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牛顿与南海泡沫事件

牛顿与南海泡沫事件

作者: myRealization | 来源:发表于2018-03-13 00:03 被阅读0次

    “南海泡沫事件”是历史上最声名狼藉的金融泡沫之一,也是英国历史上第一次金融危机。它牵涉到政府、财政、民众等多个方面,涉及政府腐败、金融欺诈等问题,与国家政治密切相关,绝非一般单纯的经济事件。
    在投资者的热情追捧下,南海公司股价一路飙升,从1月的每股128英镑上升到7月份的每股1000英镑以上,6个月涨幅高达700%。财富泡沫不断膨胀。但事实上,南海计划是建立在不切实际的基础之上的,股价最终暴跌,泡沫破碎,对英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紧随法国的密西西比股灾之后,英国的南海股灾席卷英伦,在这次股灾损失惨重最为著名的投资者就是牛顿。牛顿在这次股灾中损失2万英镑,虽然现在看起来区区2万英镑不足挂齿,但如果按照当下的市值算呢?是上千万人民币,显然是巨亏!


    分析牛顿炒股亏损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其一,最关键的一点,也是根本原因,在于南海公司创建和发展的目的、动机、采用的手段与普通公司完全不同。南海公司是1711年由英国政府成立的,看起来是为了开展对南美洲的贸易,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成立该公司的真正意图是为重建公共信用,并为政府募集千万英镑的公债。可以说,公司成立之后就没干过什么上规模的贸易,因为拉丁美洲是西班牙的势力范围,根本不让你英国人沾边,不过18世纪早期消息闭塞,“三人成虎”的宣传之下,让人们信以为真。

    我们将对这一点进行详细阐述。

    背景

    由于英国辉格政府解散,政府的公共信用遭到重创,更由于参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政府债务高企达千万英镑。为了重建信用筹集资金,所以由具有政府背景的时任财务大臣的牛津哈利伯爵创办南海公司来认购承担如此庞大的债务。而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提供6%的年利率作为担保,并且把酒类,醋,烟草等商品的税收支付给南海公司作为60万英镑的利息收入,还赋予该公司南海贸易独家经营权。

    当然,正如上文所述,南海公司表面上是一间专营英国与南美洲等地贸易的特许公司,但事实上是像英格兰银行一样作为一所协助政府融资的私人机构,分担政府因战争为欠下的债务。而南海公司本身的贸易业务成绩平平,它虽在1711年成立,却迟至1717年才开展远洋贸易,又因为西班牙的规定,南海公司其实一年只可派三只船前往南美贸易,而贸易本身到1718年更复因英、西交恶而中断。说南海公司是个皮包公司也不为过。这样的公司,有投资和增值的可能吗?能够承担国债吗?难道不是一些政要的捞钱手段吗?

    资本运作

    政府玩债务消除,必须募集资金,募集资金必须有公司作为资本运作平台。要募集到资金出了运作平台外还需要提供较高的收益。所以资本运作成功的基础在于:首先公司要具有巨大的想象空间,其次是收益要具有巨大的诱惑力。这样才能吸引到资金,这是成功的第一步。

    吸引到资金后,第二步就是要通过各种技术性手段把这些资金的大部分据为己有,小部分分发给那些所谓的聪明伶俐的投资者,这样资本运作就成功了。就是当下的资本运作也不过如此。官方的手段有股票债券银行保险等,非官方认证非法的手段有集资诈骗庞氏骗局等,更高级的华尔街的手段有各种模型算法等等,更是让人眼花缭乱,但万变不离其宗,就是他要富便要你穷!

    任何炒作都需要想象力来支撑,而南海公司在创立之初就具备这种想象空间。南美洲无穷的财富,挖不完的金银矿产,每个英国人都如此想象而且疯狂的认为只要英国货到南美,金银就会源源不断的流入。随着时间的推进,这股被掀起的波澜即将拉开帷幕。

    南海计划

    到了1917年,大洋彼岸的英国老对手法国的约翰·劳的密西西比计划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而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巴黎的坎康普瓦大街璀璨闪耀(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计划同样有一家公司站台——密西西比公司,它以筹措1亿锂资金开发路易斯安那金矿为由,大量发行股票,引发了投资狂潮,其目的也是为了缓解当时法国政府的巨大财政危机。最终引发了密西西比股灾,抛售股票的狂潮迅速演变为挤兑狂潮。密西西比公司股价一泻千里,创造了至今仍保持的跌幅一次达99%的世界股市最高纪录。法国经济也随之陷入长期大萧条。法国的证券交易所崩盘,引发大量热钱流回英国,这些热钱急于寻找下一个炒作目标。正巧此时南海公司谎称自己获利前景无限,要大规模增发新股,政府对此也批准了,投资者们便一涌而入)。

    虽然英国人早已意识到这种疯狂的计划早晚会失败,但受到该计划的启发和巨大“成功”的诱惑,南海公司也开始酝酿策划他们的国债偿付计划。

    1719年,英国的债务不仅没有减少消除,而且大幅增长到了5000多万英镑。南海公司的南海计划也就呼之欲出。简单说就是股票换国债计划,南海公司发行股票购买国债,一举认购3000多万国债,最后甚至承诺全部收购英国国债。这样做一来政府可降低利息支出,二来公司可用巨量股票换取收入稳定的国债。

    当时英国有两家最大的货币公司:南海公司和英格兰银行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计划建议。甚至英格兰银行直接和南海公司竞争,都想获得最大的收益。虽然英格兰银行在众议院有许多“朋友”,他们也都希望英格兰银行能够分到好处。但南海公司也不含糊。公司“朝中有人”而且实力更为强劲,还有英国国王乔治一世和二世相继担任南海公司的总裁。结果就是南海计划顺利通过。

    而这个方案在当时被视为让政府与南海公司缔造双赢局面,原因是原本市场上的国债持有人享有高达7%乃至9%的利率,支付大笔的国债利息对政府构成沉重的财政包袱,现在经南海公司换取国债后,利率得以下调,政府只需向南海公司支付5%的利率,到1727年夏天后会降至4%,使政府财政压力舒缓。另一方面,政府又可从南海公司最多取得760万镑的款项,成为一笔可观的进账。对南海公司而言,由于其股价在当时大受追捧,公司可趁机以远远高于面值的股票换取回报稳定的国债,变相赚取丰厚利润;此外,公司还可每年从政府赚取稳定的债息。

    1720年4月7日,上议院通过《南海计划法案》,市场充斥着各种利好消息,其中之一就是英国政府要将南美洲的秘鲁金山交给南海公司管理。在各种利好的刺激下,南海公司的股票价格也扶摇直上。

    南海计划成功的关键

    南海计划要获得成功,首先必须要有股东的大力支撑,其次是需要公众投资者把所持有的国债和年金兑换成南海公司的股票,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股价上涨。当然,由于公司利好不断,国家债主,南海公司的牛叉业务,各种王公贵族的热捧,比起公司成立很久的时间里一直保持低位的股票,股价早已开始上涨,但这还不太够!

    如何才能令股票价格继续攀升呢?

    就是向股东放贷用来购买股票!南海公司公布了向股东提供贷款的公告。相对于每股100镑的股价,股民可按每股250镑的金额进行借贷,但每人只限借5000镑。人们对南海公司这一举措反应强烈,一共有100万的贷款被借出,用于南海股票的购入。结果股价瞬间上涨到每股400镑。

    对年金受益者,南海公司也向他们提出了无法拒绝的优厚方案。作为对投出20年金额为100镑的年金的回报,公司会支付500镑现金,并以7股公司股票来抵付剩余金额。南海公司的股价为400镑,因此,7股股票的售出价格为2800镑。因此,年金持有者被规定,如果现在出售股份就要按每股300镑的价格交易;但是,如果相信南海公司股份在未来有大好前景而持股不动,则能以更高的价位卖出。对于年金受益者来说,相较于出售给政府或者英格兰银行的选择,这是一个更加有利可图的提案。提案的结果令股价再次上涨,一时间人人为之疯狂。

    6月14日,股价为750镑。6月15日,第三次南海公司股票发行的现金交易展开。每股1000镑价格(面值为100镑)的股票被售出了5万股。虽然这一价位比股市还要高出25%,但是公司采用了借贷购股资金的方式,允许股民延期付款,因而许许多多的民众被吸引而来。南海公司的股票价格虽然高达每股1000镑,但公司允许购股者按照10%的价格,即每股100镑的标准支付,剩余金额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在四年半之内付清。

    人们预计南海公司股价还会进一步上升,于是无不欢天喜地地采用这一方式购买了每股1000镑的股份。5万份股票在数日内便一售而空,500万镑现金进入了南海公司的金库。至6月末,股价最终飙升到每股1050镑。

    形势

    全民吹泡投机狂潮

    南海计划实施后不久,南海公司股票所引起的投资热潮就达到了最大规模。这一时期出任南海公司总裁的国王乔治一世,在4月14日公司首次发行股票时,认购了价值2万镑的股份。之后,他又以106500镑的价位将其卖出,获得了8.6万镑以上的利润。上流社会中,其他贵族、大臣、议员、商人、银行家、地主等,几乎所有人都涉足了南海股票的投资活动。甚至连清贫的知识分子、文人也背负着贷款参与到投资中来。

    然而,关于这股投机热潮能持续多久的问题,几乎无人担忧。因为人们在投资之前都未曾对南海公司的经营状态做过任何调查。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南美洲贸易必然会产生利润,人们在投资时只考虑到这些便觉得足够了。仅凭直觉和谣言,他们购入了南海公司的股票。因为南海计划不但受政府支持,而且国王本人就是公司总裁。

    事实上,的确有许多人坚信南海公司的计划具有合理性、完美性。他们相信,南海公司已经充分探讨过如何通过金融操作使财富增值3~4倍的方法。虽然也并非没有人考虑到也许败局很快就要来了,但即便是这样的人也没有舍弃用投机方式快速捞金的欲望。并且他们也认为:最重要的是,南海计划在不需要任何个人来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就能完成所有国债的偿还,这是天下再也难寻的好事。

    于是,在1720年上半年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南海股票就从每股128镑飙升到了1050镑,价格差不多增长了10倍。在南海公司股票示范效应的带动下,英国所有股份公司的股票都成了投机对象。掀起全民炒股的新高潮,人们完全丧失了基本的理智。

    在政府和南海公司的推波助澜下,加之此时的热潮,牛顿爵士参与进来也不足为奇。

    但泡泡吹的再大最终还是要爆的。1720年6月,为了制止各类极度无厘头极度无耻的“泡沫公司”的再膨胀,国会通过了《泡沫法案》。自此许多纯诈骗的公司被解散,极度疯狂执迷的公众投资者开始苏醒过来,纷纷开始卖出股票。对一些公司的怀疑逐渐扩展到南海公司身上。从7月份开始,首先是外国投资者抛售南海股票,国内投资者纷纷跟进,南海股价快速下跌。12月份跌到124英镑。最终“南海泡沫”由此炸裂。

    可以说这是一场由政府总制片,国王总编导的全民参演的吸金烟花大秀。经过多年的策划、制作、渲染,烟花大秀终于在1720年引爆绽放,最终引发断崖式下跌。牛顿最大的最直接的失败在于没有认清这家空壳公司和南海公司管理者的真实性质,以及人们的疯狂


    牛顿炒股亏损的原因其二,也是直接原因,在于南海公司的信息披露不真实。

    这一点无疑是与南海计划紧密关联的。由于受种种原因和条件的限制,投资者即公司股东和债权人不可能直接接触公司经营的各个方面,要了解公司经营的详细情况必须借助于其会计报告。

    但南海公司的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得不到保障,没有如实反映公司的真实运营情况,也就很难具有相关性,牛顿不能根据南海公司提供的信息评估过去和未来的事项,进行有效的经济决策,亏损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实上,牛顿本已小赚一笔,但经不住诱惑,再度进场,以致于大亏一笔。下图虽不一定正确,但也反应了当时的一部分情况。

    笑话

    牛顿炒股亏损的原因其三,也是时代原因,在于会计发展的不成熟。

    在那个时代,尚未有民间审计,也没有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分野。无论是作为一门学科,还是一个职业发展体系,都很不成熟。这就给了南海公司在会计信息上舞弊造假的可能。

    英国“南海公司”破产案例的发生,说明建立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基础上的股份公司,其经营具有委托性质。股东和债权人要得到公司真实,准确、客观的会计信息决非易事,这在客观上要求与公司无利益关系的熟悉会计语言的第三者就公司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提出证明,以便将客观、可信的会计信息提供给公司股东及债权人。这样一方面可控制经营者为所欲为,损害投资者利益;另一方面可以使股东及债权人正确决策。否则,投资者与经营者的经济责任关系难以维系,股份公司难以存在和发展。

    可以说,英国“南海公司”破产审计案开创了近代民间审计的历史先河,对世界民间审计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和影响。股份公司的发展孕育了现代民间审计的产生。而英国“南海公司”破产案造就了世界第一位民间审计师,同时也揭开了民间审计发展的序幕。

    审计的产生是建立在舞弊存在的基础上,舞弊的存在是产生审计的直接动因。

    综上所述,牛顿爵士炒股亏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时代原因,也有社会原因,也有个人原因……而会计信息的缺失,会计学科和职业的不成熟,在这次失败的投资案例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牛顿与南海泡沫事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iha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