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阳光小房子
孩子放学不回家,在危险的井盖上玩,你会怎么办?
假如你是爸爸,孩子不愿意让你接他放学,只要妈妈,你怎么办?
假如孩子想要去踢球,而你想要去健身,你要怎么办?
以上这些场景,很多父母都熟悉。每个人的解决方法也都不尽相同。
我最近看到一个爸爸,他看到孩子在玩危险的项目,他恶狠狠的说:你想死吗,如果不想死就赶紧下来。
当时,我愣了。我随即观察孩子的反应,眼神里充满了恐惧和委屈。那一刻,也许爸爸知道自己话说重了。孩子内心埋下了一颗害怕的种子。
第二个场景同样真实,爸爸接孩子,孩子就是不从幼儿园出来,无奈之下,只能打电话给妈妈。之后爸爸便说:如果你答应让我接你,那么你每天放学都有好吃的。
孩子没有很喜悦的表情,对爸爸说得奖励也无动于衷。
第三个场景,其实就是说两个人的需求有冲突,各有各想做的事情,这时候冲突会出现,是考验亲子关系的关键时刻。
这样的时刻,在养育过程中会频繁出现。
不得不说,家里有了孩子之后,父母原本的生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并且孩子在不同时期,还会有不同的问题出现,做父母的必须要不断学习,实践,才能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
如果亲子之间出现问题,不去解决,那么矛盾就会越积越深,倘若懂得相处之道,理解孩子,懂得和孩子如何沟通,那么事情将会简单很多。
1把孩子的问题,还给孩子
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不断应对各种问题的过程。父母很容易犯的错是把孩子的问题,当成是自己的。
曾经我也是包揽孩子问题的妈妈,孩子回家跟我讲:妈妈,xx小朋友今天都不跟我玩。我会下意识地说:你今天做了什么,让他不开心了吗?
类似地情况很多,比如小朋友不跟他分享零食。他碰小朋友的玩具,别人会如何回应他。他不太想上跆拳道课之类的。
我渐渐发现,我越是给他建议或是帮他分析原因,他越不领情,甚至还会发脾气,严重时还会来打我。
最近在《P.E.T.父母效能训练手册》中了解到一个概念:治疗性沟通。这种沟通的方式,要求聆听者必须用对方可接受的语言,当对方感觉被理解被接受时,才会开始思考解决办法。
身为父母,懂得倾听,是亲子关系和睦的关键。
只有当孩子感觉自己被理解,被同情时,他们才能从内而外的释放出自己的情绪。只有自己被懂时,才可能敞开心扉,听到我们在讲什么。
听孩子说话,不只是听那么简单,我们还要做好编译的过程。即使身为成年人,有时候也不一定能够完全表达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更何况是孩子。
这就要求父母要很懂孩子,至少能听懂孩子语言中隐藏的含义。
一个孩子肚子饿了:爸爸,晚饭什么时候准备好?爸爸以为孩子想要赶紧吃饭,出去和小朋友玩游戏。这时候,孩子的意思就被曲解了。
当我们在倾听孩子时,要去寻求孩子的反馈,看自己理解的是否正确。
依然拿那个爸爸和儿子的对话来讲,爸爸要继续猜想,除了着急玩游戏,孩子哪种情况下还会问这句话呢?当父亲说:你饿了,对吗?这时候孩子会马上点头说对。
那一刻,两个人的连接才算产生了。
举个最近非常搞笑的事,早上我按照惯例给孩子穿衣服,他穿上秋裤之后,一直指着左腿说:我先穿这个。我当时的理解是:难道我穿袜子的秩序错了。
我以为他是秩序敏感期发作,一直纠结在这个点上。中间他非常无耐,跟我说了5次,我先穿这个。
我突然明白他的意思了,就是暂时先穿秋裤,不穿外套裤子。当我理解他之后,他眼中有光了。
倾听是一门艺术,被理解是一种幸福。倘若你不懂孩子的痛,至少做到不要随意发表意见,更不要随意批评和鄙视。
把孩子的问题,还给他,你只需要认真听他说,他内心便会自己长出力量,迎接未来的挑战。
2做真实的父母,表达自己的需求
父母懂得积极倾听可以解决孩子的问题,那么父母遇到问题时,解决的方式就跟倾听完全不同,而是要懂得如何表达。
《非暴力沟通》中有这样一句话:所有愤怒的核心是需求没有被满足。
当孩子有我们不能接受的行为出现时,父母惯用的解决方式有两种,说出解决方案,或是直接拒绝孩子的行为。
这样做,孩子多半不会听你说,还会有逆反心理,会拒绝,会失落,会内疚,会攻击,会不自信。
两种方案中拒绝孩子对孩子的伤害更加明显,会让孩子的自我概念遭到破坏,这种概念可能带入到成年,甚至终生无法消除。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父亲因为松子的妹妹生病,总是不断的拒绝松子的各种要求。所以松子一生都非常自卑,她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直到死的那一刻,这种魔咒都没能被她打开。
父母表达自己的需求,应该这样做:描述具体的行为,抒发自己的感受,并说出这种行为对于父母造成的影响。
这三个步骤缺一不可。
我经常会用到这个方法来解决问题。自从孩子有了滑板车,我常有的状态是在他身后奔跑。有一次,他竟然敢自己走红绿灯了。我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我在人行道,蹲下来跟他讲:你骑滑板车速度特别快,我在你身后一直追,追不上。我感觉特别着急,看着你走过红绿灯,我特别的担心,又感觉无助。我生怕你出任何危险,我心都快跳出来了。
当我说完这些话时,他沉默了,我看懂了他的表情,是听懂了。
这样的表达方式,屡试不爽。偶尔身边人会觉得我矫情,但我不在乎,比起外人,我更在乎亲子关系。
刚开始会比较难,因为需要自我暴露,需要内心用勇气和安全感,才能表达出来。孩子能够看到真实的我,就也会很坦诚,我们经过几轮的切磋,就会彼此更加了解。
当我想要锻炼身体,他想要跟我玩时,我会用上这个方法。
当我想要看书,他大声的播放视频时,我会用上这个方法。
当我想要休息,他却想要大战一场时,我会用上这个方法。
作为一个真实的人,我首先是我自己,其次才是他的母亲,我要先满足自己的需要,才有能力爱身边的人。
希望每个父母,都勇敢的表达出自己的需求,而不是用吼叫孩子不听话的方式,吓到他们。
3 用双赢思维解决矛盾,收获更多
父母和孩子相处过程中,必定会有冲突,这时候问题属于孩子,也属于父母。不少人怕面对冲突,怕冲突会破坏关系。
的确,冲突是检验一段关系的试金石。处理好了,关系增强。处理不好,支离破碎。
若两个人相处从来没有冲突,那多半还不如经常闹矛盾的人关系健康。
前一种情况,多半是不会表达,或是不想表达,或是不敢表达冲突导致的,坏情绪积累久了,有一天会大爆发。
敢于说出来冲突的家庭,问题才可能被不断解决。
亲子关系中,父母总是习惯赢,因为权力比孩子多,资源比孩子充足。更重要的是大人的心理尺度要大于孩子,这是父母拥有更多权力的来源。
心理尺度,就是心理承受力。父母的心理承受力真的更强大吗?
讲真,有时候觉得自己30多岁,依然像孩子,特别是触碰到一些平时不能碰的东西时,表现比孩子高明不了太多,会受到原始脑的支配,或战或逃,没有选择。
无论是孩子赢,还是父母赢,总有一方会失望,会有不良情绪藏在身体里。
更有创意的解决方法是,没有输家,和孩子一起去寻找两者都能接受的最优方案。因为是双方共同参与的,孩子也会贡献力量,参与决策,行动时积极性会更强。
首先:父母要跟孩子澄清有这样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说出这种方法可以满足双方需求,并且表达各自的看法。
其次:要发现和定义冲突,之后双方贡献解决方案,评估和选择最优方案,执行和跟踪效果。倘若问题依然没有被解决,可以再次使用这几个步骤来进行一次。
最后,双赢的解决方法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不存在谁的方案比较优质,父母不要有固有偏见,不评判孩子,不抬高自己,这是关键原则。
民主的家庭,孩子才能受到尊重。摒除各种执念和僵化思维,和孩子开启一段不一样的相处时光,关系和睦,家庭才能充满欢乐和温暖。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未来走的路也不尽相同。我们的孩子本不是我们的孩子,要做懂得接受孩子的父母。
让孩子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而我们的人生理想要自己去实现,和孩子有距离但不生疏。
高效能的父母,懂得适时和孩子分离,关心孩子,但不干涉孩子。和孩子共同成长,才是真正睿智的爸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