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老师问,求近似数,如果省略千位、百位后面的尾数,是不是就要以“千”“百”为单位呢?到底可不可以用“千”“百”为单位表示数呢?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3页的“做一做”一题中,原数是84455,第三小题,要求的是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大家必定都能认可,答案是8万。书写的时候,用“万”为单位。
但对许多人来说,第二题的结果是否可以用“千”为单位,得“84千”,以及第一题是否可以用“百”为单位,答案为“845百”,就犹豫不决了。
首先,以“万”“亿”为单位,源于我们民族的固有传统,也被“课标2011年版”所强调,在“内容标准”中指出要“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浙教版、西师版五个版本尽管顺序内容略有差别,但无形中都指向的是我国固有的万、亿数体系。可以看出,老师们习惯于用“万”“亿”作单位,而不习惯用“百”“千”作单位是有着属于中国自己的历史渊源与我们所遵循的课标和教授的教材原因的。
但是要看到,多个教材中也都介绍了“三位分节法”,这正是因为国际度量单位以“千”为基础。事实上,在学习度量衡单位时,我们的教材早已经接受了以“千”为单位,“千米”“千克”老师和学生也都运用熟练,毫无阻碍,可见我们是完全可以接受“千”“百”作为数的单位的。
第二,可以看出,如果学生能够自然地认识到“百”“千”“万”都可以作为计数单位,“1万”其实就是“10千”,而“1 百万”也可以说是“1千千”,反而能够更透彻地理解计数单位作为单位的本质。张奠宙教授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一书中,讨论读数要分节还是分级时,就指出“数学老师完全有必要从数学文化的角度介绍一下,而不只是在英语课上才知道‘万’要读成‘十千’。”
老师们都期待我们的教学是融会贯通的,那么打通“数的单位”与“长度单位”“质量单位”“体积单位”之间的壁垒正是好时机,又何必害怕而错过呢。
第三,在我们的文化中,其实也能找到以“百”“千”作为单位的例子。古代军队编制,五人为一伍,二十人为一什,一百人设百夫长,五百人设小都统,一千人设大都统,三千人为正、偏将,五千人为正、偏牙将,一万人设正、副将军。在这样的“数人头”中,“百”“千”正是很好的单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