
那怎么应对“粗心”这个问题呢?
首先,要做到只字不差在阅读。
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大部分人追求所谓的快速阅读,恨不得像装手机软件一样,把一本本的书,分分钟装进自己的大脑。现在,又由于语文考试的改革,提升阅读速度变成了当务之急,引发了无数家长的焦虑,甚至恐慌情绪。但是如果盲目追求速度,反而会引发不良的后果。
事实上,一本经典的书,是值得反复阅读的,甚至是只字不差地去阅读。哪个作者,在自己的作品上不是反复修改,字斟句酌呢?面对作者这么精心的安排,显然追求速度是会错过很多的。
相反,做到只字不差地阅读是每个学生应该做到、做好的基本功,小学阶段,老师教的读出声来、默读,就是做到只字不差阅读的最佳方式,同时还可以借助笔在关键词上来圈圈点点,来提高自己的注意。
其次,就是多读两三遍。
很多学生,在碰到自己看不太明白的语句里,很自然地就抛了一句“看不懂”,就没有然后了,可实际上,再看上一遍,可能就不一样了,这个从某种程度上讲,是符合人类的节能的本性。但是,这样子的后果,只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蠢,甚至变成一个凡事都需要别人来替你操办的“伸手党”。这种蠢其实就是自己懒出来的。如果不想自己“积懒成蠢”,那么,不管怎样,请至少读上两到三遍,这才是面对文字,或者新概念的正确方式。
第三,就是做好检查了。
几乎所有老师都会要求学生检查,但是尴尬的是,检查的时候,怎么看都是对的,那这个检查几乎是没有用的,发现不了错误。
那怎么办呢?总结经常出错的地方,重点检查这些方面。
就拿计算来说,出错的原因,无非就是抄错、添去括号时没有改变符号、简单的计算错误,那检查的时候,就重点检查这几个方面,在脑海里不停地提醒自己去检查这几个内容就行了,当然,检查的最佳方式,是做一步检查一步,确认无误时再进行下一步运算。这个显然比算完之后,回头再重算一遍效率更高,而且越到高年级,时间上就越不允许全盘检查。这种习惯越早养成越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