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八零、九零后,离职成为了职场常态,“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成为了很多离职者对离职潇洒、开放的心态。
我毕业后参加工作17年了,一直在体制内的国有金融企业工作。期间,在工作不如意、职业生涯发展遇到瓶颈的时候,曾多次想到过离职,去其他金融企业晋升职位、拿更高薪水或者自己创业,但终究没有成行。
认真思考我坚持留在这家企业而没有离职的原因,认为有三点:能力不足,穷,缺乏破釜沉舟的勇气。
一
能力不足
从2002年参加工作至今,我经历的岗位有多个,涉及前中后台,三十三岁做到部门总经理,三十五岁做到分支机构负责人,自认为毕业于名校、有学历、有情商,因此有能力。职业生涯的前十年,我的晋升之路相对平坦,职业发展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即使我后来在职业发展突然遇到瓶颈的时候,仍然觉得我有能力跳出目前的职位、职业、岗位,而轻而易举的可以到其他企业取得更高的职位和薪资。
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他们看中我的不是我的较强管理能力,而是我的客户资源,这恰恰是我的相对弱项。
至此,我对自己的能力有了重新的认识,我不是自己想的那么强,即使你在现在的单位属于能力较强者,到其他单位的这种能力可能不是他们所需,也就是能力能否匹配问题。
其实,这就是一种能力不足。
能力不足就不具备找到自己满意的岗位、薪资的基础。因为自认为能力强的人,总会对新岗位有更高的期待。
二
穷
我说的穷,就是指物质的不丰富,通俗点就是“缺钱”。
因为穷、没有足够的金钱,自己就没有失败的余地和空间可以周转。
因为对我来说,一旦失败就可能一贫如洗甚至使家庭基本生活都难以为继,我怎么可能为这个不确定的机会随意尝试?
这个尝试,不确定性太大了!这个机会成本,对我来说太高啦!高的难以承受,高的入不敷出。
不确定的事,穷人的底线是当前的水平不能降低、当前拥有的不能减少。即使有成功的机会,也任它如东流水,一去不复还。
其实,穷的人最大的性格特点是谨慎、稳健,因为没有随意践踏财富的基础和条件。即使原生家庭穷,后来经过打拼有了较为丰厚的物质财富的人,也大概率拥有这种相对谨慎、稳健的性格特征,因为他是穷日子里淌过来的,财富来之不易,自己没有到手的财富可以瞬间溜走的心理准备。
“贫穷限制了想象力”。穷,确实让我们对有些事不敢想,更不用说限制了我们的尝试了,这其实是一种心理作用。
穷则思变,“思”这事很多人干过,但真正变得人又有多少呢?变好的人又有多大概率呢?!
三
缺乏破釜沉舟的勇气
项羽与秦兵打仗,领兵过河后就把锅打破,把船凿沉,表示不胜利不归还,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孤注一掷的勇气。
“破釜沉舟”这个成语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视 死如归,为赢得胜利哪怕全军覆没也义无反顾。但之所以破釜沉舟,其最直接的目的不是视死如归的“死”,而是九死一生的“生”。
但在职场上,我们在既有岗位、职业遇到困难和阻力的情况下,很少有人能真正破釜沉舟,就是因为我们缺乏对现在一切说拜拜的勇气,缺乏对未来、对成功这种“新生”的强烈欲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勇敢的思想,哪有行动的迅速、有力、精准、高效。
职场上的破釜沉舟,不是一时头脑发热所作出的决定,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结果。这不仅需要对自己的 能力有极大的信心,更需要有敢于下定决心、面对失败、承担责任与后果的勇气。破釜沉舟是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打败敌人,用不好就会误伤自己。
但我们担心的,更多是怕伤到自己。
职业选择中,之所以我们不能破釜沉舟,就是我们对别人的东西想要,自己的东西也不想放手。
放弃,不是一种无能 的表现,放弃也意味着付出。而取与舍亦不是相悖的,有取就会有舍,有舍才能去取。关键时刻,分清 轻重缓急,放下眼前的小利,收获的可能是一生都 受之不尽的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