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梁树丽
我发起老梁读书会的目的就是想带动更多的人一起热爱读书,同时用读书为我们的生活赋能。
为什么是读书?
在我心中,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我始终相信,无论生活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总有一本书能指引我砥砺前行。
我也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读书的队伍,读书不一定能使我们成为影响世界的人,但可以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比如我们老梁读书会的很多老师已经走在了日更的路上,她们已经开始用文字为自己赋能并用反思提升思维,而且乐享其中,这是她们最大的蜕变。
简更当一个人学会用文字拂去思想的浮尘,就会发现自己已经不会再像过去那样有太多的抱怨,不会像祥林嫂一样喋喋不休,更多的时候我们会用更理性的态度看世界,我们更在乎的是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纠结于不可改变的原因。
花时间去抱怨,不如把时间用在改变自己。
当你真正爱上阅读,你会发现自己已经在逐渐摆脱盲目,一旦我们有了睁眼看世界的能力,我们会活得更轻盈与透彻。
加入我们读书会并不需要多高的条件,也不需要申请,对我来说,读书应该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只要你愿意就OK,就是如此简单。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是在追求数量,所谓的成长共同体是一种行走的状态,我要求每一个人必须行动起来,真正爱上这样的感觉,而不是为了某种名号或者带着太多的功利心,如果是这样,那就是我的问题,这也完全违背了我的初心。
我一直在要求我们读书会的每位老师都要讲书,每个人都要选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来讲,轮流进行,我会从她们的选择和讲解中去评价和给她们每个人打分。
讲书自然和读书不同,讲书的这个人一定是要下功夫读书,然后得出自己的所读,所思,所获等等的沉淀,所以讲书是一种能力,我们能从每个人的讲述中感受到她对书的理解,甚至对读书是否用了心或是真正热爱。
我要求我们读书会的每个人不仅会读书,更要会讲书,目前大家都在以合格线起步,这是她们又一大进步。
越来越高级的讲书模式用阅读挖一方池塘,然后就会出现各种静态和动态的改变。
书,是绝大部分问题的出口。
学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沉浸式学习,一种是观光式学习,而讲书就是一种沉浸式的学习方法,它会让你进入“心流”状态,而且我们在准备讲书的过程当中我们的专注力会比平时高,这一系列的行为会极度且长久地锻炼思维逻辑。
我有一个习惯。当我读完一本书的时候,我都会写出这本书的心得笔记,但是即便如此,我发现我对书的理解还是不够透彻,但是当我开始被要求去准备一本书,被要求去讲解这本书的时候,那就是不一样的体验。
讲书就是深度的学习。在准备讲书的过程中,我的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我会一直让自己集中注意力,让大脑中的神经元联系起来。
以前我讲书只是拿着书本在讲,我从来没有去想过用课件讲书,直到后来我发现用课件讲会让内容更加丰富和充盈,所以我就有了更新的尝试。
孔子讲“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讲书就是当老师,你要当老师靠什么呢?靠的是温故而知新,当我讲《始皇帝》的时候,我又重温了历史,查阅了战国七雄,甚至和始皇帝有关的各种历史故事等等,当我这样来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把这本书就读活了。
我们应该如何讲好一本书?
樊登老师告诉我们要讲书的人需要具备五种能力。
第一、逻辑思维能力。
第二、大局观。
第三、语言能力。
第四、同理心。
第五、爱。
所以很有意思的事情就跟着我发生了,我们读书会的老师在讲书的时候,都会从封面出发,然后说作者,说内容,最后落实到说自己,这几乎成了一个统一的模式。但对于我来说,讲书就像写毛笔字,刚开始的时候必须从临帖开始,有了复制粘贴的积累,我们才会有刷新与更多的创造。
昨天我大妹告诉我孩子的语文老师让孩子们读书,这是非常好的行走方向,但是读完之后需要写很多东西,比如好词好句,比如书的中心思想,作者想表达什么……我们会发现一旦一件本来美好的事物被以很多应试的东西束缚,这样的读书就是负重,孩子们会越来越不喜欢读书。
读书应该是让人喜欢的模样,就如一个人累的时候,读书就是一颗开心果,或者是春风化雨,如果我们硬是把它变成石头,我们会发现孩子们会绕着它走。
读书就是先培养兴趣,读的多了才能有更多的思考和挖掘,这是一个过程的行走,是一个慢慢发生的存在。
孩子们喜欢看电影,但是看完之后需要写观后感,我们会发现很多孩子拒绝看,对孩子来说不会写,不想写就是因为从最初的时候就对写没有了美感的画面。
写,最高级的表达,最让人望而却步的存在。
当然写的另一种变体就是讲,先学会讲,然后把讲的内容再变成文字写出来,虽然结果一样是文字,但这样的“写”比单纯的一步到位的文字要深刻很多。
语言是有影响力的。
始皇帝时期的吕不韦,他凭着一张嘴走天下,定天下,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演讲与口才的发起人,我们做老师的也是靠“嘴巴”吃饭的人,所以我们的语言更应该丰富多彩。
最好最快的捷径就是讲书,先讲别人的故事,再讲自己的故事,我们需要在慢慢中发生并不断提升自己。
就是这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