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那些事儿(三)

作者: 东门之杨PLUS | 来源:发表于2019-03-12 01:06 被阅读332次

    著名导演吴宇森曾经垫层拍摄了一部动作战争电影——《风语者》,由彼时正值演技巅峰暑期的尼古拉斯·凯奇担纲主演,将一段曾尘封于绝密档案的二战历史完美呈现在了大众眼前,2002年一经上映就广受好评。

    影片描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初期,美军与日军为了取得太平洋战场上的主动权,都在想方设法破译对方的密电码。一群美国印第安纳瓦霍族人由于其语言的特殊性,被美军训练成为了专门的译电员,使用自己独特的语言作为密码帮助美军传递信息情报,成为了左右战局的关键。而为了保证这一秘密武器不被日军掌握,在“风语者”面临被俘的危险时,其保护员必须选择将其杀死。影片剧情在这样的设定下,一步步展现了主角在国家与战友之间抉择的矛盾,也体现出了人性的伟大与珍贵。

    这部影片取材于二战的真实历史,这种加密方式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俚语加密”,俚语就是方言的意思。用纳瓦霍语编译的密码,成为了在实战中的应用是唯一一个从未被破译的军事密码。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感觉到,我国由于幅员辽阔的缘故,基本上各个地域都有各自的方言,口语听上去有很大差别。如果让一个东北人听一个江浙人或是潮汕人讲话,可能真的跟听外语一样。记得上大学时要跟家里说些什么私密的话题,肯定都要单独一个人到宿舍外面打电话,而南方的同学则基本不用顾忌,操起家乡话就说,因为没人听得懂他到底说了什么。

    “俚语加密”正是利用了这种方言之间的差异性,达到了为信息加密的目的。

    1942年初,在美军寻找全新的加密方法时,一位来自亚利桑那州纳瓦霍保留区的工程师菲利普·约翰斯顿,建议他们使用纳瓦霍语进行加密,纳瓦霍语不但和当时世界上流行的拉丁语系很不一样,甚至连美洲其他土著也完全不能理解。

    经过初步测试,美军发现用这个方法不但内容传达准确,而且效率还挺高:一条有3行文字的信息,纳瓦霍语加密和解密只需要20秒,而当时的加密机器要花30分钟。我们知道,战场前线的战况瞬息万变,一个指令若等上30分钟才能传达,很可能就已经贻误了最佳的战机。所以美军采用了纳瓦霍语加密的方案。

    这里依然体现出判断一个加密法是否“好用”的原则——需要在安全和效率上找到平衡。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当时美国境内存在多种土著语言,是否有比纳瓦霍语更好的选择呢?经过一番科学的统计和论证之后,美军最终依然选择了纳瓦霍语。

    首要条件是,要求部族里潜在的通话员数量足够多,当时,纳瓦霍族、苏族、齐本瓦族、皮玛帕帕戈族是四个备选。

    其次,经过人类学方面的统计分析发现,在四个备选中,纳瓦霍族是德国人类学家唯一没有发表过研究论文的,所以相对于另外三种土著语,纳瓦霍语密码被破译的可能性最低。

    最终方案敲定,纳瓦霍语入选通讯兵培训计划,第一批29名纳瓦霍族应征入伍。

    在培训过程中,如何表达纳瓦霍文化中的外来词汇成了一个难题。实际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美军和加拿大军中服役的印第安人曾经使用他们本族语言传递情报,但由于缺少像“机枪”、“手榴弹”一类的词汇,其应用受到限制。

    对纳瓦霍土著来说,面临同样的问题,飞机的名字、军师旅团建制的名字、轻重型武器的名字,还有地名,也都是外来词。作战中这些词汇不但常用,而且必须准确传达才行。

    美军的解决办法是,专门为纳瓦霍人编一份生词词典。

    采用纳瓦霍语中原有的常用词汇代替生词中的字母,比如太平洋Pacific,第一个字母P就写成Pig,第二个字母a就写成ant,第三个字母c就写成cat……这样,在纳瓦霍语里,太平洋就变成了“猪蚂蚁猫冰狐狸冰猫”。

    除此之外,有关敌方的词汇以特征代替,比如日本人——斜眼、希特勒——八字胡须、墨索里尼——大葫芦下巴等等。

    这29人培训结束后,先做了一次实战测试。对真正的军事情报做加密,然后把通话内容录音交给美国海军情报处。这个机构当时的水平,是可以破解恩尼格玛机的。结果美军情报处集中力量分析了3个星期,仍然毫无进展,甚至连未经密码使用训练的纳瓦霍新兵也无法破解其意。

    然而,因为密码还没有经过战争的考验,军官们对于把全体将士的性命托付给他们还是犹豫不决,这些“风语者”们在初期并未受到信任。

    在被委派到四个独立的团队后,一位上校同意接受这些纳瓦霍士兵,但条件是要举行一次人机对抗赛。在比赛中,他们的准确性和速度必须比嘀哒作响传递信息的加密机技胜一筹,纳瓦霍通讯兵们轻松获胜。

    在塞班岛的一场战役中,美军正在前进的一个连队遭到自己人从后方打来的炮弹的袭击,他们马上要求停止炮击。但是,日军当时整天都在模仿美军电台的通讯,因此后方的迫击炮部队不知道该不该相信,所以炮击没有停止。最后,总部问道:“你们有纳瓦霍译员吗?”仅有的一名纳瓦霍密码译员把同样的信息传递给他的老乡,炮击才终于停止。

    “当你开始传递情报并且一切正确无误时,他们就开始像对待国王那样对待你了。他们会说:‘酋长(纳瓦霍族人在美军中被戏称为酋长),让我帮你拿报话机,让我帮你拿枪。’”一位名叫哈罗德·福斯特的纳瓦霍通讯兵回忆说。纳瓦霍通讯兵们用自己的实力证明了存在的价值。

    到了1942年4月,已经有420名纳瓦霍人成了通讯兵。当时的海军陆战队的少将霍华德·康纳评价:如果不是纳瓦霍人,硫磺岛绝对拿不下来。

    经过战争的剧变,纳瓦霍通讯兵大都没再回到家乡,而是融入了现代城市生活中。但由于保密法的限制,他们的特殊贡献直到1968年才被外人得知。之后十几年大量资料披露,历史研究和文艺作品出炉,让整个美国和全世界人知道了这段少数族裔的英勇历史。

    1982年,里根总统表彰了他们的事迹,并把8月14日定为“纳瓦霍密语通话员国家纪念日”。2001年7月26日,小布什总统为他们颁发了美国政府最高勋章——国会荣誉奖章。他们所做出的贡献得到了国家给予的荣誉和肯定。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当时德日在加密解密方面已经具备了很高的技术水平,甚至在与美军更为复杂的加密机对抗中都不落下风,为何却对纳瓦霍密语一筹莫展,最终留下了终生的遗憾呢?

    究其原因,还要归功于纳瓦霍语的语言特点。

    纳瓦霍语,是一种音调语言。它的元音高低起伏,以语调的强弱不同来表达语言内涵。一个单一的纳瓦霍语动词,就包括了自己的主语、谓语和副词,可以翻译成一个完整的英语句子。一个会讲纳瓦霍语的人曾说过,纳瓦霍语的词汇十分生动、形象,可以让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整幅画面。

    其他密码难度再高,密码专家都至少知道破译的终点是一种我们熟悉的语言,只不过表面样式发生了变化。但如果破译的终点是一种没有文字、只存在于发音中的语言,难度就可想而知了。

    2014年6月4日早晨,一位名叫切斯特·内兹的老人因肾衰竭在睡梦中平静离世。至此,美国海军的最早一批29名“风语者”全数凋零,他们为人类和平做出的辉煌贡献载入史册,供后人敬仰和神思。

    在我国也有同样的战例。抗日战争中,来自西南的滇军同样用过这种土法,全部使用白族士兵当通讯员,就算直接明语通话被日军监听到也听不懂,在八十年代的对越作战中,解放军干脆让温州籍战士充当通讯员,越军长年与中国对抗,能听懂西南方言、粤语和普通话,但依然在温州话面前败下阵来。

    所以,保持我国境内语言的多样性还是很重要的,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就会成为自带加密属性的“战略资源”。

    下一次,我们来聊聊第一代加密法——隐藏法的故事。如果你有关于加密解密的小故事和小见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往期文章:

    密码那些事儿(二)

    密码那些事儿(一)


    本人是官方授权简书会员推广专员,点击会员专属通道购买简书会员,您将额外获赠:月度会员5个简书贝、季度会员15个简书贝、年度会员50个简书贝、尊享会员1000个简书贝。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密码那些事儿(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isj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