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为什么想劝老梁生两个孩子

我为什么想劝老梁生两个孩子

作者: 品牌专家肖二喜 | 来源:发表于2021-03-22 15:28 被阅读0次

         看到这个标题,很多人可能会以为我与著名文化评论人梁宏达(又叫老梁)有什么关系,这里我先声明一下,我与老梁什么关系都没有,非亲非故,也无冤无仇,如果一定要扯上点关系,就是看过他的几期节目。

    之所以想劝他生两个孩子,是今天下午看到一条题为《人口摸底;全面二孩政策不及预期,人口数量或出现下滑》的新闻,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2016年“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之后,当年出现人口拐点,出生人口数量达到1786万,创下十余年的新高。但是步入2017年,这一政策的影响就明显降低,2017年中国全年出生人口1723万人,2018年出生人口更是减少到1523万。

            人口增长持续下滑会带来什么影响,结果自然是非常严重的,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当孩子出生率越来越低的时候,祖国这个大花园将会多么的荒芜和凄凉!

    而很巧合的是,就在今天,著名经济学,房地产研究专家董藩教授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50年后,中国会出现上百座废城》,虽然文中没有重点提及人口下滑的因素,但是,人口出生率继续按目前的速度下滑的话,我估计用不了50年,就会提前出现这种情况!

    现在人口出生率下滑的问题已经引起了一些地方政府的重视,为了鼓励生二胎,不少地方都开始出现各种鼓励生二胎的政策,普通家庭生个孩子已经上升到了“为国生娃”的政治高度。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家庭只愿生一个孩子甚至有的年轻夫妇连一个孩子都不生去做所谓的“丁克家庭”呢?我想,这除了现在生养孩子的成本越来越高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以外,年轻人思想观念的转变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特别是近年逐渐增多的一些高学历高收入的“丁克家庭”,无疑也是人口增长持续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

    老梁2013年8月10日在陕西卫视做节目谈到“丁克家庭”时说过一个数据,那时的统计是全国有60万多人做丁克一族,而现在6年过去了,现在随着城市生活压力的增大,估计这个数据早就上升到100万以上了!

    在那期节目中,老梁自曝自己是“丁克家庭”,而且是“铁丁”(指铁了心永远不要孩子的家庭),绝对百分之百地不要孩子,同时还鼓励选择丁克一族的年轻人要顶住各方压力,自己做自己的主。有的年轻人是看了那期节目后希望成为丁克一族的!

    因此,作为我国著名的“铁丁家族”的代表人物,老梁成为了我首选的攻关对象,我希望他能带头结束“铁丁”状态,为广大“丁克家庭”结束丁克生活开个好头。

    对于“丁克家庭”,在严格执行计划生育的时代,我原来是抱着一种非常敬佩的态度,甚至愿意相信他们是因为高学历高收入,所以站得高看得远,愿意为国家人口减负,是一群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高尚的人!

    但是现在,随着国家人口形势的变化,我的观点也发生了变化,在国家鼓励生育的前提下,我觉得“丁克家庭”应该响应国家号召改变初衷,真的可以“为国生娃”了!如果有条件生而不生,那原来设定的“为国减负”的人设就轰然坍塌了,只能剩下一个自私自利而且没有责任心的形象。

    我认为,无论什么时代,响应国家号召是体现个人爱国情怀的一种形式,作为中国人,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是一种基本的素质。

    很多人会说,生不生孩子是每个人的自由,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这话好像很有道理,好像也是很多“丁克家庭”的理论依据。但是大家别忘了,任何权利都是与义务相对应的!

    我认为,生育权既是一种权利,也应当是一种义务,而且这是一种天生的权利和义务!任何人出生到这个世界上,基本上都是由父母抚养长大的,这是一种权利,同时,自己长大后也应该最少抚养一个孩子长大,这是一种与之对应的义务,只知道享受父母抚养的权利而自己不做父母去承担抚养孩子的义务,在特定情况下就可以定性为一种违法行为。

    有人会说父母抚养自己长大,等父母老了自己履行赡养义务不就行了吗?我说这是远远不够的,不论从时间上和经济上去算,赡养父母的义务远远对应不上父母养育的恩情!有一句老话说得好,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只有通过自己经历抚养儿女的辛苦,才知道父母当初带大自己是多么不容易。

    因此我们也可以初步判断,那些做丁克的人对自己的父母,基本上好不到哪里去,最起码是,完全不顾父母想抱孙子孙女的感受,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父母忍受眼睁睁看着自己“断香火”的痛苦。

    要想改变一个人的丁克观念,根本上是要改变一个人的人生价值观,人到底是该为自己活还是为他人活?

    每个人活着,都说要希望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人生价值到底是什么,人生价值到底怎么衡量,现在没有谁能说出什么具体标准。

    但我认为,人生价值是可以量化的,它不在于一个人挣的钱有多多,不在于官位有多高,不在于一个人的名气有多大,而在于这个人的一生中有多少人因他的存在而生活得更加美好。

    换句话说,当一个人离世的时候,有多少人会因此而扼腕叹息或痛苦流涕,这个人的人生价值就有多大。

    对大多数人而言,我们最大的人生价值可能只是让身边的人生活变得更好一些,特别自己的家庭成员,如果有人不顾自己父母的感受坚决做丁克,自己活着还有什么人生价值吗?到时恐怕连一个为自己哭一声的人都找不到啊。

    老梁说自己做丁克的理由是,想把要孩子耽误的精力用到事业上,想多出点书,多做些好节目流传后世,我想这应该是他这辈子最错误的一个观点了!

    什么叫要孩子耽误精力,花时间做没有意义的事情才叫耽误精力,抚养孩子能叫耽误精力吗?

    说到这里,我就想评评老梁的事业了。

    很多人都知道,老梁先是做记者,后来做了节目主持人,主持了《老梁故事会》、《老梁有话说》、《老梁观世界》、《大唐雷音寺》等等,在节目中老梁谈天说地,评古论今,看起来显得知识渊博,观点犀利,获得了不少粉丝。

    但在我看来,这其中很多节目意义并不大,大多数节目是真正的耽误观众的时间,有的甚至还有负能量!特别是2013年8月10日在陕西卫视谈“丁克家族”那期节目,他自称自己是“铁丁家庭”(铁了心做丁克家庭)的代表人物,把自己做丁克一族的事说得很光荣似的,还鼓励想做丁克家庭的年轻人要坚决顶住各方压力,自己做自己的主!

    不难想象,受他影响的年青人不想生孩子与父母做斗争时,一定会把老梁拿出来做挡箭牌。

    因此,我觉得,他的很多节目从价值上比起来还不如我这篇文章,如果有人哪怕是只有一个人,因为我这篇文章而改变丁克观念,延续香火,我觉得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因此,作为社会公众人物,特别还是以言论闻名的媒体人,老梁应该在人生价值观上与当前主流价值观保持一致,没有必要搞什么标新立异。

    丁克观念作为西方舶来品,我认为就是一种糟粕思想,其核心就是自私自利,得过且过,是一种典型的及时行乐主义,并不代表时代发展的方向。

    因此,我还是想建议老梁尽快放弃“铁丁”身份,先别想着什么作品流传后世的事,纵然有一天作品可以达到“传世”标准了,那也是别人的后世,没有真正可以为自己骄傲和自豪的后代,作品“传世”也是枉然!

    因此我强烈建议,趁着还有生孩子的条件,赶紧生两个孩子出来!在我看来,老梁真正能传世的“作品”,可能只有自己的孩子。

    有朋友可能会问,老梁原本一个孩子都不想生,能改变主意生一个就不错了,还劝他生两个,你到底怎么想的?

    我老实回答吧:我也并不真的指望老梁能生两个孩子,这里也就是想借题发挥,借机劝一劝那些不愿生二胎的朋友们。

    很多朋友为生不生二胎的问题都十分纠结,最近参加一个朋友二胎孩子的满月酒,朋友说为了这个孩子他与夫人进行了“八年抗战”,终于获得了“千金”降临,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作为朋友,我为他的努力获得成功而高兴,并要点一个大大的赞!

    说实话,我也为同样的问题纠结过,我家老大现在是一个9岁多的男孩,老二是2017年12月生的男孩。原来也想带一个孩子算了,但后来反复想了又想,如果为自己着想的话,带大一个就行了,但是,从自己的很多经历来看,一个孩子今后面对很多问题时可能束手无策,连个照应都没有!想想我们今后老了以后孩子一个人可能面临的种种难题,我们还是决定给他生一个帮手!虽然我们眼前已经面临不少困难和烦恼,但我相信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多了一个孩子会多很大压力,但同时也是一种新的动力。现在没生二胎的很多人害怕生二胎,但是生了二胎的没有听说后悔的,这就说明了二胎带来的快乐超过了因此带来的烦恼。

    我知道,作为一个与老梁毫无关系的听众,劝他改变铁丁的思想是非常难的,因此,我希望认可我观点的朋友可以转发这篇文章,影响不了老梁,也希望可以影响一些身边有丁克想法的朋友。

    当今时代,不论对自己还是对国家和社会,丁克都是不合时宜的,有了孩子才是一个完整的人生。如果这篇文章阅读率和转发率高的话,也许能转到老梁眼前,说不定可以改变老梁的初衷,这对我国当前的很多“丁克家庭”都会造成一定的积极影响,对社会的发展都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网上曾流传这样一句话:每天转发一些正能量的文章到朋友圈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我非常认同!这里再加一句我自己的话:转发正能量的文章,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之一!

    文章千古事,得失存心知,但愿此文得到更多朋友的支持!

    附注:本文写于2019年8月3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为什么想劝老梁生两个孩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iizc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