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差位循环论:这是我最新发明的词,旨在试图解释新旧观念差异的循环性,即当原先观念被现有观念所代替时,其表现形式(语言与行为)循环再现的性质。
观念差位循环论”重在“差位”与“循环”,即观念间同中有异,新中含旧,复位循环。eg:观念的表现形式多样各异,但概言之,无非内化与外现两种形式罢了。其实,我觉得一句话是一个观念,一个思想是一个观念,一个动作也是一个观念……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但一个观念中必然含有新旧的成分,必然有所谓的“冲突理论”在其中为奠基的模型。社会历史学家柯塞尔认为:冲突可以防止整个社会出现严重的分裂与瓦解。其实,我觉得这个模型的分解是不完整的,所谓的“冲突”亦有轻重之分。同样的,我套用这个经修改后的“冲突理论”分支来解释这个“观念差位循环论”的模型,是“旧瓶装了新酒”,不足以为新也。我以下所论遵循:一不偷换概念,二不牵强附会。
一句话的不同可能使事态发展的结果千差万别,一个思想的瞬时性往往使之易逝难留,一个动作的反射也有多个不确定潜观念,而人是一个主观性质的动物,故有了三者间的复位循环(有两两的双循环,也有三者的乱序循环),这是(语言、思想、动作)内外的横向循环,又称“第一循环”。观念之为史,是纯人类史者也。布罗代尔有所谓“多元时间”理论,即:将人类史分为长、中、短三个时段,三者各有包含范围,其中观念史理应为中时段范畴(其变化伸缩性不大,稳定性强,有新旧交替之感,图略),新旧观念共存于人脑中,有一定的悖论性,此为纵向不重复的循环,又称“第二循环”。观念似有一种不自觉性和自发性,它的发展包含着横向与纵向两大部分,且必然有着深切的关联性,所以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同一个人的思想存在着明显的矛盾,这些矛盾大都是隐性的、宏观性质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