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林深见鹿,深海遇鲸
刘家大院的故事(4)花开富贵

刘家大院的故事(4)花开富贵

作者: ls刘申 | 来源:发表于2018-09-03 14:53 被阅读154次

2018.08.03 刘申 阅读 70

婶子是个画家,创作的牡丹人人喜爱,作品的一枝一叶都体现着作者超凡的才情和艺术创作水平,可惜我们都是外行,只是看着很美却不知为什么美,更不知如何欣赏。

最近我把婶子的作品都细细研究了一番,有所感悟。写篇小文,旨在传递本人艺术欣赏的心得体会,如能激发起你对艺术作品的兴趣或关注,我就算大功告成。文中表述如有不妥还请牡丹主人指教。

我从小立志“读书破万卷”,结果书没读破,眼睛却坏了,常因眼睛不济闹出笑话。

九十年代,一次到天津出差,顺便去叔叔家做客。当时他们住两居室,没有客厅,招待客人就直接进卧室。那天,我从天津西站下了火车,到叔叔家的时候天已擦黑。叔叔把我引进主卧室,并让我坐在床沿上,婶子给我到了一杯茶。这时我发现他们家的大衣柜、五斗橱全部焕然一新,整个衣柜、柜橱都是绚烂缤纷的牡丹图案,非常漂亮别致。

我知道叔叔是个及其简朴的人,多年来一直用的都是结婚时让木匠给打的老式家具,随着岁月的冲刷,衣柜的油漆都已失去光泽,柜面也出现了小小裂痕。估计可能是涨工资了,刚换了套新家具。

我一边喝茶一边开始赞美起他们的新家具:什么样式新潮呀、喷漆明亮呀、色彩艳丽、图案好看呀等等,我说得滔滔不绝,口沫横飞。当然也是为了让婶子给多做点好吃的,提前拍拍马屁。所有能用的溢美之辞、恭维之语全都拿了出来。

没想到我赞美了半天他们却皱着眉头没有反应。忽然间他们好像明白了什么,便哈哈大笑起来,婶子更是笑得直不起腰。她走到柜子跟前,居然从柜子上揭下来一张张牡丹画,霎那间柜子又变成了又旧又破的老样子。

叔叔冲我笑着说:“看来你的眼睛还真是不行,这哪有新柜呀,都是你婶子画的画贴上去的”。

我走到柜前,尴尬地抚摸着这个熟悉的旧衣柜,心想,白白浪费了我那多好词儿。我只好顺坡下驴,对她的画作了一番赞美,并利用自己身高的优势,帮婶子把揭下的画又挂了上去,旧衣柜又焕然一新。

屋子虽小,但布置的非常雅致,墙上的每一个空白处都挂着婶子画的牡丹,站在这不大的房间里,犹如置身于百花丛中。因为这些牡丹作品画得太过娇艳生动,不由得伸手抚摸,否则会真以为到了牡丹园。在这美丽的视野里,刚才的尴尬才终于烟消云散。

婶子从小就喜欢美术,后来又读了美术专业,工作后当了美术老师。在艺术上她涉猎很广,尤其她的牡丹已经画得有模有样,人见人爱。但那时毕竟资历尚浅,在艺术圈里还属无名之辈,这些画作也只能挂在墙上孤芳自赏。

临走的时候,我挑了几幅她的新作。这是我第一次从婶子那里求的画,至今仍保存在我的箱底。今天婶子的牡丹早已名满津门、享誉沽上,在我心里,即便称不上牡丹王后,也应是牡丹仙子了。我箱底这张早期作品,虽然显得还有些青涩和稚嫩,但一笔一划间记录了一个艺术大家攀登高峰的起点,饱含了她当年风华正茂的激情与青春,所以我一直精心收藏,在我眼里她弥足珍贵。

记得小时候我们家的中堂画就是一幅花鸟画,花朵很大,花瓣红白层叠,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非常抢眼。当时还不知道是什么花,现在想来定是牡丹。那时候谁家结婚,乡亲、朋友都会送一幅好看的画,作为贺礼。送的最多的就是牡丹。因为牡丹显得喜兴,更预示着富贵吉祥。

人们之所以喜欢牡丹,不仅因为她“冠万花之首,驰四海之名”,更因为她是集颜值、寓意、风水于一身的经典。

在颜值上,牡丹“冠绝群芳”、“万花一品”、“国色天香”。她花形硕大,姿态端庄,色彩明丽,高贵典雅。花与叶的形态与颜色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民间“红花配绿叶”的传统美在她身上演绎到了极致。古人有诗云: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在寓意上,牡丹自古就被赋予“富贵吉祥、繁荣昌盛,幸福美满”的象征。若有其他吉祥图案与之搭配,寓意更加丰富。

瞧,婶子这张画,在牡丹下面画了一只激情轩昂的雄鸡,鸡谐音吉,就构成了荣华富贵吉祥如意的寓意。

这一张作品是两朵牡丹并蒂绽放,一红一绿像一对恋人脉脉含情相拥而立。一双小鸟站在枝头恩爱依偎,悄悄细语。这简直就是一幅家庭和睦、恩爱甜美的生活照。

在风水上,牡丹盛开犹如佛手招财,其雍容华贵的姿态,定能给家人带来福禄永驻、招财辟邪的好运,预示着你的前程一片锦绣。

由于儿时的记忆,我对牡丹情有独钟。

一次在北京出差,看到美术馆有花鸟国画展览,我便走了进去,其实我根本不懂美术,对花鸟国画更是没有感觉,但由于婶子是画牡丹的,所以必须进来看看,即使不懂也要不懂装懂地凑凑热闹,哪怕当个吃瓜群众。

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个叫石开的展厅,门前一行标语写着“牡丹之王——石开”,门边有一块装裱精致的展牌,上面有对石开本人的介绍,还有一幅他正在作画的照片。

走进展厅,他的一幅幅作品让我震撼了。

我去过洛阳牡丹园,看过柏乡汉牡丹,尤其家里客厅挂上婶子画的巨幅牡丹以后,更是对牡丹无比关注,看遍了花园里的各种花卉,觉得牡丹的美已经无以复加。没想到大师笔下的牡丹却远远超过了真牡丹,画上的牡丹美到了超凡脱俗,形成了一种超越现实的美,心里不由得赞叹,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的几回见。

离开石开展厅,来到一个美女画师的展板前,本来想一走而过,但发现画主人竟是一个比牡丹还好看的美女,我便神使鬼差地走了过去。她画的牡丹非常精致,一枝一叶都如精刻细描,万般娇艳。

听工作人员介绍我才知道,她的画叫工笔牡丹,和石开的画法绝然不同。所谓工笔就是按照实物的自然样貌,以线造型,力求形似,创作手法上要求工整、细腻、严谨,再加上自己的艺术发挥,画出的作品细腻逼真、生动感人。

这种画在年画上常常见到,虽然细腻、漂亮,但感觉有点拘谨,缺少了艺术家特有的洒脱与豪气。也许人家还年轻,又是漂亮美女,画风也带着一股朝气,正所谓画如其人,所以人气很旺。

继续往前走,在拐角的地方一块牌子吸引了我:“天津牡丹张”。这是天津的花鸟画家张锡武的展厅。由于婶子是天津人,我便像去亲戚家一样,兴致勃勃地走了进去。

这里的画作全没了刚才那位美女画家的鲜艳夺目、细致入微、中规中矩。而是像随意泼洒的墨汁一样,大笔挥毫,酣畅淋漓。

当时张锡武没在场,他的两个学生一个在现场作画,一个为客人介绍作品。

我看到这个“牡丹张”的作品都是很随意地涂抹而成,甚至连花朵都是黑乎乎一片,花瓣的层次都分不清,实在不会欣赏,只好请教他的学生。

原来,张锡武的牡丹都是大写意牡丹,所谓大写意,就是以意境为主,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个花卉的轮廓,就像随意用墨涂抹一样,然后在叶脉、花蕊几个关键的地方来个“点睛”之笔,一幅生机勃勃雍容华贵的牡丹便跃然纸上。

这种画近看一塌糊涂,远看韵味无穷。表面上画作好像少胳膊缺腿,不够完整,少了真实,和现实中的牡丹完全不搭。但他的画作却充满神韵,充满艺术张力,这看似随意的一涂一抹,却透着艺术家苍劲有力的笔锋功底,体现着艺术家的创作才思和审美视角的独到,为读者留下了天马行空的想象空间、如诗如歌的绝妙意境。

听完了介绍,我便骄傲地说:我婶子也是你们天津的画家,也是画牡丹的。当我报了婶子大名,那家伙立马瞪大眼睛,自豪地说:你说的是高老师,上学的时候她是我的美术老师,我对美术的这点兴趣全是高老师培养的。说着眼里随之流露出几分学生对老师的感恩之情。

我俩,一个侄子,一个学生,两人越说越近,越聊越深。他说高老师的艺术功底非常扎实,水平很高,尤其她的牡丹,非常漂亮。但高老师一向淡泊名利,行事低调,不喜欢充满铜臭气的商业运作,也很少花钱参加大型画展,所以他的作品就像闺房中的美女一样“锁在深闺人未识”。如果稍微运作一下,她会立马火起来,她的画就会一画难求。有眼光的人都愿意收藏这种画家的作品,未来升值空间很大……

想想也是,梵高随便一幅作品,现在就能卖上几个亿,可当年的他却穷困潦倒,一生中仅卖出一幅作品。但他贫贱不移,对艺术一生坚守,按照自己的追求,百折不挠,持之以恒,最终为人类创造了无限的精神财富,开创了一个新的美术世界。所以,作为一个艺术家,艺术就是生命,孜孜追求才是人生。

前年几个朋友托我向婶子求画,我专门去了趟天津,这时叔叔他们已经搬进了一座大房子,婶子的画室也比原来阔气了很多,一个大大的画台摆在画室中间。

那天婶子正伏案作画。这是我第一次看她现场作画。原以为画牡丹应该依照植物的生长顺序,先画根茎,然后画枝叶,最后画花朵。结果艺术家手下的牡丹正好相反。

婶子先在整张画纸上做了一个构图设计,然后开始画花朵。她在调色盘中用大狼毫笔蘸上白色,再在笔尖蘸点淡淡的红色,在画纸上轻轻一按然后笔头顺势一碾, 就画出了花朵中最靠前最娇嫩的花瓣。花瓣从里到外由红过渡到浅白,由于颜色较浅看上去很亮,她说这是花头。

紧接着她又用略重一些的红色围着花头画出两侧的花瓣,有的紧贴花头,娇嫩水灵,如勃勃欲发;有的微微下垂,如盛期过后的恬淡。整个花朵生动而自然,每一笔都挥洒自如,变换无穷。

画完了花瓣,她又拿起小笔,蘸上浓浓的胭脂红,调入少量黑色,轻轻地在花心部位画出一根根的花蕊。这真是点 睛之笔,随着手起笔落,几朵盛开的牡丹立即充满生机。

该画叶子了,婶子说:花可复加,叶无重笔,画叶要一气呵成,所以必须事先构思好,一旦落笔不可更改。

只见她用大笔在调色盘里饱蘸青绿,哗哗几笔抹画出了片片绿色,由于颜色是浓浅变化的,使得这些绿色有深有浅,甚至还有飞白,完全看不出叶子的模样。这时,她又蘸上另一种颜色用笔尖轻轻勾出叶脉和留有飞白的叶子的边缘,那一片片青绿便立刻成了千姿百态、迎风招展的叶子。

这时纸面上的朵花和叶子还是散落的,只见婶子拿起另一只笔,在花朵和绿叶间噌噌勾画,苍劲有力的枝杈便穿插在花朵与绿叶其间,一幅完美的牡丹图生机勃勃的展现在眼前。

婶子的牡丹属于写意牡丹,在写意画中,她的画法属于小写意。因为大写意显得过于粗狂苍劲,缺少了喜感和柔和。所以婶子的小写意既能表现牡丹的真实和细腻,又能通过超越现实的变化手法,画出更深刻的美术意境,为读者留出广阔的想象空间。这样的画既达到了形似,有突出了神韵,使作品充满诗情画意。

这样的牡丹,既能挂在家里与家庭的温馨祥和融为一体,又能挂在公共接待场所,表现中国的文化内涵,传递出高贵典雅前程似锦的寓意。

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为了画好牡丹,婶子走遍了全国各个有名的牡丹园。河南洛阳、山东菏泽、上海植物园都留下她的写生的倩影,天津的牡丹园,每到花季更是天天泡在那里。

她从盛开的牡丹花中获取营养,从万紫千红中寻找灵感。她不仅对花朵的颜色、形态、品种进行研究,还对牡丹不同季节、不同年龄的枝叶进行观察。生长了几十年的牡丹,根枝苍遒有力,叶子厚重深沉,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年龄的牡丹,叶子的形态颜色也各有不同,花叶虽是三叉九顶,可形态又千变万化。她把这些都归纳整理,细心揣摩,最后都变成她的艺术营养,融入到她的创作之中。

艺术源于生活,但又必须高于生活。艺术创作过程就像把粮食酿成美酒,是一种美的发现,美的提炼、美的再造。否则就成了现实的搬运工、摄影机。

所以她利用自己多年的观察,将现实的牡丹进行了升华。她画的牡丹,花朵非常艳丽,娇艳欲滴,满含春天的气息;她画的叶子浓郁深厚,具有秋天的沧桑和成熟;她画的枝杈根茎又是那样苍劲有力,有一种历经风霜后的傲然倔强。春花、秋叶、冬根被她巧妙地融在了一起,变成她美到窒息的艺术作品。

不信?我们来一个现实中的牡丹和婶子牡丹的对比。

也许你觉得婶子的牡丹花很亮,叶子和根茎为什么那么黑,对了,就是这种鲜明的对比,才是作品的视觉层次更加突出,更有立体感。虽然和真牡丹比起来不完全一样,但就是在这似像非像之间,形成了艺术的魅力,传递出高于现实的美,这也许这就是孩子们常说的“超美”。

梅花香自苦寒来。据了解,她在创作每一件作品时,总离不开长时间的构思、揣摩,在生活中寻找灵感,在灵感中谋划创新,在大局上构思意境,在细节中表现感情。一旦构思完成,便以饱满的激情之笔,一气呵成。将自己超凡脱俗的艺术才情、蓬勃细腻的艺术情感,通过传神之笔,挥洒在作品之上,凝结出永远绽放的神韵。

多年的艺术磨练,她的写意水平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即使随便拿一瓶黑墨,也能挥洒出一幅传神的牡丹。不信?请看她的“黑牡丹”:

不为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她画的牡丹,不仅宏观布局舒畅大气,细节上更不失深刻,一幅画作的前、中、远三个位置均处理得十分到位,强烈的色彩冲击力让人震撼,给人无限的美感和遐想。

常说相由心生,景由心造。婶子用她的美、她的才、她的情、她的勤劳与善良、她的恬淡高雅,绘出了一个万紫千红的世界(包括那个旧衣柜),为每一个热爱她的读者奉献了一份浓浓的祝福浓浓的美,她也在这美丽的事业中变得更加敦厚美丽,修炼的更加典雅高贵。

愿她的事业万紫千红,愿我们在她真善美的感染熏陶下,家家花开富贵,人人前程似锦。

刘家大院的故事(4)花开富贵

相关文章

  • 刘家大院的故事(4)花开富贵

    2018.08.03 刘申 阅读 70 婶子是个画家,创作的牡丹人人喜爱,作品的一枝一叶都体现着作者超凡的才情和艺...

  • 刘家大院

    序 刘家是我妈妈生长二十多年最后出嫁的地方,刘家是我外婆(我一直叫奶奶,总觉得那是最亲切的表示)嫁入得地方,刘家有...

  • 刘家大院

    从启安新区下行,经过一条宽敞整洁的油砂路,一湾清亮的水塘边,有一栋别致的三层小洋房,这便是刘老师的家。 院子里有两...

  • 走进刘家大院

    幸福大家庭 初识伟萍是在三乐家庭教育俱乐部,伟萍有思想,也敢于直言。于社会公德,他有知识分子的良知;于热点舆论,他...

  • 刘家大院(小说)

    文/王德智(四川德阳) 我的童年时代是和汉卿村那座刘家大院那些弯弯拐拐的胡同,以及刘家大院前面流淌着清澈河水...

  • 刘家大院的麻雀

    麻雀是什么时候来刘家大院安家落户的?谁也说不清,也许是刘家搬来的第一天,刘姨将一个麻雀窝从乱糟糟的屋里移到了树杈上...

  • 刘家大院的故事(5)叔叔的大花狗

    物件叔叔在县城上中学,从家到学校要步行12里路,那时还没有公路,一条土路穿过一片片贫瘠的农田,风里来雨里去。 一天...

  • 富贵花开4

    天还是阴沉沉的,就像人吃了她家馍馍拉着脸的老婆子。这次是罕见的连阴雨,多少年都不见了,一大早起来烟雾缭绕...

  • 刘家大院的故事(1-2)庭院深深

    2018.06.029 小时候我们孩子们都爱搭伙一起住,我和几个小伙伴住在段双贵家,白天一起上学,晚上到他家睡觉。...

  • 富贵花开

    富贵花开寻常百姓家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刘家大院的故事(4)花开富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iobw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