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家好,我是Candy。今天来谈友情。
所有外在的关系,都是内在的关系。友谊这件事,更是如此。“我们跟什么样的人做朋友?” or“和朋友闹掰了”,都集中反映了我们当下内在的盼望与需求。
《蔡康永》爱情篇 | 恋爱中的“无理取闹”其实都是在索取安全感。
《蔡康永·情商课》· 工作 | 职场不是交朋友的地方,这里需要你的专业!
《情商课》· 自我认知 | 接纳自己的情绪,和自己好好相处。
友谊的本质是交换。
友谊不是无价的、友谊也不能天长地久。因为友谊的本质就是“交换”。交换一共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现实层面的交换。
第二、感情层面的交换。
第三、精神层面的交换。
举例说明下这三个层次。
先谈、现实层面的交换,即朋友之间有实际的需要。比如,大学时候,我们需要一个同学陪着吃饭、陪着上课、在班级活动中抱团聊聊天。因为形单影只显得特别得凄惨。
由于生活需要“搭伙过”,我们成为了朋友。可是随着大学毕业,我们不需要有人陪着上自习、跑操、参加活动,自然我们便不是朋友。
友谊的瓦解,不是你的错,不是对方的错。只不过,环境变化了,当年友谊建立的根基早已土崩瓦解。友谊渐渐不存在于是变成了一件很正常的事儿。
其实,我个人就经历过这样的感情变化。起初,耿耿于怀,但逐步释怀了。
再谈,感情层面的交换。
高中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我总是思考哲学问题,即“人为什么活着?”
我知道这听起来格外可笑。可是在高三那么重要的一年,我被这个问题haunted。 (haunted特别指的是被鬼缠身。) 每天身边的学霸同学们都在做数理化题目,冲刺高考,可我无时无刻不在思考“人活着的意义”。
那段时间,大概我是有心理问题的。因为会轻易悲伤、哭泣、会疯了一样从早晨醒来就思考人生的意义。得到一个答案时候,欣喜若狂。但一两天答案就会被推翻,于是我不得不绞尽脑汁去思考新的答案。
也是在那段时间,我发现我们的课本、《读者》杂志、还有订阅的语文周刊都是空谈大话,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我在那些书上,翻不出只言片语的文字,来解释我内心的疑惑。
后来,我朋友海珍、迎亚、丽萍就陪着我。他们也不觉得我哭,是一件多么奇怪的事儿。有时候,我们一起仰望天空,竟然一起悲伤起来。
黑暗的高三一年,因为回忆里有他们的安慰、陪伴,我觉得很有意义。
但是,后来我们逐步上了大学、研究生、工作,慢慢地,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更多安慰我们的人。情感比以前淡了很多。基于情感建立起的感情停留在了那个美好的高中时代。
你看,情感上的抚慰人,永远在变化。
因而不必为逝去的感情、友谊,而过分悲伤自责。不是你的错,是时间流逝自然而然导致的结果。
第三、精神层面的交换。
我骨子里还是个文青少女的。我喜欢读书。这一点,是天性导致的。一天不学习、不读书,就有很强烈的身体反应。我会头晕、气短、整个身心灰暗,必须去看书学习才能身心舒服。
对我而言,读书、学习就是一种心灵和情绪的SPA。
后来发现,我有很多朋友都是如此。我们一起交换看书、旅行,共同享受精神愉悦。你看,这样建构的朋友就属于精神层面的朋友。
Anyway, 总结下,正是因为友谊的本质是交换,随着成长,你们的交换的基础也随之在发生变化,你的朋友也会因此发生变化。
友谊不是一成不变的
不必因为疏远而愧疚。
再谈,根据研究显示,一个人的朋友数量是有上线的。
一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核心朋友至多5个,就是那种可以交换秘密的朋友。
10个朋友可以进行深层次交流,比如生活情感、事业进程等。
此外,进行普通交流的朋友,如,谈谈天气、明星、八卦这样的才50个人。
泛泛之交,可以保持一两年发次短信的也就150个人。
蔡康永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比喻:你可以想像你在开一个演唱会。前排VIP一共就是15个人。其他人必须做到后排。全场共有150个座位。多的人是不可能进入场地的。VIP这15个座位,离你最近,要近距离观察你的表演,需要安置最亲近的人。
这样看,其实有时候,主动离开朋友是对彼此都好。
因为强制把小学的好朋友安排在第一排VIP座位,你表演得精彩绝伦,结果一看对方,在无精打采打哈欠,坐在那里,坐立不安。彼此都是一种折磨吧。
总结下,友谊不是永恒的。不必因为离开朋友,而过分过产生疏远的愧疚。
“付出感”,扼杀友谊。
在交朋友的时候(还有的时候,在爱情中),有些人感觉自己付出得很累,而对方却无动于衷,没有反应。于是,开始抱怨、埋怨、愤懑。
在这点上,我真得做得挺好的,无论是感情中,还是友情中我几乎没有抱怨,都很开心。归结原因是,因为我对于自己的存在价值还是比较清晰。
薛兆丰在奇葩说上说过,应该是在第五季第九期辩题是,“情侣吵架,到底应该谁错谁道歉,还是男生先道歉?”的时候说的。
一件事,谁容易做到,耗费的时间精力越短,谁就来做。
比如,情侣谁先道歉这个问题。
我以前谈恋爱的时候,是特别期待男生主动道歉的。后来,我发现VIVI是个脾气很倔、钻牛角尖的人。吵架后,脾气比我还大。等着他道歉,那真是要等到地老天荒。
而对比而言,我是很容易释怀的。吵架后,很快心情就可以平和,然后继续工作。同时,我还喜欢分析。通常吵架后,我会认真分析,为什么会吵架?我哪里错了?对方哪里有问题?如何避免这样的情况?
最近的一次吵架,我甚至就此分析了6页PDF文档,然后发给对方。然后我们彼此认同这些观点,就和好了,感情比以前更好。
其实,这件事没有什么可以炫耀的。因为道歉、讲道理这件事,我做起来更轻松。除此外,VIVI在其他方面,却总是帮我。
“心态平和、爱讲道理、做分析”,是我在这段感情中的“存在价值”。因为这是我的gifted thing,我做起来毫不费力。没有啥付出感、牺牲感,因为我就是这样的人。
回谈友谊,我再来说下“存在价值”在友谊中的重要作用。
最近一段时间我常和小妹、霄杨玩。我们三个一起,存在价值各不相同。因而一起玩,大家都轻松不费力,还很开心。
小妹是开心果,特别能聊天,嗨气氛。霄杨是细心,负责安排行程的细节。我属于不操心的类型,只负责技术活。比如拍照、修图、剪片子、写攻略。
我没小妹健谈、没霄杨细心,让我负责他们两个的活儿,我就会有巨大的付出感。而,拍照、剪片子等,虽然非常费时费力,但是是我爱干的活儿。
正确认识自己的存在价值,不过分攀比,就不会过分失落。
如何面对朋友的背叛?
遭到背叛的人,经常觉得自己是无辜的,都是对方的问题。可是,我们真的无辜吗?
当我们的友情出了问题,一味地指责只能够有助于抒发内心愤懑的心情,但是无法解决心结。
这时候,萨提亚所提出的“一致性的沟通”,就可以来帮我们重新分析事件,衡量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会这样?
“一致性的沟通”,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个,有没有正确地表达我们自己?
第二个,有没有去体会,对方是什么样的人?
第三个,有没有了解事件发生的情境?
举例说明下,当我们跟朋友(爱人)为了一件事情吵架的时候,不要一直指责,而要反过来观察自己,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事件:
先来说,关于正确表达自己。
我们是不是曾经故意夸张地在表现得很受委屈、很受欺负?比如,最开始谈恋爱那两年,吵架后,我会有这种故意夸张的行为,比如不吃饭、哭…… 折磨得自己很惨,以此来增加对方的愧疚感,然后再进行道德绑架。
但,你看,这样的态度下,对方是没法了解我们的真实想法,只会觉得我们作。类似的情况积累下来,对我们的情感发展有害无利。这就是典型地不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除了“注意自我”之外,”也要注意对方”。 我们有考虑到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TA在这件事情里面,之所以这样做,是不是有TA独特的原因?比如,某个话题,对方表现得非常过激,是因为他有一段和这个类似相关的不好的记忆。你不了解别人童年的痛苦,只觉得对方就是疯了、有病。这样的结论得出来,未免太过仓促。
另外,还要“注意我跟对方所相处的这个情境”,比方说,你的好朋友突然消失,从此杳无音信。其实,对方并不想要逃走,而是对方的父母亲欠下了巨大的债务,他们全家人,每个成员都必须要想尽办法地借钱,然后一起消失不见。这个大环境不是,对方的错误。
最终作为收尾的一句话,所有外在的关系,都是内在的关系的反馈。更多地了解自己才能解决你的情绪。在此推荐蔡康永的《情商课》。
学英语,其实真的很有趣。 好啦~ 今天就到这里吧~
洋:洋文=英文
杂:英文学习的方方面面,大杂烩!
汤:暖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