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很早以前便在某本书中识得傅聪——一位伟大的钢琴家,书中提到他的成才之路少不了他的父亲母亲的教导与鞭策。我在想,他的家庭教育,到底如何?《傅雷家书》或许给了我最好的解答。《傅雷家书》书中收录了傅雷夫妇的几百通家书,以厚重的格调反映了家书的全貌。书中的文字,也传递着傅雷夫妇对傅聪的关爱和责任。
读完全书,忽然之间对父母的之爱有了更深的理解。父母的唠叨,父母的生存之道,做人之法,他们的谆谆教诲,无不是为了我们的成长与成才。他们所求的,不过是我们健健康康的长大,学会做人,只要我们幸福快乐,他们便知足。傅雷夫妇亦是如此。
说到这,便要开始说说傅雷夫妇了。这俩人,一个严父一个慈母,天然之作,二者缺一不可。或许正是因为这两人的共同教导,才造就了今日的傅聪。若是少了“严父”,或许傅聪少了些自我鞭策的动力,少了些刚劲;若是少了“慈母”,或许傅聪就少了些柔和。纵观全书,父亲对傅聪的艺术研究教导多些,有时深入讨论,指出不足之处,并提出建议,有些学习方法,作用之大,也给了我们读者启迪。父亲傅雷的做人之道也是值得赞扬和学习的,譬如在对待朋友方面,对待朋友不能马虎,只有事实和行动才能证明心意,大事小事要对人家有交代。让我觉得有意思的是,父亲常常在书信中与傅聪探讨诗词歌赋,对汉赋元曲唐诗宋词明清小说见解颇有独到之处,父亲不愧为文学大家,这些有意思的讨论,也成为了傅聪人生宝贵的财富,同时也影响了他对艺术的看法。傅聪的人生成长,也少不了母亲卓一龙的教导。这,又是另一种不同的教导方式。或许和母亲的性格有关,或许天下母亲,总是对孩子的生活及感情行事更注重些。让我印象分深刻的便是母亲对傅聪的感情教育。在傅聪受到感情挫折后,母亲先是宽慰他,后便指出傅聪之缺:在母亲看来,傅聪对待感情不专一,一个接着一个,在女孩的角度想,若是遇到他这么善变的,也是寒心。同时也与傅聪说,她与她的父亲二十年感情始终如一,纵然经历过痛苦,但父亲的心始终坚定。或许,这便是言传身教。
值得一提的是,傅雷夫妇的教育观念,两人始终同心。两人甚是重视对傅聪的爱国教育。在信中也是时常提之,不断教之。都教傅聪无论身在哪都不能忘记民族之魂,祖国之威。出门在外,更要为国争光。或许正是因为傅雷夫妇对其的爱国教育,使得傅聪在经历了往后的文革混乱后,依旧相信祖国,保持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
傅雷夫妇所带给我们的,是他们对傅聪的谆谆教诲,关爱与责任,更是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教导,是中华之瑰宝,是无可替代的可意会不可言说的传承。这本书带给我的,怎是这千字所能描述的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