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里有了“燎疳”的报道,知道正月廿三了。
搜狗、百度后也知道,燎疳这是我的老家及周边不太远的几个地方才有的习俗,正月廿三燎了疳,才算过完了年。
去年开学迟,正月廿三晚饭后庆阳街头散步,一个巷道里遇见过两拨城里居民在门口燎疳的场景。
印象中我在老家经历的最后一次完全依旧俗的燎疳,是我读大学最后一个寒假结束前,应该是1987年的2、3月间。那回春季开学迟是过了正月廿三后才去学校的。晚上燎疳的干蒿,是我花半个下午从屋后山坡上打回来的。
燎疳虽流行地区不广,但网上关于它的介绍与记述却也多。但这些记述与介绍,跟我老家的习俗还是有些出入。最大的不同就是燎疳的时间,这些材料全都说是正月廿三,但我老家的燎疳不只这一天,而是从廿二到廿四连续三天:廿二叫“起疳”,廿三叫“正疳”,廿四叫“送疳”。起疳最简单,疳火不要求多大。正疳最隆重,火要旺,人最多,家里的老人、病人也都参加,因为燎疳的意义就是祈求家里每一位成员都一年健康。“燎疳”可能也写作“燎干”,“干净”的“干”,因为家里的部分厨具尤其是容易滋生、传播细菌的笊篱、抹布、锅铲、筷子等这天也要拿出来在火上燎燎的。最后一场的送疳,因为是“送”,所以这天是可以燃放鞭炮的。可能是“十里乡俗不一般”,但我的老家至少我们村就是这样的,所以特此补充记述。
燎疳的主要用意,是希望干净、祛除疾病、祈求健康,但现实的效果,是红火热闹,不仅全家人可以无拘无束地围到一起玩火,邻里村人也互相赶场凑热闹。但这种热闹,这些年少了。据说好多人家这个时节是没人的,好多人家也只是一两个留守的上了年龄的人随便点一把火悄悄地看着熄灭后便回屋睡觉去了,那种一群人争先恐后比赛着从大火上腾挪跳跃的景象不再有了。
我从来不是最勇敢的人,所以那些年所经历的燎疳也都是等最盛的火焰过后才去跳的,但同样收获了满满的快乐、欢喜与幸福。其中印象最深刻的,要数那从火上跳过后裤裆里暖暖的感觉。那时候穿的是棉裤,那种几经火上穿越后不断添加聚积起来的暖暖热热在裤裆里留存的时间很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