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先秦小记10/28 | 甲骨文

先秦小记10/28 | 甲骨文

作者: 乔木晨曦 | 来源:发表于2022-09-13 23:21 被阅读0次

    在古代,无论是祭祀、耕种、狩猎、出征、疾病、刮风下雨、生儿育女等等,都要占卜问卦。

    殷商时期,被称作“卜人”的“巫师”,把龟甲或兽骨磨光滑,在上面钻个孔,放在火上烘烤。甲骨片有钻孔的地方,遇热就会“卜”的一声裂开,那些裂纹称作“兆”,它代表事情的吉凶祸福。

    卜人根据纹路的变化,指示人们该不该做这件事。卜人在占卜完成后,还会把事情的结果记在甲骨片上,看是否灵验。这些记录下来的文字,就是“甲骨文”。

    甲骨文的发现轰动了全世界,证实中国历史中殷商时期的真实存在。从已出土的十余万片甲骨文里,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政治制度、家族伦理、战争、商业以及日常生活等,是研究中国文字起源和商周时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在甲骨文之前,一定早就有了文字。任何事情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远古时代,其产生、发展需要有过更悠远的时光长河。

    只不过,到目前为止,甲骨文是我们发掘出来,可见到的最早的中国文字。也幸亏有了甲骨文,我们对商朝过去的故事,才知道得更多一些。甲骨文上记载的都是一些具体的事情,感觉很像我们在简书上写碎碎念,哈哈

    甲骨文和古埃及文字、中美洲的玛雅文字、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都是人类最初使用的文字。但其他三种文字早已失传,而且和这些国家或地区目前所使用的文字,没有任何关联。只有甲骨文一路发展、演变,形成我们现在的汉字。

    汉字的改革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互对应着,远古时代生产力低下,估计甲骨文的出现和形成,都经历了上千年。而随着生产力的大发展,汉字也可以在短时期内发生巨大的变化。

    汉字的演化过程大致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1)甲骨文

    古代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现在发现最早的甲骨文是商朝盘庚时期的甲骨文,甲骨文大部分也是象形字或会意字,形声字只占20%左右。甲骨文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2)金文

    古代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铭文。商代金文多为象形字以及由象形字合成的会意字。这些字像一幅幅图画,生动逼真,浑厚自然,有的呈团块状。

    (3)大篆

    西周后期,金文逐渐发展成为“大篆”。据传为周宣王时期的史官史籀(周宣王的史官)所创,故又称籀文、籀篆、籀书等。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大篆是古字向小篆过渡的一种汉字字体。

    (4)小篆

    到了战国时期,七国的字体各不相同,书写不规范。秦始皇兼并六国以后,李斯上书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于是,在李斯的主持下,对先秦时期的大篆进行了简化,创造了“小篆”。

    小篆是由大篆简化而成。相对于大篆而言,小篆的形体结构简明、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发生一定的变异和合并。与大篆相比,小篆的图画性已经大大减弱,每个字的结构已经比较固定。

    (5)隶书

    隶书产生于战国后期,东汉时高度成熟。隶书是由篆书演化而来,字型结构由圆变方,笔画变繁为简,弧线变成直线,圆转也变方折。后期又在小篆粗细一致线条的基础上增加装饰,如横画和捺画加入波磔变化等。

    (6)楷书

    楷书又名“真书或正书”,是由隶书演变而来,兴起于东汉末年,要晚于草书。

    唐代书法家张怀瓘在《六体书论》中说:“字皆真正,曰真书,大率真书如立,行书如行,草书如走,其于举趣盖有殊焉。”从这段话中我们可知,楷书、行书、草书都来源于隶书。

    草书和行书书写难度较大,只有真书(楷书)一撇一捺分明,字体整齐端正,所以老百姓都书写楷书,以至于成为我们现在书写的正体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先秦小记10/28 | 甲骨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hhko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