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心理咨询,如果求助者好转,不见得是咨询师的功劳;但如果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加重,则一定是咨询师的责任!
这个观点,基于我和一位研修生的谈话。
她刚做完咨询。我问:“效果怎样?”她压抑着兴奋谦虚地答:“还可以吧。”
我很严肃:“最好别用‘还可以’这种模棱两可的话。”
她改口:“我觉得很好。”
我说:“‘好’还是‘不好’不能靠感觉,得告诉我你判断的依据。”
没想到,一说到“依据”,她懵了。
为缓和气氛,我开玩笑:“做选美裁判,总不能单凭主观感觉就说哪个好哪个不好吧?你得有些客观依据——比如三围,身高,步态……”
还是发懵。
进一步提示:“你刚做完咨询,知道我是在考你哪个知识点吗?”
她答:“知道。是‘咨询效果的评估’。”
她的回答让我沮丧,因为她让我意识到,她不是“懵了”而是“忘了”!
我们复习教材并牢牢记住,对于咨询效果的评估可通过六个维度:
(1)自评,即求助者对效果的自我评估;
(2)咨询师的观察和评定;
(3)求助者某些症状的改善程度;
(4)咨询前后心理测量结果的比较;
(5)求助者社会功能恢复的情况;
(6)他评,即周围人士特别是家人、朋友和同事对求助者的评定。
而在一次咨询结束时,前3-4个维度是可以作出评估的。
接下来,我又问了她几个问题,比如目标是否明确、是否具备“有效”的特征,可喜的是她答得让我满意。
她告诉我,求助者因失恋造成的痛苦而求助。
问:“如果一个月后随访,求助者告诉你,她的痛苦减轻或者消失了并感谢你。你会觉得这是你的功劳并接受这份感谢吗?”
可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有陷阱,她看着我没有吱声。
我说:“尽管经过了你的一次咨询,但让她痛苦减轻或消失的真正原因可能是足够长的时间,也可能是她最近又有了恋爱对象……因此,没理由说好转是因你的付出。”
“但是,”我说,“如果求助者离开咨询室后症状加重,那一定是你的责任——至少,我们做咨询师的得这样认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意识到自己做了哪些不该做的以便下次改进——假如求助者还给你‘下次’。”
作为一个新手,她不太同意我的观点。
对一个咨询师而言,成功只能证明幸运,而能反映实际水平的,是其面对失败案例时的反思深度和修正能力。
当然,这只是我的看法,就像我说:求助者好转不见得是咨询师的功劳,但如果问题加重定是咨询师的责任!
弗洛伊德认为,有三件事是始终与遗憾相伴的:治理国家、为人父母和心理咨询。任何一届国家领导人都是带着遗憾卸任;每个为人父母者总觉得本来可以把孩子教育得更好;而当心理咨询结束,一个成熟的咨询师都会意识到自己说了哪些不该说的话,从而作出反思并汲取教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