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眼中,凡是从名校毕业的人,就自带耀眼的光环,也必然是社会上非常抢手的人才,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
知乎2018年4月7日文,毕业于上海Top2名校的张雨亮,除了学习专业外,还做公益,玩社团,组建运营,丰富亮眼的实习运作经历,却没有找到一份工作。
同年毕业的复旦才女曲玮玮,沒毕业就先创业,专注做视频内容,两年内孵化出一批矩阵号,取得媒体矩阵千万+,微信公众号500万+,自营电商小程序“种草博物馆”平均3%转化率。两年时间名字已经登上了福布斯中国评选出的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
同样是名校毕业,为什么上面两人之间有这么大的差别,这不禁让人思考一个问题,上了名校就能平步青云吗?个人发展与教育程度有必然联系吗?
我认为个人成长与教育沒有必然联系!大学确实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但如果没有清晰的人生定位,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往往陷入越学越焦虑,越学越迷茫的困境。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有以下三点:
①,单一的生活环境,使得00后缺少对社会的认知,对自我的判断。
今天大多数98后00后一直生活在宁静的环境中又承担着繁重的学习任务,对我们所处的社会变革了解少之又少,加之不少大学生为独生子女,家庭环境优越,从未经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炼。就拿我孩子来说,今年18岁,高三,12年读书,9年就在家楼下,另外三年离家也不足10公里,生活基本就是学习。记得学校外教老师讲:中国学生咬着奶瓶喝着奶茶熬着夜!(打游戏)听着确实刺耳,却也是无奈的现实。
②,丰富的大学生活对自身定位缺乏认知的00后是种挑战。
面对相对于高中宽松而多样的大学学习,没有了老师紧紧地盯昤,没有了父母的唠叨,相信很多孩子欢喜雀跃,混社团,泡论坛,尝试更多的可能。就像故事中的张雨亮同学,他起初痴迷于公益,在大学发起了四五个公益项目,举一个例子,在大学每学期招100人为给盲童录有声书,为了更好的音质,还跑到学校“连坑带骗"拿到了一间房,在跑到两家基金会筹钱,建了一个录音室,后来为了给盲童买MP3装有声书,又去到处筹款,大概一年就为了这个项目投入接近8万块。后来又去制造业实习,互联网公司运营,教育行业实习等,本专业学习却是后30%类。
③,借助丰富大学资源平台实现学业与兴趣专长是个难题
合理平衡学业任务与兴趣专长、尝试新鲜,确实是个不小难题,也是目标管理,时间管理,情绪管理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目标,从大方面讲,你未来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侄女今年大二,记得还是小学的时候,我们就问她,你梦想是什么?她说是想成为联合国主席,为世界和平而努力!小小年纪种下大大善念,那要怎么做呢?当时激励她,一定要学习好,演讲沟通棒,积极主动啊!如今小姑娘已成名校大学生,大一期未全年级第一,并且热衷社团,竞选学生会主席,目前是系主席,妥妥滴学霸,并且目标非常明确,要锻炼领导力,从事与组织方面的工作。联合国主席(现在叫秘书长)的梦想一直激励她,实现与否己经不重要了,但炼就能力是实实在在的。
所以大学给到我们同样丰富的资源,你是成为孙悟空变化多端本领还是像妖怪借一宝物炫耀护体,而实际开战就丢盔弃甲呢?你自己说了算。
那如果说我要利用现有条件,让自己的大学生涯更清晰,实力更突出,应该怎么办呢?
①夯实专业,深化能力
专业学习和围绕专业实践,研究能力必须形成主线,课上认真听讲、提高效率;课下阅读相关材料、深入挖掘相关知识;频繁地与老师同学们交流,拓宽知识面和思考维度。计划大一~大四每年在专业上的由浅入深实践目标,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让专业理论活化为可输出的实践。比如:测绘遥感专业,大一可利用暑期或寒假组织同学参观校友任职或创办本专业的企业,新浪,百度,腾讯总部等了解关于遥感定位,VR系统,大二呢,深入大型指挥系统如:城市交通路况指挥,机场,公共交通的遥感系统,大三真正递推荐信,电话咨询或争取学校推荐等申请实习等,形成专业线深化。
②优先规划,调整前行
多咨询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了解本专业学生实际去向,积极参加就业中心推荐的实践活动。和有经验指导老师或职业规划老师交谈,咨询,慢慢识别自己职业规划,适合行业,企业大小,企业对专业人才能力要求,不断学习调整校内学习目标。
③结合自身,重点突破
沟通,组织,管理能力是人才培养的方向也是所有行业底层逻辑。如:刚刚大二侄女,结合她自身,对协调,领导力可重点锻炼突破,竞选外联主席,报名学习演讲,日更写作等,多输入才能更好输出。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世上哪有一帆风顺的成长,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