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一次参加心理治疗的工作坊,当时授课的亨利博亚老师说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5岁的孩子在父母闹离婚期间突然得了很重的病,住进了重症监护室。父母不得不将全部的注意力放到共同照顾孩子身上,当父母不再考虑离婚的事情之后,孩子的病就奇迹般地变好了。
每个孩子潜意识中对父母、家庭都有着极度的忠诚,忠诚到他们不惜以得病的方式来解决父母之间的冲突,维持这个家庭的稳定。当然上述案例中5岁孩子的病是比较极端的,生活中我们比较常见的是孩子产生的其他一些症状:多动、嗜睡、成绩下降、尿床、口吃、厌学、脾气暴躁、拒食、离家出走等等。
“有此类症状的孩子很有可能正承受着来自父母婚姻压力的痛苦。“纳皮尔教授在《热锅上的家庭:家庭问题背后的心理真相》这本书中如是说道。《热锅上的家庭》这本书通过讲述布莱斯一家的家庭治疗过程向我们揭开家庭治疗的面纱,并通过这一家呈现的问题向我们解释了各种心理问题背后所隐藏的家庭因素,同时在此过程中,解释探讨了家庭系统中存在的各方面动力的作用、三角关系以及原生家庭影响等问题。
本书作者奥古斯都·纳皮尔是临床心理学博士,另一位作者卡尔·惠特克则是医学博士,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精神医学教授。而奥古斯都·纳皮尔跟随惠特克教授学习,后来两人从师徒关系发展成为合作关系。在对本书布莱斯一家的治疗中,两人就是辅助治疗的合作关系。纳皮尔教授用自己生动细腻的语言记录并解释了这个过程。让我们有机会从家庭系统的角度去看待个体所呈现出的一些问题,不论是对从事专业心理工作人士还是普通读者,都有全新的意义。
书中的布莱斯一家最开始走进家庭治疗是因为想解决16岁的女儿克劳迪娅离家出走和自杀风险的问题,但是随着治疗的深入,治疗师发现问题的核心在于家庭中父母的婚姻关系,至于布莱斯一家中三个孩子(包括克劳迪娅)的各种问题行为,相当程度上只是孩子面对父母紧张的婚姻关系所做出的天然反应。至于父母的婚姻问题,又牵扯出了各自原生家庭的问题……
这其中有几个主要观点对于我们去看待并解决自己的现实问题是比较有价值的。
一、问题孩子是家庭问题的替罪羊
在本书的案例中,16岁的克劳迪娅因为和母亲之间的争吵、离家出走以及自杀风险问题被家庭当作“病人”推到心理治疗诊室。最开始,家人送克劳迪娅去接受个别治疗,但是个别治疗的效果并不明显,克劳迪娅甚至很反感治疗师,拒绝再接受治疗。
其实,克劳迪娅的这种情况很常见。在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工作中,我们也常常看到类似的案例。孩子出现一些问题:厌学、成绩下降、脾气暴躁、忧郁等等,父母就会把孩子送到心理治疗师这里,期望孩子经过治疗会变好。如果治疗师真的把重点放在如何“改造”孩子上,那么这个治疗的效果就很堪忧。因为孩子往往会觉得治疗师是父母的同盟,容易站到对立面,难以形成相互信任的咨访关系。
对个体问题的看法会决定一个治疗师采取何种治疗方法。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人类心理最底层的“潜意识”,他的精神分析法着重对个人潜意识、童年经历的探索。而事实上,人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系统、家庭系统中的,完全脱离于这些系统的影响去研究个体的心理状态有时会不够全面。于是,后期发展的家庭治疗就主张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所呈现出的行为,与其家庭尤其是与父母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关联,个体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是童年时期家庭关系的放大。
进一步理解家庭关系对人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书中的一个例子加以说明。某地区的兔子数量呈现规律性的起伏,为何会如此呢?研究发现该地区狐狸数量的波动与兔子十分类似,只是兔子数量递减时狐狸数量会递增,反之亦然。我们知道狐狸是依靠捕食兔子为生的,这个例子,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将个体现象与其生活的环境系统联系起来,让我们的思维方式从个体的现象突破到系统的层面。家庭系统与生态系统类似,情感却更为复杂,个体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之深也就不言而喻。
克劳迪娅一家走进治疗室后,治疗师在深入治疗的过程中发现,克劳迪娅所呈现的一系列行为恰恰是无意识中为了缓解父母之间紧张的关系而做的努力。当治疗师能洞悉这一点之后,就能把治疗的焦点从最初被送进来的这个“病人”身上扩展到整个家庭,以一种更全局的观点去看待个体出现的心理问题。
很多孩子的心理问题突出、屡教不改,大多与孩子的本质没有太大的关系,而是与孩子所处的家庭结构、关系更加密切。当一个孩子出现所谓的“问题”的时候,根据家庭治疗的视角,我们要关注的是孩子是否成为了家庭问题的替罪羊。
二、家庭问题的核心是婚姻关系
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帕洛阿尔托心理研究院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研究中发现,在这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中,父母之间几乎都有着长期而严重的婚姻问题。一旦父母激烈地争吵起来,子女就会发病。子女把生病当作是维持家庭稳定的“灭火器”。
在一个家庭系统中,是有一些次级系统存在的。最常见的是两性关系(婚姻关系)、亲子关系(父母对孩子)、子亲关系(孩子对父母)。而这些次级系统之间也是有先后顺序的,其中最关键最核心的就是两性关系,也就是父母之间的婚姻关系。当婚姻关系出问题的时候,多多少少会影响到其他的次级系统,从而造成所有系统的混乱,引发各种各样的问题。
现实工作中接触到的很多个案,也是因为父母的婚姻关系而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因为对于孩子来说,父亲是天,母亲是地。当天地无法稳定,摇摇欲坠的时候,孩子是无法安定的,他在潜意识中就会通过各种行动来挽救父母的婚姻,维持天地的稳定。当孩子的内心无法安定的时候,自然就无法专心学业,所有学习问题、行为问题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家庭问题的核心是婚姻关系,婚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定海神针。
当夫妻之间的婚姻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夫妻很容易去寻找其他的替代品,比如案例中克劳迪娅的父亲大卫就与克劳迪娅的关系更为亲密,而这种亲密则会引发母亲卡罗琳的“嫉妒”,夫妻两人都无法坦诚地与对方谈论自己在关系中的感受。就导致克劳迪娅成了中间人,夫妻俩通过克劳迪娅向对方发泄不满。这种三角关系让克劳迪娅备受煎熬,直接影响了亲子关系与子亲关系,这点从卡罗琳与克劳迪娅持续不断的战火及克劳迪娅的一系列行为问题中有所体现。
同样的,在治疗师经过一段时间的面谈后把克劳迪娅从替罪羊的角色中拯救出来后,家庭中的另一个孩子丹又卷入了父母的是非中。父母意见不一,却不直接对话,反而借着对丹的要求让丹自己决定听谁的,父母之间的这种战争导致了孩子自我认知的混乱。
在生活中,当夫妻的婚姻关系出问题的时候,丈夫很容易把工作作为替代品,而母亲很容易拉拢孩子作为自己的同盟。向孩子倾诉自己的痛苦,痛斥另一方的种种罪状,这样做的后果就把两个人的关系变成三角关系,缓解了两人关系的冲突,却把无辜的孩子牵连进来。而作为孩子的一方,因为得到了父母一方更多的鼓励和亲密,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错误的位置上越陷越深。最典型的就是“妈宝男”,母亲把无法在丈夫那里获得的爱与支持的期望,牢牢地寄托在儿子身上。
但是因为这时母亲与儿子之间相互给予的爱与支持,并不是正常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而是一种婚姻关系失衡的代偿。所以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难与人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也就是说父母的婚姻关系就影响到了孩子成年后的亲密关系的建立。
三、直面夫妻之间的婚姻关系才是根本解决之道
如何解决孩子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问题行为?很多父母把孩子送过来,希望只解决孩子的问题,而不愿意去看到自己的婚姻问题,这对于孩子来说,是很可悲的事情。因为解铃还须系铃人,只有去直面夫妻的婚姻关系这个源头,才有可能解开这缠绕的千千结。当然,直面婚姻关系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书中的大卫和卡罗琳也是兜兜转转直到治疗的后半程才有勇气去面对自己的婚姻。但是,越难的事却也越有价值。
那么如何去面对夫妻之间的婚姻关系呢?
1、夫妻双方都去做“成年人”
德国著名心理治疗师亨利博亚老师在几十年的家庭治疗工作后感慨:“孩子要是有一对成年人的父母是多么幸运啊”。
是的,在很多的家庭中,父母本身就还没有成长为一个心理意义上的“成年人”,他们各自带着原生家庭的缺憾来到婚姻中,希望构建一个新的原生家庭来弥补过去自己的父母未能满足的那些遗憾。而往往这种尝试通常会宣告失败,因为关系中的双方或一方仍然会非常容易陷入到旧有的情绪与模式中去。
通常来说,婚姻的一开始是相互依赖,互相索求。这些刚开始的小小要求也许能够借助爱情荷尔蒙相互满足,但是慢慢地当激素褪去,由于本身的成熟度不足够,夫妻双方便开始互相冲突,要求对方改变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样的要求会变成压力,导致互相关系的拉远。
由于不成熟的父母本身就缺乏安全感,于是他们会不断地期望在伴侣身上去要,去拿,婚姻关系自然无法健康。而如果夫妻双方都是有安全感的人,他们通常不会逃避生命基本的要求,不会逼迫另一半替自己承担自己生命中必须担当的责任。
只有当夫妻双方都真正在心理意义上成年,才能在面对婚姻问题时,有建设性意义的行为出现。因此,各自成长,共同成长,学习成为一个成年人,是面对婚姻问题首要去做的。
2、当婚姻关系出现冲突的时候,双方共同承担解决
在很多婚姻关系的个案中,我们发现夫妻双方都认为责任在于对方,只要对方变好了,两人之间的婚姻问题也就解决了。其实这也是一种孩子心态。我们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去看到,造成问题的绝不仅仅是某一个人的原因,而是系统成员共同参与的结果。
只有意识到这一点,对于解决婚姻冲突才会更有帮助。大卫和卡罗琳最初在面对自己的婚姻时,两人相互指责,大卫认为卡罗琳是个向自己索求无度的孩子,而卡罗琳却认为大卫一心扑在工作上才是导致两人关系出现问题的原因。两人互相给对方贴标签“依赖性太强”、“工作狂”,这导致在不断升级的争吵中也无法摸清夫妻背后真正的需求。这时的治疗师卡尔和纳皮尔制止了这样的行为,并教夫妻双方学会发展一种新的语言系统。
新的语言系统用“我感受到……”这样的句式去替换了“你是……”,当由指责他人转移到自己身上,互相之间剑拔弩张的氛围消失了。夫妻双方看到了更多背后的心理需求。也就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待两人之间的冲突。
所以,双方都不把责任推卸给对方,去承担起属于自己的那部分责任,对于婚姻冲突的解决,更具有正面的意义。
3、夫妻双方都保留一些自己的空间
当一个人无法真正独立的时候,他也没办法深入地亲密。
大卫要搬去波士顿工作,而卡罗琳刚刚在熟悉的环境中走出独立的自我。这一决定无疑给卡罗琳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她害怕自己刚刚取得的成效会因为搬家而中断。所以两人爆发了严重的冲突,一场心理上的“离婚”:大卫搬去波士顿,而卡罗琳依旧留在家。
但是一段时间后,本以为会离婚的双方却发现,没有对方的日子也依然能过得很好。当双方都不需要索求对方来抚慰自己的时候,反而更加能体验到了对方的关心。这时夫妻之间的形势转变了,他们有能力选择一起或者分开,而不再像先前那样恐惧。
对于过度依赖对方的夫妻双方来说,保留一些自己的空间。在这样的空间里体会独自一人生活的经验,去体会孤独的感觉,反而会对婚姻更有帮助。当我们能独自承担自己生命的责任的时候,我们对伴侣就没有那么多“完美父母”的要求,能更多地从人的角度去看待伴侣,这样反而能增进亲密。
无论是发展自己的爱好也好,建立自己的朋友圈也好,别让生活只剩下婚姻和家庭。夫妻两个个体,越能分离反而越能亲密。两个成熟的个体,才能建立真正成熟的爱。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个家庭所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但其中的核心都是相同的,就是婚姻关系。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在幸福的家庭中,父母的婚姻关系一定是健康和谐的,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不太可能出什么大的问题。而如果父母的婚姻关系出现裂缝,孩子便会用各种“症状”不断地来提醒父母去“看见”,直到他们愿意去面对的那一天。斯蒂芬吉利根博士有句广为传颂的著名论断,他说:“大自然是很有耐心的,一切你不愿意面对的,都会留给你的孩子”。
还是那句话,这的确不容易,但是越难的事,往往越有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