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连接告诉我们,世界上任何两个人最多通过六个人就可以认识对方。今天,因为一个人的关系,赴一位94岁老人的丧礼。说是赴丧礼,能做的也仅仅是跟随大家鞠躬表示哀悼。但第一次以独立身份参加这种极具社会性的活动想到了很多。
老人,已经五世同堂,也就是孙子已经有孙辈。可是老人的离开,哀伤仿佛停滞在孙子辈。对于以下的辈分,即使是成人也仅仅是听到老奶去世,问一句原因。没有激动没有哀伤,甚至丝毫没有奔赴回去的意愿。
想到了几年前看到那个在自己爷爷丧礼上带着孝布,拿着鞭炮到处找小伙伴儿玩的小朋友;想到了奶奶丧礼自己因为听从可以简单了事的安排并未出席;想到外婆丧礼因为顾忌世俗礼节没有让先生出现;想到这次因为学业没有参加自己老奶丧礼的小朋友。不知道这些决定这些映像在自己的日后会以怎样的情况存放在记忆,又是否有机会被回忆起,若是回忆出来,又会是怎么样的心情?
时至今日,我的映像被调出,内心是充满后悔。什么麻烦什么世俗,都不如自己内心的感觉重要。生与死的遗憾,不容小觑。
中国有言“死者为大”。虽说是处事原则的一点,但映射很多哲理。一个人很多缺点惹人讨厌,一旦死去,所有的缺点和讨厌变得无所谓,你是否立即原谅了他;一个人很好很爱你,有一天不在了,他的好他的爱在你的人生中是否还存在;你很爱一个人,他消失在世界上,你的爱又何去何从?
一切的爱与恨,都以生为前提,这个前提一旦被死取代。“死者为大”,生者承担一切情感。
为了避免生者徒增悔恨和遗憾,生的状态对我们来说弥足珍贵。生的时候,需要我们注重自己的情感诉求,对与我们相关联的每个人好好相处,特别是那些爱我们和我们爱的人。
丧礼的场合,不管是多大年龄,不管是说什么喜丧,笑容不适合存在,起码是与之无关的开心的笑容不应该存在。即使很多人不伤心,也会有当事人的至亲在伤心哭泣。保持肃穆是对当事人、当事人亲人以及这个场合最起码的尊重。
富士山整个爬山过程的由生到死,再由死到生的人生感悟,既吻合山上自然规律又符合人思维进阶的发展趋势。对于生和死,价值观不同,对其就会有不同的认知。“生有何欢,死有何惧”?“死都不怕,活着又有什么难”?“好死不如赖活着”。“有尊严的死去才是有追求”。不同的价值观会引导出各自的结局。白天和黑夜的轮回不也是生与死的写照。生命的长度可以靠规划来延长,宽度可以靠闯荡去拓宽。到死之日,无所遗憾,才是生的追求。
车轮不息,驶入黑夜,世界一片沉寂。
愿94岁的老人安息!
愿我们有追求的活着!
阿淼写于2018年1月20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