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被拉进了一个报读幼儿园的团购群。话说小区门口的私立幼儿园为了提前固定一批生源,已开始招生,恰好他们有这样的一个优惠,即10人团报,可送一门兴趣班;20人团报,可送两门兴趣班。眼见快凑够20人,但我依旧迟迟没跟上队伍。
在这群体呼吁报名的声音中,我的心也跟着不自觉地焦虑起来,但在这焦虑中我又尽量地让自己保有思考力,而不是随大流走。
于是,我去了解了门口幼儿园与别人口中的华德福托育所的情况,也分别跟在校孩子的家长沟通了下,大家的出发点和考虑点都不太一样。有的家长注重环境与整体的规范性,有的家长注重教育理念与师资情况,着重点不同,选择也不同。当然,也存在家长直接让孩子去学一些兴趣班,并没有上传统幼儿园。
昨天我与一位母亲交谈,她女儿就在华德福托育所就读,她提到一个问题,我们的教育究竟是培养一个“流水线上”的孩子,还是一个有创造力的孩子?就比如,有一次她跟她的女儿在玩尤克里里,孩子的爸爸就说,妈妈学会了吗?学会了教教宝贝。此时她回应道,妈妈不用学会,我们大家都会玩,然而她们就开始自编自弹自唱一首属于她们的歌曲。那一刻我的心突然被触动了,为何我们平日里被教育的歌曲才叫歌曲,而自己随便编随便哼的就不能成为一首歌曲呢?
我很好奇,这样的托育所并没有做什么宣传,又是比较私人性质的,环境也很一般,但为何人家能维持10年左右,而且也不缺生源?为此我也接触了园所的老师,律师出生的她为何转身做教育行业?因为她是个爱观察爱思考的人,认为教育比法律更能去改变一个人,于是她在这行一泡就这么多年了。
交谈中也能感受到她对生命的尊重与深刻理解,还有她的专业性,这让我已经忘却了那个环境的重要性。在我们交谈的这个过程中,孩子就在户外跟别的孩子玩沙子,随后其他孩子离开后,他就进屋里熟悉环境并开始玩起玩具,甚至舍不得走。在回家的路上,他跟我提下次还要去那里玩。此时,我的心中就已经有了答案。
当大家都去选择同样的道路,而我却走了不一样的道路时,这种脱离群体的孤独感是存在的。蒋勋在《孤独六讲》里提到,孤独是不孤独的开始,当惧怕孤独而被孤独驱使着去找不孤独的原因时,是最孤独的时候。当我们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经过深思熟虑后,跟随自己内心所做出的选择,并能为自己的选择而负责,我想这就对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