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大清理,忙碌了一整天,当然少不了我的书房。
今天整理书柜,不经意间翻到了许多久围了的漫画书,有的虽已泛黄,还有的已墨汁斑斑,但我始终都不舍扔掉,因为它们陪伴孩子们着一起长大。
1:小小漫画册 承载了童年的记忆
儿子是从小就对喜连环画情有独钟。
儿子初生后从未离开我的身边,我们都是亲自带孩子,晚上为了能让儿子早点睡,我才有空去做自己的事情。
于是,我就去报刊书店购买或问朋友借,一些漫画书和连环画册,以方便给孩子讲睡前故事,从此,读书成了我首要任务.
每当看见儿子,像小大人一样,翘起二郎腿坐在沙发上,翻着他永远看不厌的小人书,即使书拿反了,也照样看得津津有味。
我也被他的深深打动,从此刻开始,我更加勤快地穿梭于书店,只为儿子抢购新上架的新书。
与其说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老师,不如说连环画册是儿子学识字的启蒙老师。
儿子从小跟着我们四处颠波,没有机会上幼儿园,也没有象其他孩子一样上过学前班,我只能借着连环画册教他学习识字.因为感兴趣所以学得也很快,与同龄孩子相比差别不大。
有趣的是,他常会模仿漫画里的卡通人物说话,时常讲故事给我听,至今仍令我记忆犹新。
至到儿子上小学,漫画书还是他最想要的生日礼物,平时他会把省下的零用钱用来买喜欢的漫画书。
这些与当时社会风气的改善,关系颇深。
在踏进70年代,欧洲漫画从成人漫画开始蜕变,脱去了以往世俗的外衣,不再随意暴露人体器官、不再用凶残血腥的镜头来取悦读者,取而代之的是靠扎实的剧本、多样的题材与丰富的艺术风格来演绎漫画,将深刻的主题带出,刺激读者的精神需求。
孩子们之所以喜欢漫画,是出于童心,再之是因欧洲漫画,示意性风格线条简约,色彩对比鲜明。
欧洲漫画的悠久历史,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最初的美漫以及日漫,灵感也是来源于欧洲漫画的。
欧洲漫画的起源与风格成型,在欧洲被称为“第九艺术”。
通病——低幼定位。就如现今中国动漫一般,徘徊在进阶发展前的迷茫期。当时社会对漫画的认知只停留在小孩读物的阶段。
例如《丁丁历险记》为当时习惯了看短片幽默故事的读者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受。《丁丁历险记》一改以往只靠以讽刺为卖点的故事方向,以主人公的视点,将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用清新别致且高质量的绘风呈现在读者眼前,促使了欧洲漫画的蜕变。
连环漫画发展趋势
在中国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因为没有电视,信息溃乏,因此充满童趣的小人书,成为人们炙手可热的读物,特别是识字不多的孩子们,一分钱租一本书,能够美美地看上半天。
最典型连环画《三毛流浪记》,许多人都看过,小时候不识字的孩子都非常喜欢,后来被制作成了电影、动画片等形式,依然很受欢迎.
新中国成立后,连环画进入了发展的高潮期,那时的内容大多以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婚姻法等国家的大事为题,一些古典名著也成为了连环画的表现内容,代表作有《三国演义》等等,并很受人们的喜爱。
连环画对影响一代人
七十年代,电子产品溃乏,人们娱乐生活较简单,连环画成为青少年以及成年人的重要读物,也丰富了一代人的文化生活。
我印象较深连环画其中有,《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沙家浜》等,还有一些描述英雄事迹的有《雷锋》《黄继光》等。
八十年代,是连环画繁荣鼎盛时期,题材更广泛,各国文学改编的画册层出不穷,类型繁多,小人书仍经久不衰,别具匠心的16开的连环漫画大量涌现,还有精美的彩色画册颇具吸引力.随着中国经济转型,推行了改革开放,连环画也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
1985年后,连环画市场被影视媒体所抢占.许多著名版本的作品,以满足人们收藏,而重新出版,这期间,创作者不再有激情创造艺术作品,销售市场出现低谷。
连环画的走向
九十年代中后期,连环画以收藏品的姿态再次回到人们的视线,收藏价值不断提升,尤其是一些名家作品和特殊历史时期作品,更是价格不菲。
“90后”的孩子们选择了,更符合他们视觉消费习惯的国外故事漫画,为主要课外读物。
连环画无论从艺术价值,史料价值,还是应用价值上来说都很有收藏意义。
我一直把漫画似为永远的经典,并珍藏于我的书架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