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上课了,我胆怯的走进了教室,先是扫视了一下教室周围的环境,看到有几个同学来的早点,正在帮助导师整理会场。
放下自己的包,开始琢磨干点什么,好缓解一下初来乍到的尴尬境地。突然间,感觉不适,就轻手轻脚的走到导师身边,略微颤颤的问到:请问一下,我可以上个厕所吗?导师回头看我一眼,皱了一下眉头,说到可以,就在外面,出门就是你去吧。好像得到了大赦令一样,我匆匆忙忙的奔厕所去了。
这就是我走进曼陀罗学习的第一次面授课的事情。有些东西带在自己身上,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了,即使可以意识到那些想法的错误,却也很难改变。
想来,我是七零后,家里唯一的女孩子,还有哥和弟两个男孩子,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一辈子吃苦耐劳,踏踏实实的过日子,讨生活,十分不易。但是,就算小时候家里再穷,日子再难过,他们也没有让子女冻饿的时候,虽然那时候生活条件十分匮乏,但是,心灵手巧的他们却想尽一切办法让我们仨吃饱穿暖,衣食无忧,尽管是粗茶淡饭,平平淡淡,却也温馨家园,乐在其中。
我从小就是一个乖乖女,听父母说那年月我是整条街上出了名的听话的好孩子,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从不会挑肥拣瘦的,性格也活泼开朗,喜欢爬树,上梯,而且,非常懂事,从小就知道看护比我小五岁的弟弟,经常用车子推着他出去玩,顺便等待就要下班的母亲回家。那时候,生活条件不好,家里穷,母亲就用唯一的一点布票,这是那个年代特殊的一种购买布料的方式,买了一点白色的布,加上一点蓝色的布,做成一件水手服,我穿着它出去玩,惊羡了不少邻居们。
即使到了上学的时候,我依然还是那个乖乖女。在学校,基本上听不到我说话,我太安静了。安静的几乎没有存在感。只有每到学期结束,老师选读成绩的时候,好像才想起有我这么个人。
也许进入青春期的缘故吧,不知道为什么,我一下子由乖乖女变的那么叛逆。好像什么事情都要反着来,自己感觉才舒服似的。记得那时候,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和父母家人同学朋友闹矛盾,给人感觉特别不舒服。后来,随着年龄增长,青春期的叛逆是少了,但是,却变成了一个沉默寡言的人。还是乖,还是安静,却也多了几分沧桑。
沉默,成为了这个阶段我的最主要的性格特征。当然,沉默这一行为,我们经常会在不同的地点、场合遇到或者用到。沉默在字面意思上就是一言不发,不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看法。
会有挺多人认为沉默就是无话可说,其实并不完全是——沉默有很多种解释,有时表示包容,有时表示隐忍,有时表示心有灵犀,有时也表示对抗、拒绝……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当我们需要拒绝他人而又不想用语言表达,或者不愿意直接与对方沟通时,我们往往就会表现出沉默的样子,以此来表明自己的立场。
有这样的一种说法:学会说话只要一两年,学会沉默则需要几十年。我们总是习惯用言语证明自己是对的,想要去说服别人,但说太多可能会有适得其反的效果。
比如会让别人觉得你咄咄逼人,进而疏远你。这时候沉默反而会帮我们达成意想不到的效果,它不失和气地帮你表达态度,还让你能够更理智地去思考整件事情。
我选择沉默不说话,不代表我不在;不代表我不知道;不代表我可以无意识,无所谓,而且,我也有独立的意志。
也许,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江湖传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