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想问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你因为什么而稀缺?
在传统媒体垄断的时代,我清晰的记得我去南方都市报面试,从深圳去广州等待面试等了一整天,面试问的细节我已经完全不记得了,但是我仍然记得我在门口看到南都招牌时候的崇拜;那个时候,渠道是稀缺的,作为华南地区首屈一指的媒体,理所当然的竞争激烈;
再后来到了写公众号的时代,从南方系出来的一票能写的人,都开通了自己的自媒体账号,会讲故事和做情绪引导的咪蒙出场了之后,就到了能写的人最好的时代,比如12年就开始做公众号的一帮人,当然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我自己也因为写了几篇公众号文章,停工一两年,产后复出工资并没降反升,这也算是公众号带给我的福利吧。
再到现在短视频和直播的兴起,其实短视频并不能带来多少成交,直播才是成交的关键场所,流量已经很明显的从图文变成了短视频,这个时候会操盘短视频以及直播的人,已经尝到了甜头,我自己懂一些皮毛的视频剪辑,单条视频播放不过千,但是却能吸引到一些创业老板,这可能也得益于我已经具备了独当一面的能力。
其实,说的这些,都是一些媒体渠道的变化,媒体渠道只是一个载体,不构成一种完整的商业模式,也就是说流量以某种形式在某个载体上流动,但是最终能够留下来的,靠的是运营。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具备独立的流量采买到成交的人,现在非常稀缺的原因,因为我们大部分人在工作中做好的是其中的某一个环节。
回到前面的问题,做品牌和做运营的差别在哪里呢?
如果从解决问题的视角来看,也许可以这样回答:品牌解决的是前端流量的进来的问题;运营解决的流量进来后转化的问题。
很久之前写过一篇文章,那就是《做营销的灵魂三问,流量是什么?流量要怎么来?流量该怎么用?》讲的就是对于流量的思考。其实这个问题如果问运营的同学,也是同样适用的,不过运营的同学,他们做的事情是直面用户,做的事情更加偏向于执行一套一套的SOP,在保证不变量的情况下,对可变量的引导和控制。
从观念到持续进化,从进化到变成稀缺的人,从稀缺到杠杆撬动,最后体现为价值和价格。
个人品牌做的就是让人变的更稀缺的事情,我需要再花3-5年的时间去研究这个我自己非常感兴趣的方向,因为做个人品牌意味着,你会挖掘你身边每一个人身上的特点,然后去利用自己的说或者写等方式去传播出去,最终实现影响力的提升,最终实现影响力的变现。
而稀缺之后,你需要理解的是杠杆,是的,在我的观念中,只有从银行贷款买房是撬动杠杆,但是最近的观念变化是,人可以是杠杆,钱可以是杠杆,内容也可以是杠杆。
为什么这么说?你一个人一天只能做一件事情,但是一个团队,你可以进行不同的组合,同时做多件事情;一个编辑一天只能出一篇稿子,一个团队可以流水线作业出多篇稿子,就是这个道理,当然前提是你管理的团队效率足够高,能够产生巨大的效应。
钱是杠杆,你投资1块和你投资100万,这两者能够投的标的物就不一样,所以能撬动的东西就不一样;
内容是杠杆,因为你制作一次的内容,你可以多此占用别人的时间,你对内容的研究越多,你就越知道,用内容来撬动流量的密码是什么。
撬动杠杆之后,最终才能体现为价格和价值。这也是为什么,都说你自己变好了之后,钱都是顺带来的,确实如此,你需要让自己心胸变的更宽广去成就别人,让别人从你的成长或者成功中获益,更懂得如何让你喜欢的人更满意。
其实,从小孩出生之后,我就体会到,我需要把自己训练成一个教练。而教练的首要职责是,给予爱给予鼓励,让他独自去想法解决问题,而不是帮助他解决问题。
其实我妈对我何尝又不是一个教练,最近跟老妈去给儿子买衣服,以我的平常的风格,看着款式不错可能会至少买两件相同款式的外套,但是我妈只说了一句话:需要就买。其实消费和学习很像,去获取你真正需要的东西,正如善友教授说的那句话,你的第一性原理是什么?
如果真的要追究到数量上,人一天最多也只能吃5顿饭,一周不重样,正式和非正式场合的衣服也就只需要7套,品质好的包也只需要1-2个,车只需要代步有四个轮子遮风挡雨就好了,房子够一家4口住就好了,一年的家庭收入能够有百万就好了,其实在物质上,真的要问一问:你需要这些东西吗?
在工作上也是如此,你需要对下属那么多的控制吗?你需要同级的人对你的嫉妒吗?你需要老板对你的时刻关注吗?你需要的只是对自己负责,你自己承担的工作结果负责,以及对你的个人目标负责,管理好自己是第一步的。
当明白了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幸福感会大大的增强,为什么?因为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但是你想明白了你需要什么,你就会去做一些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事情。你在做事的过程中不过觉得很累,你是开心的快乐的有想法和创意的去做这些事情。
所以,说了这么多做品牌和运营的差别,说说最相似的地方吧,做品牌和最运营,都需要你用心去做好一些事情,去感动你的目标人群,让喜欢你的人更加喜欢你,不喜欢你的人对你有所改观,实在是黑粉那就随他去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