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时期,因为种种原因,再加上由于刘邦的出身特殊性,遂导致了一个很严重的历史问题,那就是,现在人对于刘邦的崛起基本是上呈两个极端的方向,一者,是极为推崇刘邦,认为刘邦是不世出的人杰,其能成功也是必然,而笔者以前就是报着这样的观点看待刘邦的;那么另外一种,便是认为刘邦能够成功不过是其走运而已,其人卑鄙无耻下流,就是靠着各种诡计和好运气,才一统了天下。
但是,随着笔者近一个多月以来专门写这段时期的各个人物,就只有一个感觉,或许我们曾经的所有猜测都是错误的,不对,也不能说是错误的,应该说,是片面的。
无论大家是捧刘邦,还是损刘邦,其实,这都改变不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刘邦为何能够成功?而刘邦成功又是凭着什么?
一直以来,笔者为了解开这个问题,从开始的项羽、韩信、萧何、张良、英布、彭越以及其他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我都一一进行了分析,的确也为笔者解开了一些迷惑,那就是,刘邦这个人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远远不能用那种我们所认为的一刀切的评判方法来进行断定。但,终究,笔者写了那么多的厉害人物,到头来,也基本上又反衬出了刘邦的英武。所以,客观上讲,对于刘邦的分析还是不够深入,故而,笔者就将自己的视线逐渐放到了那几位从始至终都一直跟随在刘邦身边的将军身上。
从现实中说,我们很多人,也都执迷于如项羽韩信英布这样的人物身上,觉得那个时代的历史,就都是由这些人在主导,所以,基本上对于刘邦身边的那几个老乡,我们很多人其实都是很不放在眼里的,或者说,是极其陌生的。
先前笔者写的那位卢绾,好吧,由于当时笔者没太注意,结果把卢绾的名字写错了,所以,还引起了很多人围观,但是,很遗憾的是,几乎没有几个人是真正愿意去看待那个人物的,大部分人只是纠结于我把字写错了以及卢绾的爵位和官职的错误上,却基本上是无视了这个人物的存在,于此,笔者也不想太过争论,因为真的很无趣。
然,卢绾的存在,至少也证明了一件事,那就是刘邦此人由于其出身底层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人往往在很多时候还是一个性情中人,也就是说,刘邦很多时候,事实上是很看重感情的,而这一点,则与后世的很多刻薄寡恩的君主相比,是非常不同的,这一点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重视。
那么,在看看其他几位:曹参、周勃、夏侯婴、樊哙等。
在我们常人的眼里,这些人是什么人?基本上,即使是那些熟悉历史的人,除过曹参外,也都是清一色的认定他们就是一些粗人,靠着刘邦的关系和平台,才崛起的,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没有刘邦,那么这些人,基本上可能连出现在史书中的机会都不大。
或许吧,其实争论这些也没多大意义,毕竟,没有绝对的史料在手,仅凭着史书的粗浅几笔。的确不好说明什么。
然,笔者却还是想说,这些人,的确都是出身很低,可问题就在于,当时那个时代同样出身很低的人有很多,如英布和彭越,妥妥的下层低贱之人,可结果呢?靠着自身的实力裂土封王。而且,若论好机遇,当年陈胜起事之时,也绝对不乏凶狠之徒,然,终归,也就他们几个起来了。
没错,如果说卢绾是靠着刘邦的护佑成长起来的,那么其他几位的崛起,可真就是不一般了。
下面,笔者就回到本文的主角,周勃身上。
如笔者在题目所述,武侯,这就是大汉帝国最后给予这位柱国虎臣的定性。
很多人对于周勃的印象,或许就仅仅只是在平定诸吕之乱时才对周勃刮目相看的,但,事实上就是,周勃这个人,应该算是被很多人最忽视的一员汉初名将了。而且,就笔者个人看来,周勃在某种意义上,才算是汉军中真正的支柱性存在。
为何?我们先看一段史料:
高祖之为沛公初起,勃以中涓从攻胡陵,下方与。方与反,与战,却适。攻丰。击秦军砀东。还军留及萧。复攻砀,破之。下下邑,先登。赐爵五大夫。攻蒙、虞,取之。击章邯车骑,殿。定魏地。攻爰戚、东缗,以往至栗,取之。攻啮桑,先登。击秦军阿下,破之。追至濮阳,下甄城。攻都关、定陶,袭取宛朐,得单父令。夜袭取临济,攻张,以前至卷,破之。击李由军雍丘下。攻开封,先至城下为多。後章邯破杀项梁,沛公与项羽引兵东如砀。自初起沛还至砀,一岁二月。楚怀王封沛公号安武侯,为砀郡长。沛公拜勃为虎贲令,以令从沛公定魏地。攻东郡尉於城武,破之。击王离军,破之。攻长社,先登。攻颍阳、缑氏,绝河津。击赵贲军尸北。南攻南阳守齮,破武关、峣关。破秦军於蓝田,至咸阳,灭秦。《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笔者大概数了一下,就仅仅是这段话中,周勃所参与的战事,大概就有不下三十处战事,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里面,出现“先登”的次数是三次,出现“破之”的次数是五次,这还不包括用其他语句写的但是性质是一样的战事,如“攻开封,先至城下为多”,或是其他用“取之”而标注的词语。然而,这些还仅仅只是项羽分封天下之前的记录。
那么,再看此时周勃的官职,根据这里面的记载是,虎贲令。限于笔者学识有限,实在无法准确得出这个虎贲令到底是何官职,但,如果从之前看的周勃是以“中涓”的身份开始效忠刘邦,那么,笔者就姑且认为这个虎贲令的意思就是统帅刘邦麾下精锐士卒的将军。一般而言,只有刘邦身边的亲卫是最精锐的,故而,或许周勃的虎贲令的另外一个意思就是刘邦近卫军的统帅。总之,这个虎贲令绝对不一般。
那么,我们接着看:
项羽至,以沛公为汉王。汉王赐勃爵为威武侯。从入汉中,拜为将军。还定三秦,至秦,赐食邑怀德。攻槐里、好畤,最。击赵贲、内史保於咸阳,最。北攻漆。击章平、姚卬军。西定汧。还下郿、频阳。围章邯废丘。破西丞。击盗巴军,破之。攻上邽。东守峣关。转击项籍。攻曲逆,最。还守敖仓,追项籍。籍已死,因东定楚地泗、东海郡,凡得二十二县。还守雒阳、栎阳,赐与颍侯共食锺离。以将军从高帝反者燕王臧荼,破之易下。所将卒当驰道为多。赐爵列侯,剖符世世勿绝。食绛八千一百八十户,号绛侯。《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什么叫一气呵成,讲真,笔者看太史公写的那么多人物传记,惟独读到周勃这一段,是真正的爽。而太史公这一次也是出奇的没有动用任何的情感描述,就两个字,直白。
什么叫战功赫赫?这就是,没有任何多余的废话,一路就这么打上来。
尤其是这最后一句:“赐爵列侯,剖符世世勿绝。食绛八千一百八十户,号绛侯。”
何谓绛?《广雅》有云:
纁谓之绛。凡九旗之帛皆用绛。
何又为九旗?
司常掌九旗之物名,各有属以待国事。日月为常,交龙为旂,通帛为旜,杂帛为物,熊虎为旗,鸟隼为旟,龟蛇为旐,全羽为旞,析羽为旌。《周礼·春官·司常》
故而,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就是代指天子的象征啊,因此,周勃号为绛侯,大家也应该能明白这是什么概念了。
客观上说,周勃就是一个另类的韩信,只不过,这个人真的是太低调了,而且也太谨慎了。其从最基层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如史书的记录,几乎参与了刘邦在内的所有战争,其战功更没有任何作假的可能,打了就是打了,赢了就是赢了,一切都是那么直白,而且,绝大多数战事中周勃也都是身先士卒,以“先登”著称,故而,才会被刘邦封赐八千一百八十户于绛地,遂自号绛侯。
当然,即使是在封赐绛侯之后,周勃的传奇,却远未结束:
以将军从高帝击反韩王信於代,降下霍人。以前至武泉,击胡骑,破之武泉北。转攻韩信军铜鞮,破之。还,降太原六城。击韩信胡骑晋阳下,破之,下晋阳。後击韩信军於硰石,破之,追北八十里。还攻楼烦三城,因击胡骑平城下,所将卒当驰道为多。勃迁为太尉。击陈豨,屠马邑。所将卒斩豨将军乘马絺。击韩信、陈豨、赵利军於楼烦,破之。得豨将宋最、雁门守。因转攻得云中守、丞相箕肆、将勋。定雁门郡十七县,云中郡十二县。因复击豨灵丘,破之,斩豨,得豨丞相程纵、将军陈武、都尉高肆。定代郡九县。燕王卢绾反,勃以相国代樊哙将,击下蓟,得绾大将抵、丞相偃、守陉、太尉弱、御史大夫施,屠浑都。破绾军上兰,复击破绾军沮阳。追至长城,定上谷十二县,右北平十六县,辽西、辽东二十九县,渔阳二十二县。最从高帝得相国一人,丞相二人,将军、二千石各三人;别破军二,下城三,定郡五,县七十九,得丞相、大将各一人。《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这一次,太史公则又是用了八个“破”字。而以上作战,关于周勃,笔者甚至觉得,也就只能用那八个字来形容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因此,也难怪唐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贞会这样夸赞周勃:
绛侯佐汉,质厚敦笃。始击砀东,亦围尸北。所攻必取,所讨咸克。陈豨伏诛,臧荼破国。事居送往,推功伏德。
归根到底,笔者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为了形容周勃此人在汉军之中的特殊性。周勃一生,从沛县打到咸阳,从巴蜀之地打到江东,再从江左向北到燕地,一路战绩如史书中记录的,什么是战神?这才是。
事实上,周勃的确也不是天才,所以,无论如何,相比韩信项羽等人,周勃确实是稍逊一筹,但,这不代表周勃就是差,只能说是周勃的战绩没有他们那么耀眼,可也是相当辉煌的。由此,刘邦死后,孝惠帝六年,周勃遂凭战功官拜太尉,是为大汉帝国武官之中最贵者。
勃既定燕而归,高祖已崩矣,以列侯事孝惠帝。孝惠帝六年,置太尉官,以勃为太尉。十岁,高后崩。吕禄以赵王为汉上将军,吕产以吕王为汉相国,秉汉权,欲危刘氏。勃为太尉,不得入军门。陈平为丞相,不得任事。於是勃与平谋,卒诛诸吕而立孝文皇帝。其语在吕后、孝文事中。《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公元前180年,吕后病逝,诸吕叛乱,周勃遂以太尉的名义,与丞相陈平合力平定该叛乱,并迎接高祖刘邦第四子刘恒登基,是为汉文帝。
而后,周勃遂以太尉兼领右丞相之职主掌大汉,至此,周勃之功业达到最盛。
至于其后,虽然也有略微波折,但好歹也算是安享晚年,寿终正寝了。
汉孝文帝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前169年,周勃于绛地病逝,汉庭念起功绩,遂谥为武侯。
以上,就是周勃的一生。
其实,说了这么多,还是要回到刘邦的那句话:
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汉书·高帝纪》
对此,笔者只能说一句,刘邦对于周勃的自信,是现人无法想象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