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体验,在语文课堂上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信阳市平桥区第二小学 杨磊
关键词:体验 实践 小学生 核心素养
1、 问题的提出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核心素养”的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其创新在于,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使得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现;其突破在于,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自从世纪初新课改以来,课程的“三维目标”已经人尽皆知,但人们往往只在学科教学的文本知识中去寻找它,将它机械地割裂开来,并且存在对它善贴标签的现象。“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实施以及质量标准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三维目标”可以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以完整体现。因此,“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和提升。
体验式学习法(ExperientialLeaning)也称“经验学习”,最早由剑桥学子提出,这是教育学里的一个理论,这个理论说来话长,它从教育家杜威提倡的“在做中学”、“生活即是教育”开始,历经各种理论流派发展,在八十年代得到系统整理和应用。
体验式学习法是指通过实践和体验来认知知识或事物,或者说通过能使学习者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传统的学习对学生来说都是外在的,而体验式学习却像生活中其他任何一种体验一样,是内在的,是个人在形体、情绪、知识上参与的所得。正因为全身心的参与,从而使得学习效率、知识理解、知识记忆持久度都大幅度提升,体验式学习法是传统式学习方法效率的5~10倍。
2、 在语文课堂上深度体验
“实践出真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时要躬行”。儿童时期的学习都是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在观察中学、在交往中学,模仿、尝试,几次就可以掌握。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工具性学科,是学好其他知识的前提,也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堂上体验,实践,掌握知识,学习技能,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基。
(一)创设情境,乐于体验
学生对学语文兴趣不浓,有的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为此,我们在教学时要努力创设一种教学情境,唤醒学生的知觉表象,使学生乐意去体验。这种情境的创设,可以用精心设计的导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可以讲一个娓娓动听的导语来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放一段优美动听的音乐来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也可以创设一个唯美的或感人的……画面来激发学生的图景思维等。当然,情境的创设要恰到好处,这样才能使学生一下子产生阅读期待。
(二)、在体验中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听说读写的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实践,离不开体验,很多技能的获得都是在体验中习得的。在体验中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1.重视听的体验,打好语文学习能力基本功
语文学习成绩,与语文学习能力有很高的相关性。而语文学习能力,又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听,概括地说,就是通过语文学习,培养孩子具有辨别语音,理解语意,品评话语,即用听觉去辨别世界。而我们在以前的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听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学生,在听的方面至少有两个要求:第一,要听课文朗读,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听课文磁带,听教师及同学们的朗读,这样有利于记住课文内容。我在教学中并没有强行规定读课文的遍数,但每课上过之后,同学们绝大部分都会背,这就是认真听的效果。听的基础打好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上来了。特别是对一些成绩不太好的同学,听的能力提高后,上课专心听讲,注意力集中,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大大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促进了班级学生成绩的整体提高。第二,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课,专心听同学发言。因为听意味着心灵的沟通,意味着眼神的交流,意味着能够对讲话者进行及时的反馈。要让学生明白,会听,也是一门学问,也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本领,要让学生通过听学会交流,训练大家及时捕捉老师讲课过程中重要的信息,听,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功。教学中注重听的训练,有意识地让学生多参与,让学生听一篇文章后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能概括出中心意思,经过这样的反复训练,同学们听的基本功扎实了。
2.注重说的体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现行教材安排了口语交际训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说”的重视,这为我们开展说的训练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练习平台。说,就是能正确使用语言,有效地组织语言表情达意,同时能运用姿势、表情、手势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教材,采取多种形式,面向全体学生,让同学们人人都有训练机会,力图扭转重读写、轻听说的不良倾向。我在教学《陶罐与铁罐》时,就让学生注意角色对话的不同语气,表达出陶罐与铁罐的不同性格特点。这样既训练了同学们说的能力,又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培养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像这样一石二鸟的事情,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做呢?在教学口语交际课《健康聊吧》时,我充分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说话能力。在平时班级各项活动中(如班会、队会、讨论会),我也有意识地让同学们去说,经过训练,同学们说话由不太完整到完整,由不够流畅到滔滔不绝,说的能力有了质的提高。
3.加强读的体验,培养积累语言的习惯
华师大语文教育家方智苑先生说:“最好的阅读境界是身临其境,设身处地,感同身受。”方教授的话一语中的地指出了语文阅读中体验的重要性。语文阅读教学必须要重视体验的运用,只有让学生体验了,我们的教学才能深深触动学生的心灵。一堂触动学生心灵的阅读课一定是鲜活的,它会让学生心有所感,智有所启,情有所思。体验式阅读教学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自悟学习、自得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所学知识在一次次的体验、一次次的碰撞交流中不断内化,逐渐成为一种能力。这正如新课程标准所说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朱作仁谈朗读》)。我们要教会学生用两条视线读书:一条是生理视线,即眼睛的视线;一条是心理视线,即心灵的视线。让学生一边声情并茂的朗读,一边展开联想和想象,就像在头脑中“放电影”。通过多种感官,使符号、语音、意义、表象等有机结合,使语言文字所表述的内容融合成完整、连续的生活画卷,在学生的头脑中活动起来。这样,把“话”想像成“画”,仿佛自己就置身于其中,他们才能进行主体的全方位的感受和体验。
教学生读课文,是培养学生将无声的文字符号,由视觉到思维,经过理解加工,转换成有声语言来再现故事情节,描绘景物,塑造人物形象。“真正的语文课应把语言的感悟、品味、积累、运用放在首位,因为文本中所有的信息内涵、情感思想都是以语言为依托传递出来的。”自主的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仅能使朗读者沉浸在喜怒哀乐的情景中而且能唤起其他学生爱憎的情感。在朗读体验中学生走进作品中的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故事情节,体验作品的思想内蕴。
4.培养写作体验,诱发创作能力
语文教学一贯注重写作,这是无庸质疑的,现行教材在“写作”这一部分增加了想象作文和应用文的比重,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实用的作文能力。而以前的作文只是要学生一味去写,为作文而作文,这种孤立的作文教学只会令学生怕写作文。命题作文就是这样,让学生面对没有体验的情况,在根本没有感受,没有激情的情况下让他去写,我想他永远也写不出好作文来。因此,我在作文教学中采取了以下两种做法:1、增加写作量。如果没有足够的写作训练,要想写一篇很好的作文是不可能的。所以每个学期都让学生写日记,做周记,多写作文,多多训练。2、少出命题作文。我认为命题作文是应试的产物,每个孩子的生活不一样,对人生的体验不一样,过多的命题作文只能让孩子养成跟随老师的思路,跟随老师的形式走,最终导致假话空话连篇。我们班胡图蓝、倪钥等同学原先的作文堆砌词语,没有实际内容,经过几年的练习,他们的文章朴实了,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另外,我在讲读课文时,把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如我在教《五彩池》时,使利用课文插图,结合上下文,引导学生想象五彩池的美丽与神奇。记得上课时有不少同学问:五彩池是真的吗?我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先让他们在文中找出五彩池的所在地,然后出示地图找到这个地方,最后点拨:如果你们把周围的景物展开想象写得生动形象,别人读了也会问是真的吗?别人也会来参观呢!这样一诱导,学生们不光找出答案,还被唤起创作意识,诱发了创作力。学生们把“要我写”变成“我要写”也就顺理成章了。
(3) 体验式阅读教学,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体验式阅读教学是在老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创造条件,让作为主体的学生去亲身经历或参与。 电影戏剧里,导演要求演员必须“忘我”、“投入”,我们评价演员表演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便是他们是否“入戏”。同样,在阅读教学里,我们如果能让学生进入文本,进入“角色”,和作品里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那我们的言语品味必将是非常到位的。 角色体验常用的方法是分角色表演和分角色朗读。前者的要求相对高些,要求学生的准备也相对充分些,其最高境界是排演课本剧,此方法偶一为之,很有必要,但无法作为常态,我们能够进行的是一些片断的分角色表演,如对《大江保卫战》中有关“解放军战士筑成人墙”的描写,通过分角色表演,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在当时的情况中,解放军战士一如钢铁般坚强的意志,和他们在狂风、暴雨、巨浪面前所拥有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至于分角色朗读,运用就比较广泛了。分角色朗读,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在活跃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自己选择感兴趣的角色进行朗读,必然会认真揣摩人物内心的情感,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从而能心领神会地读出对角色不同性格的理解,做到形神兼备。如在《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中他们三次相遇的对话就很能体现人物个性,通过分角色朗读,我们很容易体会到爱因斯坦的平易近人、不拘小节和小女孩的天真无邪的性格。
叶圣陶 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角色体验法是最直接的入境法之一。对于一些篇幅较长、结构较复杂、情节生动的课文,可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进入规定的角色感同身受,以激发强烈的表达欲望。依据儿童个性心理差异,让孩子选择自己喜爱的角色表演,伴随着情境,儿童“担当角色——理解角色——体验角色——表现角色——与角色同一——产生顿悟”并由此带来儿童的全面人格、自由个性以及主体性、创造性的真正解放。并且通过角色的扮演,角色的对白,角色的情感交流,教育教学内容更加现实化、形象化,学生获得的体验更深刻,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体验是一种图景思维,不同于经验,它不仅仅重视主体的心理结构,而且在经验的基础上更注重主体与客体合一的动态建构。也就是说,它是亲身经历,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的一种活动。而阅读,则是作家体验与读者体验相融合的一种历史性交流或对话。这种交流不是他们的现实个性的交流,而是通过作品进行的体验与体验的交流,即作家在创作中与读者进行意念的对话,读者在接受中创造地体验作家灌注进作品的体验。体验式阅读教学应该让我们的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去想象语言文字背后生动而丰富的画面,升华学生对文字本身的感知。如教学《秦兵马俑》时,让学生通过对规模宏大的数字描述的感知,还原文字背后气势恢弘的图景;在教学《碧螺春》一课时,借助课文中插图所展现的采茶时的美丽动人的画面,引导学生再现采茶时声情并茂的画面;在教学《郑和远航》时,借助课文中插图所展示的郑和气宇轩昂的彩绘,引领学生再现当时郑和船队浩浩荡荡远航的图景。在学生通过语言描述自己借助语言文字所想象到的画面的时候无形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更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学生的智慧迸发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感染下发生的,因为情境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情境能让学生感受性高,思维活跃;情境能引发学生联想;情境能激发学生情智;情境能催动学生的灵感……总之,情境能促进学生感悟。
(4) 在体验中陶冶情操
语文教育就是人的教育,它不仅是一门培养学生分析和运用语言能力的课程,更是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培养情感的特殊载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而且要从众多文学作品中汲取精柏营养,,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想和性格都有较强的可塑性,所以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情操的培育,,学会用语文课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小学高年级语文在陶冶学生情操方面,有其他课程不具有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学会结合语文课旺学到叹化知识,叹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
比如, 课文《金色的鱼钩》 的主要讲了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病号,,在即将走出草地时,他牺牲了的故事,赞颂了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老师在讲这类课文的时候,要多向学生介绍当时的些时代背景,创造体会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革命战士的牺牲,让学生对主人公当时作出的巨大牺牲有更深刻的认识,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先烈无私奉献的精神, 陶冶他们情操。
体验,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深度体验,才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深度体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此,我倡导深度体验,深度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