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维数形结合的抵达
一一品赵林乡情朴真
曲赣江
微信圈,正旭转发合肥文学公众号简讯:长丰县举办2020年第三期“长丰文艺大讲堂•小说创作讲座”。心里咯顿了一下,迅即点开,期待从有限的图片中,寻觅一个敦实(或清瞿)的身影。存有这种巨大反差期许,实是因为最初以为承河魁伟,及至促膝长谈时方知清秀如女儿家,简介头像误导。我希望能寻觅到一个身影,赏略风彩,简介说赵林在长丰从事教学工作。
不求甚解的日常阅读,过山车似的饕餮读文,速度极快,又常为一两句闪光文字沉下心,溺水般求住一根稻草,仔细研读,进而替代作者,融入文字间的喜怒哀乐,恍惚岁月光影,发酵、拓展、放大,引发心底沉积如花刚岩的记忆。这分自得其乐,如细雨霖霖,氤氲、滋养自己对文字的感受,这分怡然,遇上酒水,愈发如匹瘦马奔腾在心灵草原,向着远方驰骋,耳畔只有马头琴马头马尾首尾终不相逢的呜咽。
“少年不懂王安石,在孩子的世界,《游褒禅山记》中并没有看到大篇幅的山川之峻,洞穴之奇,相反感觉此文不大像游记,第一段佛教用语就很难懂。接着在华山还是花山上辩伪存真,生僻字还多,整篇文言虚词不少,似乎尽是之乎者也!心想着全文不就是王安石带着几个伙伴去探洞,怕出危险又跑回来的事吗?!”(《游褒禅山有感》)这个人有味道。有味道之处在于首先敢于置疑,不人云亦云,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随后的文字,则让我读出了作者内心的纠结,“记得当年恩师唐昭诩先生讲这篇佳作没少花心血,她不仅阐释了唐朝佛教的事,还解读了王安石生平及变法背景,还详析了文中的许多递进式表达。唐老师的语文课我很喜欢,当年她讲解《天山景物记》时,仿若带着我们一道骑着马、采着雪莲、穿梭于天山之中!”作者于文字能跳出寻常尊敬、爱戴,泼墨不同观感,从情怀而言,这分人文修养已然养成。起码说明,作者在文字上没有功利心,离经叛道之余,勇于直抒胸臆。这点尤为可贵,写字当存腊梅寒冬迎雪之心。即文字的终极:情怀。
家国怀想,同是这篇文字,作者笔锋陡转,“君不见奔波流离中的西南联大却为共和国培养出8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怕坐冷板凳,没有探索精神,对一个民族是要不得的!”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教学条件艰难,简陋至极,就是这种因陋就简,来自清华、燕京等高校鸿儒们,秉持自由学术,养成钻研之精神,一样孕育出两弹一星的多名功勋!
赵林《娘在故乡》中,“我也曾找过原因,上次读了笔友陈德升老师的佳文,才知原来是老家有座抱儿山的缘由,那苍劲之山就象母亲一样遥望着金寨的游子们。回到家或许与妈妈的心更近一些,那怕是一堆坟冢。”这里错了一个字,那应为哪。不久前,去了抱儿山下十里溪,如果不是拓宽修葺的路面,仅仅看着峭壁深涧,也让人望而生畏。但这终究又是赵林童年少年生长多年的山间,存了故土乡情,更何况老人。岁月的年轮,早已深深刻在心底,不随他乡际遇变异。
隅居省会一角,大别山腹地那条柴禾街的《南中那笛声》,总是暗夜辗转在赵林耳畔,“街的东头的旧祠堂里,有个小学校,它就是现中国第一所希望小学的前身,我的红领巾就是在那院子戴上的。另一所老校——南溪中学位于街的西头,县里人都爱简称它`南中’”,儿时记忆挥之不去,彻夜难眠,“那边的学弟吹个《骏马奔驰保边疆》,这边的学哥吹个《军港之夜》等。你奏的喜庆,他奏的欢腾;你吐个低音,他飚个高音;你学个虫叫,他蹦出个鸟鸣,尽显草原赛马之势气。”跳跃奔突,宛若青龙河水急越奔流,更似十里溪瀑布如泄、深潭清冽,构成了一幅幅欲回而不能的怆然梦境。
赵林也是百般追问内心,为什么“回忆起马万祺先生在南中主教学楼(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澳门商会会长)题写的`南溪中学’那刚劲有力、规规矩矩的四个大字时,却对母校那大院子心生敬意”(《我的书法缘》),这种根深于血脉的怅惘,始终让作者不得释怀。
其实,早在小说《那年菊开月半弦》中,作者已有意无意揭开了心底隐秘,“爱连认识喜菊已有些年头了,记得第一次相识是还在南山学校旁的山溪边,喜菊正在那低头读书,而爱连却想从那逃学。于是顽皮的爱连随手向溪里扔了块石头,顿时小水花淋湿了喜菊的额头。爱连也顿时窥见了喜菊那张白净略显清瘦的脸庞,眼汪汪的。她生气得向爱连示威了一下。而爱连打着响指,嘻笑而逃。”小说的细节在于心理发酵的展开和真实,没有细腻地观察、和真切的感受,有几人会突如其来描摹出打着响指,几分懵懂几分羞涩落荒而逃的狼狈?不能。
何以解乡愁?如果没记错,赵林的父亲赵兴广先生就是南中的老教师,一门书香,赵林只能《再读<论语>》,以求身心释然:赶紧把书架上的这位"老师"请了出来。"半部论语治天下",年少时也曾读过《论语》,那时被其"温故而知新”、"君子泰而不骄”等道义信服!今天我可要翻一翻他的衣柜和菜谱!
赵林的文字语言颇为个性,描摹如南中笛音、青春懵懂,让人流连青春激扬与隐晦;或而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又令人感触其内心沉静,如秋山峦,姹紫嫣红,让人感动。文字发于见闻,酵藏于心,非如此,不能随手拈来。
祝赵林老师写出更多更好文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