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些问题,是自己的问题
前几天,因事回家晚,打车到小区门口已经夜晚11点,觉得出租师傅辛苦,想着可以让他早点下班回家,就让师傅在小区在门口停车,不用进小区。当时的计价表显显示38.5元。扫码支付的时候,师傅明显很不高兴,“40元”,口气有点生硬,“为什么?你这不有表吗?”我问。“马上就要跳表了”。哦,他的意思,就是我为了节约那1.5元,在计价器即将跳数的时候下车。
我有些恼火,转念一想,可能是个临时代班司机,算了,犯不着。认怂吧。
快走到小区门口,前面有一个中年男人,被人行道的门禁挡住。因为疫情管控,进出需要测体温,登记、扫通行码。男子不耐烦地对拿着登记表的保安大声说:我是某某楼的业主。保安反复解释,如是者三,保安无奈只好放行。我走到门禁口,本来想保安职责所在,应该配合,万不该嘴欠问了一句:业主需要登记吗?可能看我的态度比较谦和,保安马上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对,所有进出都要测体温,登记,扫行程码。”不问还好,直接照做就行了。一问一答之间,味道马上变了:窝火的人变成了我。
回家的路上,我在心里仔细咂摸这今天的这两件事。越咂摸越不对味。
出租车司机把我的好心当成了驴肝肺。我的通情达理让保安找到了一点权力感,让他内心得到一点找补。
原来,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是自己的问题。
二十多年来,我从社会底层一路打拼,到自己办企业,既要与各种各样的底层人物打交道,也要与体制内的各色人物打交道,可能已经形成了一种心理定势:与人为善,和气生财。说白了就是,一眼看上去,人畜无害,毫无攻击性。
但实际上,很多时候,你的过度谦恭,反而会提醒那些手里有点权力的人,他们有权力给你制造一点麻烦。下次再去办事,你就只能按照这个模式往下走,别想那么顺利了。
毕竟,比起帮助别人,特别是那些在生活中弱连接的人,刁难一下别人,显得他公事公办讲原则,更重要的是,能验证自己手里的那一点权力,让他们从中收获一丝快感。
这么多年的社会摸爬滚打,我有一个体会:真正有能力有权力的人,相对好相处,因为他们本身大权在握或能量强大,根本不需要从对别人的颐指气使中寻找权力感和快感。
最难相处的,就是那些没有能力却偶然有一点权力的人。
因为能力不够,缺乏自我认同,也缺乏足够的存在感,心理不大平衡,所以,哪怕是一种短暂的临时权力,他们也不肯轻易放过。
像疫情期间,有志愿者冲到别人家里砸麻将桌。像城管当街摔老人,以及网络上的键盘侠,都是这种心态在作祟。
回到我自己对这两件事的反思。
那个出租车司机,我可以告诉他在小区门口下车的理由,也可以不告诉他理由,但必须义正辞严地要求按表付费,否则投诉。这就是所谓“你的善良,要带点锋芒。”
任何时候,人应该敬畏规则,遵守规则。对那个小区保安而言,我可以按照程序通行,但不应该问这么一嘴,这么一问,相当于唤醒了保安的权力感。那些一看就不好惹的人,他可以不惹,但一个看上去人畜无害的人,二话不说,让你通过,那还如何凸显他们的存在感呢?
对于小人物而言,让你不开心,比让你开心,更让他们开心。
所以,任何时候,你的善良,要带点锋芒;尊重规则,但别在权力面前低声下气。
二、人性善恶,是激发出来的
再来看一个关于人性的故事。
这个故事记录在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因话录》中,叫《故囚报李勉》。
一个叫李勉的人,时任开封县尉,负责刑狱之事。有一天,李勉审问一个囚犯,这个囚犯是被强盗威逼着落草的,李勉又恰好是那种不爱用酷刑、心怀良善的人,李勉觉得这个人不像什么坏人,就放了他一条生路。
又过了几年,李勉官场失利,外出游赏散心,恰好遇到这个当初救下的囚犯。但这时候的囚犯早已发迹,成了富甲一方的商人。
见到当年的救命恩人,不由分说拉到家里,盛情款待,恨不能把所有的好东西都拿给恩公分享。哎呀,没有恩公,就没有我今天啊!
但是越是如此,这个囚犯就越觉得,自己这些东西都不足以报答恩公的救命之恩。于是他私下跟妻子商量:“恩公救过我的命,你说我该怎么报答他呀?”
妻子说:“给他1000匹绢,能否报答救命之恩啊?”
囚犯说:“这肯定不够的,当初如果不是他救的是我的命,我哪来现在这个身家啊,绝对不够的。”
妻子又说:“那就2000匹绢?怎么样?”
囚犯依然摇头:“还是不够,多少钱怕是都不够啊,命是能用钱来衡量么?这么大的恩情,偿还不了,唉……”。
敲黑板,重点来了!这时候她妻子说了四个字:不如杀之?然后作者又写了四个字:故囚心动。
也就是说,他的人性之恶,瞬间被激发出来。
为什么要这样?因为成本太大了,大到让他的杀机轻易被激发。
恩情太大,大到还不了了,那就把把欠条撕了,撕了就没有负罪感了。
帮助别人要适可而止,无限度的帮,有可能会害了你自己。
这就是为什么说“升米恩斗米仇”。
很多人拎不清这个道理,生活一地鸡毛。
我们再来看一个相反的例子。
二战后,在审判纳纳粹战犯的时候,纳粹的2号人物,空军元帅戈林,眼见活命无望,在宣判前几天服毒自杀。临死的时候他留下了一封信。详细说明了这粒氰化钾毒药是他通过帽子带进来的,监狱警卫根本搜查不到,所以自杀这件事与监狱的警卫无关。
谁能想到,一个血债累累的刽子手,在临死的那一刻,完全无须伪装自己的时候,关心的是一个与他毫无关系的狱警的饭碗,反而闪烁着如此温暖的人性光辉呢?
两千多年前,曹操在误杀恩公吕伯奢一家后,说出的那一句震烁古今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两千年来,余音绕梁。
善与恶,谁又能说得清呢?同一件事,换成你我,是善是恶,谁又能够保证呢?
三、善恶兼而有之,是生命的“出厂设置”
中国人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西方人认为,“人之初,性本恶”,人生而有“原罪”。这个观念分歧,正是中西方文化的分界线。
其实,心理学研究有证据表明,善与恶,人人兼而有之,即所谓"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至于什么时候是天使,什么时候是魔鬼,三个字:看自己内心的哪一面,容易被环境激发。
善恶是每个生命的“出厂设置”。在我们的一生中,出生环境、成长经历、受教育程度、理解力、同情心、经济状况、好的亲密关系,都会影响我们的善恶转换。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不同的秤,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精神资源。内外在、主客观条件不同的时候,我们人格的善恶配方是会改变的,它所呈现出来的状态也是各不相同的。
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有道理的,别不信!这个世界,穷凶极恶者要比为富不仁者多得多。
你想向世界交付你的善良时,一定要确认世界能够理解你的这份善良。如果你非要默默无闻地善良,那你首先要确认,这份善良被误解时,你要强大到能够承受误解的反噬。
你也不要随便劝人善良,因为你不知道别人经历过什么。不要指望一个刚刚丢了工作的人有好脾气;一个指望一个遭遇不公的人对你笑容可掬;不要苛求一个一无所有的人大爱无疆,不要苛求一个家徒四壁的人知书达理。
柴静说过:“真实的人性有无尽的可能。善当然存在,但恶也可能一直存在”。人的一生,本来就是善良与罪恶,人性与兽欲不断交织不断干戈的过程。
所以,千万别骗自己,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大是大非一定要拎得清,善就是善,恶就是恶,千万不能给自己的恶行找理由。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更重要的是,不要让自己沦入一种恶的环境。
雨果说过,穷人本身不见得是罪恶,但贫穷一定是罪恶,因为在贫穷的环境当中,人的那种内心的恶会被激发出来。
善恶这件事情,它可能是人的天性当中的东西,它只是看环境。在特定的环境下,就是激发出来的东西。是不需要思考,自然状态下的一种应激反应。
别不信,关键时刻,看你内心的哪一面,容易被环境激发,就是这么回事。
是善是恶,看你内心的权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