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之美,美在有黑有白,忽明忽暗。
只要我活得是我。
-01-
最近读汪曾祺的《受戒》。
写小和尚谈恋爱,你看合适吗?
我觉得挺合适。
男主人公小明子,被当和尚的舅舅带到荸荠庵学当和尚。
去荸荠庵的路上,要过河。
可别小看过河,古往今来,多少故事就是过河过出来的。
要不潘长江能唱:“哥哥面前一条弯弯地河,妹妹面前唱着一支甜甜的歌。”
小英子是船家的女儿,眼睛黑白分明,“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还有一把好头发;爱说话,一天到晚咭咭呱呱像只喜鹊。
做和尚以后,小明子经常跑到小英子家里玩耍,帮她牵牛“打汪”。
晚上呢,就一起看场,听青蛙打鼓,听蚯蚓唱歌。
小英子活泼调皮,在田里老是故意用自己的光脚去踩明子的脚,而明子看着小英子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下的一串小小的脚印。
心慌了。
这份心慌呀,不是别的。
是三分情动,是十分忐忑。
再后来,小英子划船送明子去受戒。
在船上,小英子问了明子许多话。
譬如:
“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
小明子瞪大眼睛说了声“嗯”。
“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
“要!”。
汪曾祺写《受戒》时,重读了沈从文的小说,沈从文笔下的农村少女是他非常喜欢的人物形象,尤其是《边城》里的“翠翠”。
于是,他便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翠翠”。
同读过两篇小说的人,可以看出两个农村少女的许多共同点。
眼睛一样清亮,一样活泼俏皮,一样勇敢坦荡。
但与《受戒》中的小明子和小英子相比,《边城》里的翠翠和二傩要克制的多,正是如此,也导致了边城的故事中,有情人难成眷属。
-02-
汪曾祺先生虽然给小说取名受戒,主题却是破戒。
在荸荠庵,和尚可以杀猪、喝酒、娶妻甚至通奸,明明描述的是佛门生活,却处处充满尘世的气息。
有评论家称明子受戒完两人将船划进密密的芦苇荡这一情节别致且大胆。
“使小说对充满虚伪的神的世界的否定达到十分精彩的境地”。
在人们普遍的意识中,和尚就应该是断绝情爱的,他们自律、克己、苦修,喝酒吃肉是破戒、违背信仰,然而汪曾祺写完《受戒》后说:“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
看完《受戒》的人,没法承认它不美,不健康。
因为人性向来如此,有时明媚,有时晦暗,有时克制,有时放荡形骸。
这种人性的释放,甚至和尚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甚至他们出格太多,我们却感到有劲、爽快。
正是因为小说建立在健康的人性上,才能让我们犹如醍醐灌顶。
世俗的烟火气并不是翟墨,而是人生本应有的样子。
无论是狗血情节,还是平淡度日,无论是斯文示人还是撒泼赌咒,活着就是一种经历和体验,酸辣苦辣咸,缺少一味都不得劲。
人的天性,自然而然地带领我们去体验这一切。
-03-
常言道:“成年的悲痛,是不动声色的。”
现代人擅长压抑自己。
电影《生吃》中,女主贾斯汀的家庭崇尚素食主义,他们严格遵守关于食物的一切戒律,从不破戒。
后来,她进入兽医学校学习,却受到老生的各种霸凌,学校森严的等级制度让她更加喘不过气,女主和姐姐都没能抑制住品尝荤腥的欲望。
冲破戒律的快感,甚至促使姐姐最终走上杀人吃肉的道路。
被压抑的人性并不会消失,纷杂的情绪,想要释放的欲望,只会慢慢积累。
直到有一天积累得太满,撕开一道口子。
这道口子并不满足,它慢慢的扩大,直到将人撕裂开来,重生或者灭亡,只在一念之间。
太过追求完美的人,可能会变成徒有表面功夫,却内心空虚的人。告子有言:食色性也。这是古代先贤对人的天性的一种尊重。人有七情六欲是一件正常的事,而大多数人又是普通人,没有高觉悟,没有高情商。
人生无疑是一场修炼,每个人的进度参差不齐。
落后的人不必气馁,慢中观景,更美;
领先的人无需得意,快中慎独,更稳。
相同的是,在这场修炼中,我们都会“为情所困”,甚至“为情犯错”。
然而重要的是:
永远不要害怕自己的阴暗面。
我们喜欢一切美的事物,但阴翳之处也有其美。
一棵大树上被光照耀不到的地方,灰的黑的,更能衬托出那些深深浅浅的、充满生机的绿。
人性之美,美就美在有黑有白,忽明忽暗。
只要你活得是你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