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书的世界

作者: 回眸浅笑_c5ef | 来源:发表于2023-07-18 16:23 被阅读0次

          有人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成长史。这一点,我深信不疑。

          我出生在渭北原上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上学前,我除了见过姐姐几本课本外,几乎没见过其他的书。别说自己家,就是全村也找不到几本现在称为课外读物的书。上学后,在学校里能接触到的,除了课本外就是不知从哪里传来后来又传向何方的小人书:《岳飞传》《霍元甲》《铁道游击队》《秃秃大王》等。我们小孩子看的不亦乐乎,一本书能看上几十遍,几乎每一页的画面和内容都能背下来。

          而我接触到的第一本大部头是应该是《三国演义》。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一天和小伙伴去村里一个同姓爷爷家后院玩儿,无意间看到炕洞门儿一堆烧炕的柴火边扔了一本书,应该是烧炕时引火用的。那本书是我那时见过最厚的书。足有我的语文书三本那么厚,书的纸质已经发黄,前后都没有书皮。里面除了很少几张插图外,全都是字。从插图可以判断出那是一本写古代打仗故事的书。第一页就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谁也没有告诉,做贼似的把书揣在衣服里,悄悄溜回了家。现在想起来似乎还能感受到那时心怦怦跳的感觉。回到家,我躲在后院麦草堆后面开始看。桃园三结义,煮酒论英雄,三英战吕布……一直看到天色已晚,书上的字再也看不见,才回屋里。在之后的那段时间里,我趴在炕上看。妈妈做饭,我烧火的时候看,有一次忘了给锅里添水,干烧了半天,直到妈妈奇怪半天水都没开,揭锅一看,锅底都烧红了,气得把书差点给扔进锅洞里。每天作业潦草的写完就看,也不太出去和伙伴们玩耍。我被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折服,为关羽的忠心与义气惊叹,为曹操的阴险而愤怒……可看到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后的内容就被撕掉了,我为此难过了很久,一心想知道后面的情节,却恨而不得。于是就在脑海里无数次的想象着故事的结尾,并在心里编写了无数个不同的版本。到后来我上了初中,才知道那本书就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它并非原著,而是适合大众读的白话改编版的。它让我知道了除我的生活之外还有另一个世界。

          后来,真正开始阅读是在上师范之后。我的学校并不大,是在一个有点落后的县城。令我欣喜的是,学校里有一个我从未见过的大图书馆。现在想来,也就有一间教室那么大。我至今都记得我在那里借的第一本书——《牛虻》。那也是我读的第一部外国小说。小说中大量的场景描写和心理描写,让我觉察到国外小说的不同。之后的三年,我读了大量的书,《朱自清散文选》《人生》《平凡的世界》、《青春之歌》《飘》《简爱》《安娜卡列妮娜》《复活》《梅里美小说选》《莫泊桑小说选》《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原著《宋词300首》等,凡是我能借到的书,我几乎都借着读了。

          学校教学楼和图书馆之间有个不太大的园子,那里树木葱茏,人很少,我就常常独自在那儿读书。上师范第一年春天的一天,我无意间从书本中抬起头,发现枝头有了花苞。之后,花苞一天天的绽开,如粉色小绣球一样挤满枝头,我简直惊呆了,世间竟有如此灿烂的花朵。那是我第一次知道那种花就是樱花。于是我更有一时间就跑到那里看花、读书。那时我正读《红楼梦》,读到黛玉葬花那段正赶上樱花飘落,那一片片粉红薄如蝉翼的花瓣落在我的身上,落在我的书上,落在我的脚下,地上粉红一片。起风了,落花被吹到角落,伴着雨丝,有些残败,有点狼藉。我突然有些恍惚,感觉自己就是那个唱着“花飞花谢花满天”的女子,明白了黛玉那时的伤感,也不禁落下泪来。

    夏天的中午,我们的午休时间比较长,我也总会躺在床上看会儿书。记得看《青春之歌》时,常常眼含热泪,浑身热血沸腾,有种爱国情怀在心中升腾翻涌。晚上宿舍楼十点半会熄灯,有时会搬一把小凳坐在楼道昏黄的灯光下看。有时也会在宿舍床头点上蜡烛。我也曾有过一天看完《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的记录。我记得很清楚,那一晚,我熬到了两点。读到田晓霞救灾抢险中被洪水冲走,我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痛哭起来,把室友都吵醒了。 

          那三年,是我如痴如醉读书的三年。读书用去了很多的时间,和班里同学交往少之又少。直到毕业,很多同学的记忆里中也只留下一个爱读书的,不善言辞的学习委员的形象。

          上班以后,书还是在读,不过就少了很多。也许是因为我所在的农村学校没有图书馆,也许是因为上班之后工作有点忙,也许是懒了点儿吧。就只看看《读者》《知音》《青年文摘》类的刊物。

          有孩子之后,我又重新拿起书本。那段时间所看的内容也大多是育儿和童书为主的。从胎教类书籍到《一个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从绘本到《安徒生童话》《呼兰河传》《汤姆索亚历险记》《城南旧事》《舒克和贝塔》……陪着孩子的成长,一本本书弥补了我童年没有看书的缺憾。在与孩子一起读书的过程中也开始重新成长了一回。   

          再次大量阅读是孩子进入高中之后。面对孩子繁重的学业,不见提高的成绩,我陷入了无比的焦虑之中,情绪起起伏伏,我心疼孩子,可又不能冲孩子发火,情绪一直压在心中,又怕伤害身体,我一度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担心孩子的未来,面对孩子的困境,又无能为力,还得在孩子面前强装笑脸。就这样苦苦的挣扎了半年。我感觉自己都有些抑郁了。直到有一次读到《鲁宾逊漂流记》中的一个片段:“我不再眺望远方,不再一味等待船只经过,开始为自己的生活做准备。无论怎样,要让自己目前在岛上的生活舒舒服服。”我突然愣住了,鲁宾逊流落荒岛,看不到希望,痛苦、挣扎,无助。最终,他放弃了等待,选择了将精力放在解决当下的问题上。此时的我。不正如之前的鲁宾逊一样吗?在看不到未来时,焦躁不安,四处寻找,望眼欲穿,甚至沮丧失望,此时眼里已没有了当下,只是一味的等待,一味的焦虑,可希望、未来如果真的来的时候,我们又能用什么样的自己去迎接?是用疲惫不堪、奄奄一息、蓬头垢面,不知所措,一无所长吗?不,那样的话,未来还是未来吗?那与今日又有何不同?唯有在即便看不到希望时,用心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做好准备,让自己强健、博学、勇敢、能干、美好,只有这样,当未来真的到来之时。你才配得上,未来才能真正属于你。这才是我们应该让孩子看到的。当我想到这些的那一刻,我激动的浑身颤抖。我开始规划我的生活。开始锻炼,开始练字,开始重新拿起书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重新找回自我。

        于是,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我自己读书,也我带着我的学生们读书。我参加了全国读书会——张祖庆老师发起的“百班千人”读书活动。在活动中结识了全国很多爱读书的老师。在群里和大家一起探讨共读的方法,分享读书的心得。慢慢的,自己的视野开阔了起来,封闭已久的心扉也打开了,内心充实而快乐。同时,我除来读我们的共读书目,也开始读一些更经典的小说、人物传记、心理学方面的书以及专业书籍,《先生》《人类群星闪耀时》,《王阳明》《论语》《庄子》《苏东坡传》《自卑与超越》《瓦尔登湖》《百年孤独》,《次第花开》、张德芬的心理学系列、《非暴力沟通》《56号教师的奇迹》《幸福的老师》《种好心田》《给教师的建议》等书籍。从书中,我慢慢的沉静下来。

          透过先贤的文字,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工作,回观自己的内心。原来烦恼了、痛苦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自己经历的困难与烦恼,前人也都经历过,而且远比自己更甚,自己目前的困惑若放在一生的长河中,那也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御外之策,必以治内为先。先自沉稳,修己安人,虽烦事不断,依然可信步行来。明白了这些,我开始变得开阔而平和。随后,发生的改变也让我意想不到。当我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孩子学习反而更自觉,也开始主动和我探讨一些问题,也略略流露出倾慕之情,家庭氛围也不再那么紧张。我不再苛责他人,不再抱怨自己,我眼中的世界在发生了变化:学生们都很可爱,工作也没有那么累,家人原来那么好,身边的人也各有各的优点,各有各的美。当我遇到一个让人头疼的班级,遇到一些让人头疼的孩子,我的内心更多的是心疼,我接纳他们,引导他们,鼓励他们,也努力做到“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工作时尽心尽力,带孩子们坚持读书,把他们领进书的世界,让他们看到世界最初的美好。当我不再把注意力放到结果上时,结果反而出乎我的预料。

          “君子之学,务求在己而已。”先自沉稳,而后爱人。找到初心,就不容易被外界裹挟,心不累,工作起来就轻松了很多。把精力投放在自己喜欢的事上,在抬头看准方向的前提下,收回眼光,关注当下。我明显的感觉到,多年来我紧收着的心放松了下来,紧张的眉头舒展开来,自己也越来越喜欢现在的自己。我知道一切的改变,除了年纪、阅历的原因外,还有书本。阅读让我不再惊慌,不惧孤独,不畏未来,添喜忘忧,让我面对生活和工作多了一份勇敢和从容。

          书海中,我们只是旅人。行走在书的世界,我们见风、见景、见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行走在书的世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hwnu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