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识字起我们就开始与中国寓言相逢,刻舟求剑中的呆瓜,掩耳盗铃中的憨憨,守株待兔中的懒蛋……是最早植入我们思想的一批人物。
狐假虎威,揠苗助长,画蛇添足……这些寓言陪伴着我们长大。
老师说: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故事虽是假托,但可以反映生活的本质,符合艺术的真实; 作品所描绘的形象对于社会和人生有意义,有影响,所以中国的很多寓言又是“善”的。
最近读了一套《中国寓言》,在真善之外又得到美的熏陶。
《中国寓言》封套这套朝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寓言》一套七本,其中六本都是由詹同先生编绘。
詹同,是“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先生的嫡孙,曾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一级美术设计兼导演,是上海美影厂“三剑客”之一。
生于1932年的詹同在十几岁时开始漫画创作,24岁时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同年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从事美术电影创作。
他的《猪巴戒吃西瓜》等作品陪伴了好几代人的童年。詹同先生的作品集真善美于一体,在他已经逝世将近三十年的今天,他的作品依然带给人思考,带来审美的愉悦。
好风陪孩子读《中国寓言》,读出了真善美,读出了自己的感受。
①这套《中国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反映真实的人生和人性。
《水獭和蟾蜍》配图《水獭和蟾蜍》这个故事中,水獭和蟾蜍这两个自以为是的丑家伙,每天都为谁英俊帅气,谁聪明伶俐争吵不休,为此扰得四邻不安。
我们生活中这样自以为是,罔顾他人感受到人不在少数吧?
当某普摊着双手缩着脖子吊着眼睛说“没有人比我更懂……”时,我们可以深刻地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了。
寓言《两只小猫》刻画本来应该是同气连枝的两只小猫一直争吵,不断地求助狐狸和猴子等评理,而狐狸烧了他们的房子,猴子抢了他们的饼子。
现实生活中这种兄弟阋墙的悲剧不是也在上演着吗?当我们试图把手足同胞踩在脚下,去抱别人或别国的大腿时,通常能闻到臭屁就不错了。被欺负受损失也只能打掉牙往肚子里咽。
②这套《中国寓言》用符合艺术真实的寓言彰显人性的美好,引导孩子向善。
《小鸽子救火》配图《小鸽子救火》这个则寓言塑造了一个在起火时勇敢灭火的小鸽子形象。
寓言用对比和烘托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在森林起火时其他动物都纷纷逃离,包括小鸽子的妈妈,但是小鸽子选择做一个逆行者,毅然投入到救火中。
小鸽子虽然在救火中受了重伤,但它还是活了下来,并且因为它的善行,伤好后的小鸽子变得更加漂亮,身上闪耀着五彩的光芒。
孩子读这样的故事,可以在孩子的心中种下善的种子,善良将在他们的人生中生根、发芽、结出善果。
好风读这样的故事,想起刚刚过去的一年中那些逆行者,他们用行动书写着家国情怀,人间正道。
那些抗击疫情的白衣天使们何尝不是如这白鸽一样,闪着迷人的光彩。
③这套《中国寓言》的插画彰显大师水准,给人以审美的愉悦。
这是《骄傲的孔雀》中的一幅插画,百灵鸟在枝头引吭高歌,猴子听众仰视着百灵鸟,一脸的陶醉。
这幅插画详略处理得也恰当,枝干和树叶用流畅的线条勾勒,而画面主体的小猴子和百灵鸟则细细描绘。
鸟身上羽毛的层次感都表现得非常清晰,嘴上方靠近头部的地方更是处理得细致。
小猴子双手搭在一起,指头伸展,尾巴高高翘起,眼里闪着光,他沉浸在百灵鸟的歌声中。
不知道这只可爱的小猴子听完歌会不会有“三月不知肉味”的感慨,但它给好风带来了愉悦。
反复看这幅画面,内心都柔弱了。
这是《老鼠和鹿》的配图,这则寓言讲的是:小老鼠被鼠夹子夹住了,它求救了很多动物,但大家都觉得救了它对自己实在没有好处,所以都选择了漠视。后来是小鹿救了小老鼠,一次小鹿被猎网网住,小老鼠咬断绳子救出了小鹿。
上面的配图是老鼠在向灰熊求助,老鼠的苦苦哀求和灰熊的不屑一顾在画面中表现了出来。
老鼠和灰熊的大小比例和位置的安排,都突出了灰熊的居高临下,它手里张开的扇子可以表现出它事不关己的悠闲。
这个故事选材于傣族的民间传说,所以詹同先生匠心独运,给灰熊的帽子和小包加入傣族元素。
配图中还有芭蕉叶的衬托,叶子上一只小鸟像智者一样看着老鼠和灰熊对话。
七本书几乎每一页都是这样精致的画面,不仅孩子连成人也被吸引了。
这套书除了詹同先生编绘的六本,还有一本《金斧头》是国画大师杨永青绘制的。
《金斧头》这个传统的寓言故事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但能欣赏到用国画的笔法绘制出的配图也是一种幸运。
这幅画中心是丢了斧头的程诚和安慰他的老爷爷。
两人的神态是那么传神,尤其是老爷爷白发白须白眉,和蔼可亲,透着仙气。
画面中远山朦胧,松树映衬,巨石烘托,读一本不大的书,却像是置身于自然中,仿佛感受到清风拂面,内心生出无限欢喜。
这是《狐狸学老虎》中的一幅配图,一只大老虎爬在地上,让小老虎爬上它的背,它要背着自己的孩子过河去。
晚上,灯下,与孩子一起看着这样的图画,讨论着寓言中的人物,续写着寓言的情节,感受岁月静好,尽享读书之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