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复辽”是袁崇焕在平台召对时对崇祯皇帝提出的平定后金的战略目标,当时崇祯帝刚刚即位不久,除掉了魏忠贤,新朝新皇帝,崇祯迫切希望建功立业,树立新朝威望。
袁崇焕提出“五年复辽”,迎合了崇祯和一些文武大臣急功心切的心理,然而,这种目标有点儿主观臆想的味道,在当时是根本就无法完成的,这也是造成袁崇焕人生悲剧的重要原因。
![](https://img.haomeiwen.com/i9502674/50b1cfc9c28309ae.jpg)
其一,“五年复辽”明显高估了明朝的战争能力。
明朝经过万历、天启几十年的腐化堕落,东林党人和宦官争斗不止,朝廷乌烟瘴气,再加上援朝抗日战争和几次与后金的战争,不断增加税负,百姓苦不堪言,国库空虚、贪污横行,明朝综合国力大幅度下降。
要想实现“五年复辽”大计,必须保持充足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支持,当时明朝的情况,崇祯即便想全力支持袁崇焕,也力不从心,更何况朝廷大臣帮派的掣肘、再加上自古皇帝对武将的猜忌、其他将领是否配合等。
其二,“五年复辽”明显低估了后金的战斗力。
后金在此之前多次打败明军,攻取了大量的辽东重镇,拥有了大量耕地和人口,实力蒸蒸日上。
![](https://img.haomeiwen.com/i9502674/27c935092a36774e.jpg)
皇太极即位后,更加重视归降的汉官,增加了对明军的了解,动摇了明军战斗力。后金是新建立的政权,新政权建立之初,往往是生机勃发之时,很多王朝弊病还没有显现出来,而新生王朝锐气十足,战斗力旺盛。
明朝在与后金的战斗中,败多胜少,少数的胜利也是靠坚城大炮的优势,在野战上往往处于下风。
其三,战场情况的变化,只会让战争越来越难打。
袁崇焕提出“五年复辽”,大致战略是战守结合,屯田筑城逐渐收复失地,这是基于之前的胜利经验,但忽略了战场情况的变化。
![](https://img.haomeiwen.com/i9502674/257623ae20375593.jpg)
随着战场越来越向前推进,明军补给线越来越长,而后金的补给线却越来越短,对明军的威胁也越来越大,这种情况就会一招不慎,败象环生,就像诸葛亮北伐,每次都是因为一招不慎前功尽弃。
战场越来越长,离后金越来越近,需要的兵力和人力、物力、财力也会越来越多,明朝本来就不堪重负,短时间内是无法筹集这么多人员物资的。
后金也不会坐等挨打,肯定会不断袭扰明军屯田筑城,在城筑好之前,明军又如何战胜旷野中的后金骑兵?已经崛起的后金,显然不能在五年之内彻底消灭。
![](https://img.haomeiwen.com/i9502674/c953c1881afc3d27.jpg)
其四,“五年复辽”有利于后金,却不利于明朝。
战场上,强盛的一方往往希望早日取胜,而弱势的一方更适合于休养生息打持久战,守住了就是胜利。此时的辽东战场,明显是后金处于强势的一方,处于攻势,而明军处于弱势的一方,应该先稳住防线,再图进攻。
明朝地大物博,但是皇帝昏懒,朝臣勾心斗角,贪污横行,百姓负担越来越重。这时候的明朝应该下定决心整顿吏治,严厉打击贪污腐败,休养生息,积蓄国力,一旦休整完毕,在实力上就是碾压的状态。
![](https://img.haomeiwen.com/i9502674/d78c89dc737e5cd7.jpg)
明朝寄希望于短时间平定后金,加大国内负担,只会让百姓不堪重负,最终流民四起,起义不断,永远陷入拆东墙补西墙的恶性循环中不能自拔。战场上又难以打败敌人,急于求成只会给敌人提供更多的机会。
后金虽然是新生力量军队战斗力强悍,但是毕竟是东北一隅,人口物产远不如大明,如果长期对峙却毫无进展,会对自己越来越不利。
所以,袁崇焕提出的“五年复辽”是主观臆想,不切实际,在战略上已经棋输一招,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让皇帝逐渐失去对自己的信任,没有了皇帝的信任,一切便不可推行下去。
![](https://img.haomeiwen.com/i9502674/cf42183a6f50f175.jpg)
袁崇焕提出“五年复辽”时,意气风发的崇祯开心不已,给予了袁崇焕足够的信任,全力支持他领略辽东。然而,“五年复辽”遥遥无期,反而是金军越来越近,甚至直接入寇京师,这让崇祯帝越来越恼火,感觉被袁崇焕耍了。
而且袁崇焕持兵慎战,和崇祯急于建功立业不符合,在外不经请示擅杀大将,本来就多疑的崇祯终于忍不住,袁崇焕被杀,而当初的“五年复辽”成了袁崇焕自取其祸。
对此,大家认为呢?你如何看待袁崇焕的“五年复辽”策略?在当时有没有实现的可能?如果是你,你如何安排复辽大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