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是个大词儿。
大词有个特点,一看都明白,细琢磨还真说不清楚。像这样的“大词”有好多,比如,爱,公平,正义,自由,等等。基本上,凡是描述价值观的词汇,多少都带有“大词”的特质。
如果沟通中出现了“大词”,那可要小心了,因为双方很容易达成共识,但这样的“共识”一遇到现实就蒸发了,跟没说过一样。
“合作”是使用频度很高的大词之一。如果你们公司有形成文字的企业文化或核心价值观或胜任力模型,我猜想一定不缺这个词。别的公司也一样。同时,每个公司一谈起目前存在的问题,也少不了会说,我们缺乏合作。
然而,我们每个人都处在合作的网络中,我们吃的,穿的,用的,哪一件不是合作的结果。生在现代社会,要想找个渺无人烟的地方修行,根本做不到。电影《荒野生存into the wild:阿拉斯加之死》,讲的就是这个故事。古人说,“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其实背后还有个不好意思说的原因,小隐,真的活不了。
合作是人类的本能。别忘了,地球上曾经有好几种人类,目前发现共有14种,除了我们的老祖宗智人外,还有能人,匠人,直立人、海德堡人,弗洛里斯人、尼安德特人等。只有智人存活了下来,其他13种都灭绝了,为什么呢?科学家认为,智人的优势就在于合作。
因此,“合作”是嵌在我们基因里的。
人类进化的过程,也是“合作”演化的过程。现代社会已经成为陌生人大规模协作的网络。与此同时,随着“合作”的深化,个体意识也在觉醒。个体意识的觉醒,意味着我想区别于芸芸众生,这是一种离心的力量。
人类的进步,就是合作(向心力)与独立(离心力),这两股力量同步增强的过程。
我们本来就是合作的动物,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与人合作,我们只是没有觉察。
所以,当我们说“缺乏合作”的时候,我们真正想要表达的是,感觉合作度还不够?
合作有什么好处?看得见的好处起码有两条:一是效率提升了,达成了个体难以企及的成就;二是关系融洽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了彼此间的连接,积累了战斗情谊。
因此,如果你感觉到:1,效率不高,累无产出;2,人际关系不好,孤独不被理解。说明你当前的合作度还不够,还有很大的潜力空间没有释放。
那么,合作度有哪些层次呢?
在《合作式工作法》这本书里,作者伊恩•麦克德莫特描述了这样几个阶梯。
第一级,服从。服从意味着消极跟随,让干什么干什么,只做好分内的事。这种人客观上也在合作,只是他的合作是被规范在流程框架内的,他只是跟着流程走,无意识地行动着。而且他看不见流程的全貌,只看见自己面前这一小段。
第二级,协调。协调意味着管理个人时间和精力来协调团队活动。表面上这也是跟随流程,局限在流程框架里,不同之处在于,这是一种有意识地自愿跟随,因为他看见了流程全貌,并且相信流程是有效的。有了这样的员工,流程的容错性,抗干扰性就会强一些,显得更有效一些。
第三级,配合。配合涉及那些超越日常业务流程的,非例行的活动,比如项目。因此,配合是有意识的选择,主动寻求以充沛的精力来与他人共同工作。
第四级,合作。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开始了,这里出现的新元素是“共同愿景”,因为激发个体的激情投入需要以“共同愿景”为前提。缺乏共同愿景的“配合”是短期的,临时性的。
第五级,协同。这是最高层次的合作,标志是个体的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创新出现了,一加一远远大于二,多样性和整体性完美融合在了一起。
【注:看过这本书的同学会发现,作者在“服从”的前面还加了一级“竞争”。但是我有不同意见,合作的反面不是竞争。合作的反面是不合作、退出、脱离接触、闭关锁国。竞争是合作的一种表现形式,竞争和合作是一体两面。即便在最高层级的合作形态“协同”里,也少不了竞争的因素存在。】
当你在团队里倡导合作的时候,你想要的是哪一级呢?
你可不能想当然地说,当然是协同了!协同是有条件的,首要条件就是你的领导力。你是一个合作型的领导吗?
在讨论合作型领导之前,我们需要来探索一下,为什么人们害怕合作。
我们前面说过,伴随着合作一起演化的,是个体意识的觉醒。个体意识从觉醒的第一天起,就伴随着一个巨大的恐惧,那就是害怕丧失自我,就像一滴水,消失在无边无垠的大海里。
拒绝合作,是因为个体的价值未得到充分肯定,这种未满足的需求,引发了安全感危机。
所以有人说,只有强者才能合作。这里所说的强者,是指内心强大的人,而不是行为粗暴的人。
内心强大,意味着他的自尊自信来自于内在,而非别人的眼神。他相信自己选择加入合作,可以为别人以及整体带来价值。
如果你觉得邀请别人加入合作是在麻烦别人,说明你还没有认识到你的价值,也没有认识到你所面临的问题的本质。你所面临的任何一个问题,都不单单是你个人的问题,一定有一批利益相关者存在,你没有看到他们的需求,所以你也看不到自己的价值。
合作度不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缺乏人际技能。现代人有了手机和小猫小狗这样的替代品后,就越来越不愿意跟人打交道了,结果是,与人交往本是我们的天赋技能,现在却越来越生疏了。
缺乏人际技能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不能与自己和平相处,还是自我价值感的问题。
然而提升合作度的切入点却不是心理建设,而是行为训练。像我这样的,可以把“合作”写成文章了,终归还是假把式,真正的成长还是来源于那些艰难的实践。
要想提升你个人或团队的合作度,需要把“合作”这个大词具体化为一个套路,坚持做下去,久而久之,心理能力也会跟着就上来了。
“合作”大致可以分解成六个步骤
第1步,遇到一个问题或者展望一个愿景。这是合作得以发生的前提。对照前面所说的合作度阶梯,可知我们所说的合作步骤对应的是三四五级,不包括“服从”和“配合”。
第2步,发出一个邀约。这是合作的开始。邀约的形式很简单,大致是“我有一个想法,咱们一起干吧!”,就是把心里话当面说出来,邀约就产生了。有时连这句话都不用说,一个眼神就够了。不用担心最初的邀约太粗糙,随着合作的进展,邀约会迭代,变得越来越正式,成为一起做某事的提案,甚至章程。
但是,就这么简单的一步,难倒了很多人。不敢发出邀约,或不敢响应邀约,都是源于自我价值感的匮乏。
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我自信吗?我相信我有能力可以为他人和团队创造价值吗?
第3步,探索一个解决方案。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你邀请来的伙伴不是来给你打下手的,不是按照你的意思来执行的,人家也是带了一颗脑袋来的,而真正的价值,就在他们的脑袋里。
在这个阶段,我们要问自己的一个问题是:我够灵活吗?我听得进别人的意见吗?我能配合别人的节奏来调整自己吗?
第4步,做出一个承诺。只要我们结成了合作伙伴,我们就会共享成果,然而每个参与者的水平有差别,投入也不一样,这就会产生“搭便车效应”。你会不会觉得吃亏呢?以至于降低你的承诺呢?
在这个阶段,我们要问自己的问题是:我眼界够高吗?我是不是被自己当下的立场限制住了,看不到未来的、更宏大的愿景?
第5步,一个一个解决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障碍。合作肯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没有什么巧妙的散展腾挪的法子,就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不要轻易放弃就好。
每当遇着问题或障碍的时候,我们要问自己的一个问题是:我分得清手段与目标吗?我会不会过分偏爱自己提议的手段,而忽视了最终想要达成的目标?别人的法子真的不行吗?为什么他那么坚持呢?是不是还有我们没看见的地方?
第6步,得到成果,庆祝合作成功。
这个时候,我们要问的问题是:我懂得犒劳自己吗?我懂得回归生活吗?我懂“人”才是最重要的吗?我明白庆祝是人的本能需求吗?我知道不会庆祝的团队走不远吗?
回答这些问题,也是在评估你的合作型领导力。
看完这篇文章,如果有一个核心观念需要记住的话,那就是,“合作是人的本能,只要你不去压制和阻碍,合作会自然发生”。当你在为你的团队不能合作而焦虑的时候,要去想一想,企业里有哪些干扰因素,在压制合作的发生。实际上,这些干扰因素,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领导者自身,往往是高喊合作的人,同时也在压制合作,只是这种压制是无意识的。
好朋友从外企高管“下嫁”创业公司,工资只剩了零头,办公环境从五星级变成了招待所,但她依旧乐呵呵的,我真的很佩服她。她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团队合作,因此她把2019年定义为“the year of collaboration”,我觉得很有远见。祝愿她和她的创业小伙伴们,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虽然道路是会曲折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