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大的意变为不的意
-于塔克拉玛干腹地读《遥远的救世主》
依稀看见从帐篷带来回来的《遥远的救世主》这本书上堆积的厚厚灰尘,
然而书中的天道却似乎随着时光愈加明亮起来。
毕业之后工作签到了新疆,从乌鲁木齐一路向南到达轮台,小县城还未如何熟悉便又被车运往了塔克拉玛干腹地。
远离钢筋水泥的世界,或许你更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在塔克拉玛干腹地,没有网络,没有手机讯号,不能洗澡。每天的生活出工、吃饭、睡觉,就像是二进制,简单而重复。在此期间,看书及学习的效率却出奇的高,与此同时,灵魂需要一个锚点,需要出去走走。
直击了生活或者说灵魂的本质
第一次读《遥远的救世主》,丁元英以花天酒地带符号的生活方式出场,通过“可以是魔,是鬼,但绝对不是人”这般夸大其词的评价成功引起了我的兴趣,也在艰苦的环境中,给我打开了一扇门,推开了一道窗。
“他永远都不会跟你吵架,他的每一个毛孔都渗透着对于世俗文化居高临下的包容,包容到不屑于和你讲道理。”对丁元英的这段评价,于我而言,这更是一种觉性的开悟与跃迁,从接触这本书开始,一个关于天道与现实,规律与人性的双重命题缠绕上了我。
在帐篷里,我们因为寒冷总会将自己捂得严严实实,在睡觉前的一大段时间,总是讲述着自己最想做的事儿,只吃服务员端上来的火锅,只趁着没人的时候去逛夜晚的乌镇,夜游西湖,去吃蟹黄包,去网吧通宵,去电影院连看七八部电影,不管好不好看,总是会有很多很多的欲望。
然而《遥远的救世主》这本书中的主人公那种静谧清明的生活方式与意志却给我了非常大的冲击,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人身人生经历与世界观才能具有如此淡然的需求,一杯茶,听听音乐,泡面亦或者简单的饭菜便可以在闹市中悠哉悠哉的过下去,对楼层的高矮没有要求,对于燥热的房间是否有空调没有要求,对于钱更是做为身外之物。在自己的事业如日中天时,果断放弃了所有,带着生活费寻一个安逸的地方简单生活,在没钱的时候卖光碟也不去求人,对于我们,生活与欲望总是在不断增长,于沙漠中工作是作为生活一种迫不得已的存在,故而这也是一个没有富家子弟的地方。而对于他,生却是不断在做减法,总是在消减必需品以外的东西,于他而言,那些都是负担。
在读这本书时,遇到了一个特别令我震撼的观点,透视这个社会,要通过三个层面:技术、制度和文化。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民族,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文化属性的产物。以及他对强弱文化属性的概括与归纳,在我们的世界里,对于这个社会看的似乎还是很浅很浅,没有到透视层面,对于文化属性,似乎也是属于弱势文化,一种等待着给与的文化,想着有一天突然有个领导或者伯乐赏识,能够离开这片沙漠,拜托生活艰苦,条件不便,情感的不到发挥的日子,之后在一个山青水秀的地方过朝九晚五的生活,想来便是惬意无比,然而却没有想着自己能够成为强势文化的一部分,利用规则去获取,去达到更高的层面,从而摆脱现在的困境。
红颜知己自古有之,唯独她与他不同
在满是男人的世界里,女人似乎是一个永恒有趣的话题,在休息时,大家总可以从明星讲到自己见过在漂亮女生,再到自己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人,亦或者是最初照亮过自己全世界,现在在某个角落默默开着的那个人,无论如何,在大家的眼中,女人总是充斥着无限的美好,五彩斑斓,可以是轻盈,可以是淘气,可以是优雅,可以塑造无限可能之女性。
在他的眼,女性单单是形式逻辑的典范,是辩证逻辑的障碍,他无意于摧残女人,也无意于被女人摧残。在我们眼中,是求而不得的苦,没有网络信号,没有手机信号,不能洗澡,是满沙漠全是男人的无可奈何,而对于一个女作者,到底是怎么样一种经历,怎么样一种思考方式才会有如此这般的思考体验。
丁元英对着芮小丹说“你是一块玉,但我不是匠人,我不过是一个略懂投机之道的混子。充其量挣几个打发凡夫俗子的铜板,你要求的是一种雄性文化的魂,我不能因为你没有说出来而装作不知道,接受你就接受了一种高度,我没有这个自信。”
男人不可能没有欲望,然而,把爱情提升到这样的一个高度,确是刷新了我的爱情观,在我们闲暇的讨论中,爱情更多的是靠追求与弥补,从沙漠出去加倍的对她好,然而,在丁元英的爱情观中,爱情起始于尊重,更多的是一种吸引,想来他在第一次去芮小丹家赴宴时,并未对她有太多的奉献与帮助、亦或者是礼物,然而,他睿智、静谧、清明的生活方式却深深吸引了一位才貌双全的优秀女性,对于我们而言,这种吸引也是极为缺乏的,想来若是可以,或许爱情就不会在沙漠里断档,或者浅尝辄止吧。
看透,就有八九不离十的预判
丁元英之所以成功,因为看透了人,也看透了很多行业、职位的发展。丁元英刚跟芮小丹确定感情不久,跟芮小丹聊过她的职业问题,正式地劝芮小丹离开警察行业。正因为这种预判,丁元英知道只要小丹身处警察的职位一天,小丹就有失去生命的可能,这就是一颗定时炸弹。
芮小丹向他索要了一样特别的礼物:一个神话。让一个贫困村脱贫,打破天道,劫富济贫。”深知弱势文化的影响,所以从一开始,就颠覆了村民对救世主的指望,制造了一个可以独立运行的循环,把改变命运的机会,放在了农户们自己的手里。“格律诗公司”只是一个桥梁,并不是他真正的目的。他不是想开公司做管理,而是单纯地、实事求是地为了扶贫。丁元英站在操盘着的位置,把每一步要做什么,每一步要发生什么,人性的变化,事态的发展,都事无巨细地想到了,并且牢牢抓在手里。目标明确,手段雷厉风行。这也让我对自己的短视,愚昧,被眼前的事情局限有了深深反复的思考。
我们在生活中却总是缺少预判,亦或者是条件限制,总是在不断后悔中,后悔在股票大涨后后悔没有及时参与,后悔没有在玉石便宜的时候,趁着新疆南疆的际遇寻得几件漂亮的把件,后悔有一个单身而又真挚的姑娘在自己身边时没有好好珍惜把握,想来便是缺了一个对人性的透视,对社会本质的透视,看不透故然摸不到门路。
佛学的光耀与睿智
丁元英、韩楚风与智玄大师的对话,在我眼中是本书最为精彩与绝妙的。“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经。一悲一喜一枯荣,哪个前生注定?袈裟本无清净,红尘不染性空。幽幽古刹千年钟,都是痴人说梦。”以此开篇提问,而丁元英对于佛教的回答:“所谓真经,就是能够达到寂空涅槃的究竟法门,可悟不可修。修为成佛,在求。悟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不落恶果者有信无证,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灭。不昧因果者无住而住,无欲无不欲,无戒无不戒,如是涅槃。”精彩绝伦。
我接触的佛教书籍算是较少的,因为求学之故父母是不推荐读佛学类的书籍的,怕影响了积极向上的思想。仅仅在大学时看到一句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通过这段话安慰了一位在爱情中饱受煎熬的女同学,然而这本书在书中折射出的对于佛学的光辉确实引起了我诸多的兴趣,在字里行间通过简单对话引出深深的佛思,让我不断去想象,去领悟、去思考、去追随。
丁元英说:“晚辈以为,传统观念的死结就在一个‘靠’字上,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萨、靠皇恩……总之靠什么都行,就是别靠自己。这是一个沉积了几千年的文化属性问题,非几次新文化运动就能开悟。晚辈无意评说道法,只在已经缘起的事情里顺水推舟,借英雄好汉的嗓子喊上两声,至少不违天道朝纲。”
他三人对于佛教佛法的论述,跟多的是文化宗教对于人们人生观的影响,通过文化背景对于人的影响,从而探讨哲学和宗教,乃至探讨一种纯粹的人生观。
对我们而言,通过短短几句话或者几句台词开悟是有些困难的,但是通过简短的对话,通过对与社会、人性、文化透视的简单接触,却又是醍醐灌顶般打开了一扇新的门,这本书中的哲理与哲思,不蓄意的使人震惊。
令人欷歔的爱情故事
在跟歹徒搏杀被炸伤后,芮小丹自杀了。在芮小丹自杀前,脑子里却浮现出那年春节前丁元英扛一箱方便面的情景,心里黯然自语:乖,我以后不能再疼你了,自己去找吃的吧。她吃力地撑起一点身子,把枪伸进胸部顶住心脏扣动了扳机,随着砰的一声枪响,她自杀了。"
在自杀前,芮小丹知道自己半边身体和脸都已经被炸毁。活,是肯定能活下来,但是那样的活法不是芮小丹要的。
芮小丹像“天国的女儿”一样纯粹,坦坦荡荡地爱,以一腔孤勇生活着。像爱一个孩子一样,疼惜着自己的爱人,像一个勇士一样,奔赴在除恶扬善的事业里,她有着对美的感悟,对生命的热爱,这些都是她与生俱来,浑然天成的品质。
书中有一段芮小丹与丁元英的对话令我感受到了震撼,女人与男人的对话方式只有两个,要么躺着,要么站着。所以,我总愿意把你想象成一个流浪街头的醉汉,想收留你,却不敢想象收留你的门槛有多高。你说过,给你扔块馒头就行,可你要的这块馒头太大了,我这个穷家养不活你。
丁元英太了解芮小丹,知道她会做出什么选择,甚至佩服小丹这么纯粹地对待生命,这也是为什么丁元英称自己是俗人,在面对一些事情心里清清亮亮做人说一不二这方面,他甚至认为自己不如芮小丹。
芮小丹与丁元英他们两个在一起,不是互相依附,而是两个灵魂、两个人格的碰撞。芮小丹的爱成就了丁元英缺失的温情。而丁元英又以一份特别的礼物,让芮小丹对于这个世界的规律有了更高层次的理解。
在我看来,这份简单、真挚、热烈、崇高而又淳朴的感情,又何尝不是在天道之中神性与人性的互补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