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马小跳,很多人觉得陌生,家有熊孩子的人却熟悉不过,--他是风靡儿童群体的“马小跳”故事系列的主角。作为一名奇思妙想不断、淘气可爱的小学男生,在儿童群体影响很大。不同的是,孩子们看热闹,作为职场老司机,一眼看出的是他与生俱来的管理天分。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再远、再小也都少不了管理,大到国际关系,小到个体的自我管理,莫不如是。
马小跳的管理天赋在很多故事中都有体现,尤以烧烤事件最充分。而其中涉及的好领导评价标准问题,同样值得职场的我们深思。
故事是这样的:
马小跳班里响应学校号召,举行郊外野炊活动。活动规则是8人一组,自行组队,事后全班将评选一个最佳野炊小组。得知这个消息,马小跳立马着手准备,次日就拉起了自己的野炊队伍。野炊活动中,他积极履行组长职责,给大家分配任务,帮每个人解决遇到的问题。最终,他们组的美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一致称赞。
然而,事后评选最佳野炊小组长的时候,反对的声音却很大,“他什么都没干,凭什么入选?”
换句话说,马小跳不是一个好领导。
抛开故事中班主任秦老师和个别同学对马小跳一贯的成见因素,一同思考一个职场很常见的问题:没有忙前忙后,没有凡事亲力亲为,就不是好领导吗?反过来,忙前忙后、凡事亲力亲为,就是好领导吗?
没有标准,就没有评价。没有科学合理的标准就不可能有公允中肯的评价。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能力见识、思维方式不同,同样的人、事感受可能千差万别。在什么是好领导的问题上,温和or坏脾气、强势or民主……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事实上,类似讨论过于流于表面,可衍生的个案太多,且本人认为影响的更多是员工满意度等,而很难作为评价标准。而员工满意度并不必然产生高绩效,这是被倒U形理论论证了的科学结论。
朋友公司有个部门领导,经常亲自处理常规事务,一开始大家都说这个领导很亲民。后来发现,之所以如此不是为了亲民,而是部门工作根本分不下去的无奈之举。他的员工们出勤自由,经常找不到人,想必满意度应该挺高吧。再后来,那个部门被裁撤合并到其他部门去了……
在部门员工眼里,这个领导算是“好领导”了,亲力亲为且管制宽松,但另一方面,任务分配不下去,部门绩效无法达成,最后导致部门被裁撤,员工被分流甚至离职,从长远来看,是好是坏?不言自明。
职场既然是理性的集合体,在什么是好领导的问题上就不会是无章可循。所谓大道至简,管理者的产生是基于管理活动正常开展的需要,因为,不妨从管理的基本要素出发,从管理经典中汲取智慧,去拨云见日。
管理学大师法约尔认为: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五项要素组成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以马小跳烧烤事件为例,不妨一一对照来看。
计划:
简单来说,计划就是对达成的目标及实现路径的事先规划。有人说,领导就是站的更高、看的更远的人,他需要为团队的前进指明方向,并确定达到目的地的有效路径。
马小跳对担任野炊组长的目的非常明确:“我保证我们这个野炊小组能打败别的野炊小组!”
当选后,大家讨论野炊做什么(能打败别的野炊小组)时,七嘴八舌,意见很不统一,他果断站出来,止住混乱局面,当场拍板,敲定了“麻辣烧烤串串香”的野炊主题。(领导就是决策,需要有准确判断与决断能力)
组织和指挥:
组织目标确定后,接下来就是确定什么人做什么事、匹配什么资源,简单来说就是明确职责分工。
马小跳很有领导范,安排的井井有条,“你们得听我的,我叫你们干啥,你们就干啥。”
“路曼曼,你去洗菜,注意一定洗干净,至少要洗好几遍。”(“干净”是标准,“多洗几遍”是保证措施,虽不是具体两遍或三遍等,但有量化意识)
“黄菊切菜,安琪儿穿菜。不会穿的话让黄菊教你。”(黄菊很能干,切菜的活别人干不了)
“夏林果,你把安琪儿穿好的菜送到烧烤炉那边去。”“张达,你负责烧烤。”(烧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激发张达的热情,他便安排班里女神夏林果负责送菜到烤炉边,张达果然累并快乐着,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最后,还安排了一个做勤杂工做机动备用,“见什么做什么。”
一切人员安排妥当。“那你做什么?”大家问,“我是总指挥。总指挥,就是只说不做。”马小跳骄傲的说。(“只说不做”后来成了被批的把柄,但实则冤枉,事实上他已经做了该作的)
协调:
组织中普通员工经常有各种抱怨,很多时候是源于基本管理学知识的欠缺。一般说来,普通员工做好手头的事就好了,但无论哪个层次的管理者如果只关注具体事务工作,很难不焦头烂额,顾此失彼。
他们必须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协调与上下级员工的关系、同级关系,需要协调资源的分配与使用……协调能力的高低会决定他是游刃有余还是举步维艰。
野炊活动中,马小跳确实没给自己分配具体任务,但他并非“什么都没做”。
负责烧火的胖子扇不出火,同学黄菊过来帮忙,顺手给他折了一顶帽子。马小跳见此,立马请黄菊给他们组每人折一顶尖顶帽,增强了团队认同感;
发现食材不够了,他即刻呼吁其他组,“只要是吃的,都可以拿来烧烤。”大家于是纷纷把自己组的食材拿了过来,及时补充资源;
烧烤很成功,后来连老师们和其他小组的成员都被吸引过来了,马小跳安排大家排队,有序领取……
控制:
控制,简单来说就是对管理目标偏离的纠正过程。作为管理的重要要素,它贯穿于管理活动全程和各个层次中。
最近看剧,对“无情”的君主们多了很多理解。他们的很多做法,虽然饱受诟病,但主要是处理方式和尺度问题,“处理”本身是无可厚非的。
因为,为了组织整体的有序安定,对可能危及大局的隐患进行有效控制是必要的。比如海上的船偏离航线,调整是必须的。
马小跳虽然不懂管理学,但作为一个天才的管理者,分配完任务后,他没有躺一边睡大觉,而是实施过程控制。
他巡查组员岗位履行情况。
发现藕是黑的,便提醒同学路曼曼“重洗”;发现安琪儿穿的菜每一串多少不均,便指导她统一数量,改成“一串8块”;重点岗位的张达不知怎么考,他便详细介绍了“五步烧烤法”,张达如法炮制,串串开始香飘四溢……
不仅如此,他还跑到别的组查看情况和进度,以及时调整团队的节奏(对标外部)。(因此被路曼曼指责,“大家都在忙,就你在这偷懒!”)
好的结果是好的过程的累积。最终,野炊活动,“每个人都吃的很饱很饱,只有马小跳吃了个半饱,---他一直在指挥,指挥别人烤,指挥别人吃。”
“他不愿把当组长的时间都花在吃上面”,这说明,管理效果=管理能力*管理意愿,有能力没意愿或有意愿没能力,都不会有好的管理效果。显然,马小跳不仅有强烈的管理意愿,也有高超的管理能力,所以,野炊活动大获圆满。
综上所述,马小跳到底是不是个好领导(组长),就很清楚了。在我看来,他无师自通,简直是个天才的管理者。整个活动,目标清晰,分工明确,过程控制有效,资源整合成功。
但评选时,秦老师却不这么想,这自然是他对马小跳一贯的偏见使然,不谈也罢(如此老师,真的很害人)。倒是几个同学的看法很有代表性。比如路曼曼强烈否定,理由是马小跳“只说不做,只知道指挥人”,还有同学认为负责烧烤的张达功劳更大,因为是他烤出了如此美味……
他们的话似乎有理,实则经不起推敲,因为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理解:判断管理者是否合格甚而是否优秀,不在于是不是语气骄傲,更不要求凡事亲力亲为,而在于是否能够凝聚共识、凝结团体力量,通过合理的分工,高效完成既定目标。
“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泰罗曾说:“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
强生公司的CEO亚历克斯·戈尔斯基也说:“重要的不是自己做了什么,而是组建能力互补的团队,通过他们完成工作”。
可见,管理(领导)的实质从来都不是亲力亲为,而是掌控全局,协调分配,通过必要的控制措施保证目标顺利实现。
那么如何通过他人完成工作呢?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管理咨询大师拉姆·查兰强调两点:
(1)让下属充分理解你的期望与要求。
在分配工作前,要考虑此人是否有能力做好;在分配工作后,要跟进工作进展的具体情况。
(2)持续跟进。
作为领导,你要定期跟进执行过程,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烧烤事件虽是儿童故事,却是很好的管理学案例。职场中的许多成人其实不比路曼曼、丁文涛等更高明。而能够客观公正的理解、评价甚至回应组织中的管理行为,是职场人士的基本素养,也是管理者们必备的素质,非如此,职场之路难免越走越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