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富 || 当心理咨询师的帽子绿了(原题为“这不仅仅是一个考题”) - 简书
一、社交情绪情绪的定义:社交情绪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人的社会需要获得满足就会伴随积极的情绪体验,否则就会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
二、几种基本的社交情绪
1.社交焦虑
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严重的情形是,社交焦虑体验强烈的个体,其每天的各种活动如走路、购物、社会活动,甚至打电话都是很大的挑战。他们不仅与权威人士交往困难,与普通人交往也会出现问题。社交焦虑的人不仅在现实情境中体验焦虑情绪,而且在离开使他焦虑的社会情境后,还在头脑中不断分析和“回放”焦虑情境,使社交焦虑情绪获得强化。社交焦虑的个体与他人交往的时候往往还伴随有生理上的症状,如出汗、脸红心慌等。人们为了回避导致社交焦虑的情境,通常是减少社会交往,选择孤独的生活方式。
社交焦虑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它的形成过程比较复杂。成长过程中经常受挫折、缺少社会支持、自我意识感强、自卑、以及模仿与暗示都可能强化社交焦虑。
据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社交焦虑是仅次于抑郁和酗酒外,第三大危害人类的心理健康问题。如何减少社交焦虑,是心理健康专家面临的一个很大的挑战。
2.嫉妒
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的情绪状态。
嫉妒情绪的特点如下:
针对性:嫉妒总是针对具体的个体或群体。如果个体体验到自己与他人在某些他认为重要的方面(如才能、吸引力)的实现的或未来可能出现的劣势,个体就可能出现嫉妒情绪。
持续性:嫉妒情绪一旦产生就不容易摆脱,能持续地影响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普遍性:嫉妒是人类普遍存在的社交情绪。人在现实生活中或多或少会体验这种情绪,当然这种情绪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克服的。
3.羞耻
羞耻是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
羞耻的个体,往往会感到沮丧、自卑、自我贬损、自我怀疑、绝望等认为自己对什么都无能为力。公开的情境会易化羞耻感,所以减少羞耻最容易的一个办法就是自我孤立、远离他人,人们也可以通过积极的努力,改善自己的行为来减少羞耻感。
健康的羞耻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自然结果,是人适应社会生活、改善自己的一种重要力量,过少或者过多的羞耻感都是不健康的,都对个体发展不利。
4.内疚
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像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
内疚者往往有良心和道德上的自我谴责,并试图做出努力,来弥补自己的过失。健康的内疚感是心灵的“报警器”,是人类“良心”情绪的内核,会提醒人们照顾他人的利益和感受,调整人际关系,有利于个体适应社会生活;过少或者过多的内疚感都是不健康的,特别是过多的内疚感是心灵的“毒药”,会使人长期生活在压力、紧张和痛苦中,这样不利于身心健康。
三、悲伤的五个阶段
1否认 这个阶段常见的反应是孤立、震惊、呼吸急促、喉咙紧绷、常叹气、四肢无力、以及失去胃口。悲伤的人容易逃避现实,他们不断告诉自己:「我无法面对这种事,我要装作不知道,那么这件事对我就不会有影响。」
2愤怒
这一阶段的情绪反应是愤怒,并且会寻找代罪羔羊。处于悲伤的人自问为何会遇到这种事,他们认为这是不公平和不对的,并认为自己有权感到愤怒。
3沮丧
经历「否认」和「愤怒」这两阶段后,再来他们已力气用尽,转而哭泣、情绪低落,甚至无法起床面对每一天,同时变得健忘且哀伤。
4讨价还价
在这个阶段,他们会自责,对所发生的事怀有罪恶感。他们会对自己说:「如果当时我这么做、或是如果我那么说就好了」,以为只要当时的做法不同,就可以扭转命运。事实上,我们无法同命运讨价还价。
5接受
悲伤的人适应了自己所遭遇的情境,重新调整生活并继续过日子。这时,心情变得比较好,开始过自己的生活,并创造新的回忆。 这五个阶段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走完,而且在这段过程中,没有所谓正确的处理方式。它们的发生次序可能不一,并有可能同时处于一个以上的阶段。要记得,悲伤是没有时间限制的,我们都希望自己关心的人能尽快好转,但要走出悲伤是急不得的。
“如果您高考成绩不理想,会不会抑郁啊”这句反问,是让做父母的设身处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假如是自己参加高考,成绩不理想会怎么样,又希望自己的父母以什么态度面对待自己。一味的不顾孩子的需求而去安慰孩子,不是真正的理解。
对于这样感受性较差的父母,直接回答他们的问题,会使来访者产生依赖,所以咨询师一连串的反问,激发来访者思考,通过自我探索去解决问题。相信如果不采取一连串的反问,那么听到的将是来访者一连串的“应该怎么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