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晨读分享的书叫《买买买时代的行为经济学》 。
生活中,买买买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它和呼吸、吃饭一样重要,毕竟除了空气,其他的东西都需要买。但买东西这件事,不仅重要,还可以透过“买”这件事来更了解自己。
了解自己的心理模式,来判断自己的行为模式,让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从理性出发。
1.损失厌恶心理
损失厌恶的心理是什么呢?是宁可失去新经验也不想放弃现有利益的想法。生活中这样常见的情况很多,比如超市中免费试吃的食物,因为免费,会一直贪心地吃。吃自助餐会吃最贵的,要把自己花的钱给吃回来,不然对不起自己。
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直接反应他的内心,贪小便宜,不敢轻易尝试,害怕风险,胆小。情愿什么也不做,也不想白白失去,比如拿自己的钱做生意,亏损比收益更重要,所以即使每个人都想过好生活,但就是害怕失去的心理让他们永远没有机会做改变命运的事。只看得到眼前,看不到未来,更不愿意为未来冒险。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很多,为了改变自己,就必须要把事情放得更长远来考虑,钱没有,可以再赚,不要被眼前的利益冲昏脑袋。你做了什么才可能会得到什么,勇敢尝试自己想尝试或者有机会尝试的事情,只有保持开放的心态,多与信任的人商议,正确权衡利弊才能不断减少讨厌失去带来不明智的判断。
2.聚光灯效应
如果一个人不管去到哪里,都有一束光打在自己的身上,那该多累啊。所以聚光灯效应就是在公共场合,自己把别人的眼光都集中在自己的身上。但其实只是你的想象和无知,别人都不认识你,看一眼就过了,不会像你了解自己一样,了解地那么透彻,看的那么仔细。
生活中这样的事多发生在第一次穿某件衣服,或是第一次做什么事以及面对重要的事。因为是第一次,你自己很看重,所以也会下意识觉得别人也很看重你。比如买了一件新衣服,想要在重要的场合穿,就最好在这之前,出门或在家里先穿几次,觉得走路不会别扭,能够很自然地穿着做些什么的时候,就可以不用穿了,只要习惯了,才能更自如地表现,也不会在重要场合出现问题。
这种心理很正常,但也要适度调节自己,要给自己足够的心理建设:别人对自己的关注度,远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高;发生在你身上99.9%的事,对别人都毫无意义。放开自己,知道每个人一开始都会有这样的心理,但都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心态改变。
在关键时刻时,害怕遇到这样的情况影响自己,就要充分准备,多练习,多预演,还要保持自信,不害怕,不退缩,别人都可以,那么你也可以的。
只有自己打破了这种心理,才会更有勇气接受各种各样的意外。
3.替代性报酬
替代性就是可以被取代、替代的。而替代性报酬就是为了一个目的,采用一些具体或有趣的事情替代抽象、表述空洞的事情。举个例子,晨读感悟,我们都想坚持写晨读感悟,但大部分人都有工作,有应酬,有现实中的圈子,不可能因为写感悟时间不够就辞职。与其天天提醒自己,给自己打鸡血,用未来要完成的目标时刻刺激自己,还不如从建立微习惯开始,根据自己的情况每天写50个字或100字还是200字。字少不容易带来太大的负担,可操作性强,比如可以在走路或坐车在手机上就可以完成。哪怕每天只坚持写十个字,有了这个习惯后,也会有一天写一千字的可能,不怕写多写少,重点是要行动,是要开始写。这样就把一个抽象的目标采用替代性报酬变成现实中更具体更易操作的事。
还有生活中在有冲动购物的情况时,不妨才用替代性报酬,让自己更合理地消费,比如已经买了几条裙子了,但看到漂亮的还是想买,不如去逛逛其他的店,或者看一场电影。
不管想做什么,只要觉得有难度,现实情况下又容易被其他事占领,都可以采用替代性报酬把自己想做的事变的简单有趣。
透过现象看本质,你以为的未必是你以为的看似再正常不过的消费,背后往往都有一个心理模式,只要在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才可以做出明智的判断,让消费更合理,同时也让自己打开限制,拥有更多的可能。这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