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一件事,分几个层次:
有不知道、有一知半解、有了然于胸。
不管到达哪个层次,把知道的事情能去做到,才是真正的知道。
是不是真正的知道,是要看结果的,是结果为王。
从努力程度来划分,做到也分三个层次:
最牛的做到是,轻松写意、毫不费力就实现目标。其次是,费了半天劲,要了半条命,好不容易做到。最差的是,无论怎么做,就是做不到。
我们都知道赚钱重要,都知道要找一个优秀的伴侣,都知道要考一个知名的大学,都知道要健身锻炼身体……
可是,光知道这件事并不是真知道,只有努力后实现了,才是真知道。
这就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关于知行合一,有一段王阳明和弟子徐爱的对话。
徐爱问先生,我对知行合一的事弄不明白,有点儿苦恼。
王阳明说,那你举个例子吧。
徐爱说,当今的人,都知道对父母要孝顺,兄弟们之间应该互相友爱,但是,却做不到孝顺友爱,这知道却做不到,怎么办呢?
王阳明说,你们说的不对,你们说他孝顺,他知道孝顺了,但是他做不到孝顺,这是不对的。如果他真知道孝顺,他一定能做到孝顺,他让你们认为他知道了,实际他并不知道。
我们平常所说的“知道”,都是建立在别人的解释、听说、看过、读过。
这样的“知道”,和自己悟出道理,差别还是很大的。
《遥远的救世主》里,芮小丹说,不是我自己悟出来的道理,也不是我的。杨绛写到,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次就够,因为人是叫不醒的,人只有痛醒。
只有把我们“知道”的,真正用来“做事”“做成事”的时候,这才是真知道。
文字是进入真理的先导,但很多人却停在了文字上面,很多人往往容易被文字给限制住。
如果一个人连“失去了平静”而内心喧嚣的痛苦滋味都未曾品尝过,未曾真正去体验过、认知过,就不可能认知到什么是真正的平静。
人嘴上和内心经常说的、用的词汇,必须要知道这个词汇转化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具体指的是一些什么样的行为,否则,知行合一就是一句空话,不能变成行动的词汇,就变成了纯粹的概念,就是伪知,每个人的心智里,都有这种类型的大剂量的伪知。
如果自己在用一个词汇的时候,根本就不知道其代表的究竟是一些怎样的具体的日常行为,人就活在无数的概念里,活在伪知识里,活在自欺欺人的人生里。
比如:“平静”这个词汇。
想要得到“平静”,就得有让自己获得平静的行为来支撑,比如:主动进行深呼吸;做十分钟的冥想;专注于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停止思考,停止评判,排除内心的杂念;抛开小我的利弊权衡和得失算计,让自己的意识抵达无我的状态……
如果釆取以上这些行动,立刻就可以让人得到那种平静下来的心智状态。
唯有这样,“平静”这个词汇才变成了人心智中真实存在着的认知。
人无法让自己平静下来,甚至陷在愤怒、恐惧、内心冲突的情绪里仍无法自觉,是因为自己不具备“平静的意识”。
“平静的意识”产生于让自己恢复平静的行为。
人要懂得了如何才能让自己平静下来,并采用相应的行动让自己真正平静了下来,获得了通过某种行动而获得的平静下来的真实的身心体验,并且通过这种体验能清晰地分辨出“平静”与“不平静”之间的区别,才能真正理解“平静”这个词汇的内涵和外延,再通过一定量级的专门的练习,通过重复的行动产生相应的意识,唯有这样,一个人才能真正具备“平静的意识”。
这时候,“平静”这个词汇才不再是一种概念,而真实地成为了一种真知。
“采取新的行动——获得新的体验——产生了新的认知———转化为新的意识”,完成了这样一个知行合一的轮回,人才算是得到了某种真知。
即使是这样子,“平静”这种真知的境界仍然包含有各种各样的层次。
拥有“平静的意识”的人,能及时觉察到自己“失去了平静”的内在状态,这时候“平静”这个词从他意识里涌现了出来,于是意识带来了行动,让自己的恢复到平静的状态。
以上算是其中的一个层级。
一个人从自我觉察到釆取行动,再到恢复平静,这样的过程重复过很多次之后,只要是“平静”这个词汇一出现,他无需再做任何的行动,他就能立刻恢复平静,甚至只要他觉察到自己“不平静”,就能立刻恢复平静。
这算是比前面那种层次更高的一个层级,算是一种只要一觉察到,即可停止的从“观”到“止”的智慧境界。
当一个人的“平静”已经深入骨髓,深入自己的生命,于是乎,他的生命里不再需要“平静”这个境,内心不再需要出现“平静”这个词汇,无需任何评判,他已经从“人要平静”这种现象中穿透了过去,领悟到生命的本身就是平静的,一切皆如常,抵达这样的境界的人,无疑已经是智慧很高的人。
宇宙万物哪有什么是平静的,又哪有什么是不平静的,一切皆为现象。
这是最高境界的真知。
如果一个人连“失去了平静”而内心喧嚣的痛苦滋味都未曾品尝过,未曾真正去体验过、认知过,就不可能认知到什么是真正的平静。
如果一个人连让自己重获平静的行动都没有去践行过,对怎么获得平静没有深刻的认知和体验,根本就不具备“平静的意识”,产生让自己平静的行动。
离开上述两种过程的认知,想直接跨越去抵达所谓的无平静之相,也无不平静之相的境界,这就是天方夜谭,也就是伪知。
任何一棵大树都是一寸一寸长成大树的,中间如果缺失了任何一毫米,就不再是树,而是糊弄。
如果你不觉得自己身上充满了各种伪知,你可以试一试向自己去诠释一下人们经常用的“人格”这个词汇:
修行之人还可以再去向自己诠释一下修行中人们经常说的“人要自渡”这种语境:
什么是自渡?
日常生活中什么样的言行,才算是自渡?
自己的行为习惯里,有什么样的行为习惯,在支持着自己走向自渡?
自己每天做了一些什么样的事,在实实在在的践行着人要自渡?
无法清晰地回答以上问题的人,不过就是整天把“自渡”挂在嘴边的伪知的人,在自己的修行行动里,没有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正在做的事就是在自渡,不过就是“自渡”这个词汇的伪知伪行。
再比如,家庭教育里有一种教育理念是:“孩子任何的问题,其实都是父母身上的问题”。
这句话要变成真知,则意味着这句话要转化为父母每一天在日常生活中具体的行动。
什么行动?
做别人父母的,开始了改变自己的行动,开始展开成长的行动,如果做父母的,只是觉得自己听懂了这句话,一回到家里,一切行为照旧,一切都仍在重复,任何一种新的行为言行都未发生,自己身上需要改变的东西,一丝一毫都未开始改变。
那么,这样的教育理念哪怕是当时听到老师讲述的时候,自己已经非常认同了,甚至于已经因为自己的问题内疚到流下悔恨的泪水了,这仍然改变不了这个理念对于亳无行动的父母来说,不过是一种伪知的事实。
现实生活中,可以看见很多孩子出现了什么问题的父母,四处寻医问药,找各种专家老师来给自己找问题的根源所在,拚命阅读各种各样的家庭教育书籍,偏偏却在“改变自己的言行”这一点上,在让“自己成长”这一点上,却是零行动,于是乎,所有听到的、看懂的,都变成了亳无用处的伪知。
人生,一旦离开了践行,离开了亲身的经历和体验,人其实什么都不是,就连“人”这个字都有可能只是一种:“做人”的概念,生命活在伪知之中。
唯有自己已经做出来的一言一行,才能真正告诉自己,自己所知道的“知”,究竟是些什么,自己究竟从人生的功课之中,真正学会了什么。
所以,何为真知?
不过就是知道自己现在正在做的是什么。
大道就是这么至简,并不是“知道了什么之后,去做”,而是“知道自己正在做的是什么”。
智慧的人,不过就是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的人,当然也就能看懂别人做的是什么。
智慧的人,不仅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也知道自己想去体验的是什么,体验之后带给自己的成长是什么,所以,智者就是觉者。
愚蠢的人,不过就是常常不知道自己正在做的是什么,当然也看不懂别人做的是什么。
一个人能看出来某一个人是一个智者,那么至少可以证明他不可能是一个蠢货,至少他能识得别人的行为,名曰:“智慧”。
否则,蠢货是识不得智慧的言行的……
你没做到的,皆为自己的伪知;你已经做到的,才是自己的真知。
修心为本,心外无物,不要从自己内心之外妄图寻求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