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吓坏崇祯君臣的“大买卖”
崇祯二年(1629)二月,正盼着新任蓟辽督师袁崇焕大展拳脚的崇祯帝,天天都在憧憬袁崇焕“五年平辽”的战略构想,却惊闻袁崇焕正在做一笔“大买卖”:在高台堡通市开市卖粮,用大明朝的粮食,换取塞外喀喇沁部的木柴物资。
听闻这个消息的崇祯满朝文武,瞬间全都感觉不好了。
这一年,长城以北的东北亚地区,正遭受空前的灾荒天气。就连农业发达的朝鲜王国,都到了“八道粮仓全空”的地步。明朝蓟州以北的喀喇沁部落,也是惨遭灭顶之灾。部落人丁不满万人。以往遇到类似情况,为安定边疆,明朝也会打开粮仓,向塞外部落出售粮草。那这次为何崇祯君臣反应如此大?因为这个买粮的喀喇沁部,是明朝死敌后金政权的忠实跟班。
早在天启六年(1626)时,喀喇沁部就跟随后金八旗军,参加了攻打宁远的战斗。以《清实录》记载,崇祯年间时,喀喇沁部正式宣誓,加入到后金的军事编制里,从此“凡遇出师期约,宜各踊跃争赴”。卖给他们粮食,跟“资敌”有什么区别?闻讯后的崇祯帝,也是愤然给袁崇焕下旨:籍寇资盗,岂容听许?
不久以后,袁崇焕的解释就来了:皇上您别生气,臣在完成一个重大的谋略!
什么重大谋略?听袁崇焕的解释:这喀喇沁部虽说投靠了后金,但以前也是大明朝的臣子,只要能够争取过来,就是“彼将为我用之不暇”,那是对付后金八旗的生力军啊。而且蓟州是军事要地,万一喀喇沁部饿红了眼,勾结后金八旗破关南下怎么办?咱们花费些粮食,既能瓦解后金,又能安定边防,值啊。
对如此缜密的谋略,崇祯帝思来想去,还是点头认了,捎带嘱咐了袁崇焕一句:查明部落多少,计口量许换米——他们有多少人,就卖给他们多少粮,一粒粮食也不许多卖。
但哪里想到,待到买卖做起来,袁崇焕却是撒了欢,“计口量许换米”的规矩早抛在了脑后,喀喇沁部要多少粮食,竟都敞开了给。“识趣”的喀喇沁,也是狮子大开口,虽然自家部落只有不到万人,但每次买粮都是天文数字。而且以《国榷》记载,由于这些粮食大多要从内地运来,一路漫长跋涉,更是“粮车损毁,牛马倒毙,不胜其数”。粮食损耗十分严重。
如此一来,数月的火热交易,明王朝付出的代价十分巨大,以《谈氏笔乘》记载“边储始竭”,也就是明朝的边防粮草储备,基本见了底。但在袁崇焕看来,能用这些粮食,换得喀喇沁等部落死心塌地,那就是花的值。
但更灾难性的后果,正是这条,以明末学者谈迁的悲愤说:高台堡之粟转市塞外,为建虏玩弄于股掌——这些几乎耗光明王朝边防储备,用来拉拢喀喇沁的粮食,却被喀喇沁转手倒卖,倒腾给了此时明王朝的辽东死敌——后金王朝。
二:挖大坑的“精明战略”
事实上,在崇祯二年的这场北方饥荒里,最为叫苦连天的,正是后金。
由于多年来与明朝征战不休,昔日的贸易往来全断绝,面对这场大饥荒,生产落后的后金,情况其实十分严重:《清实录》里形容“大饥”,一斗米卖到了“八两白银”,而且各地“盗贼繁兴”。强大的后金八旗军,几乎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
如果明朝能采取正确的谋略,利用自己尚且丰厚的物资储备,施展软硬兼施的战略,这将是战胜后金收复辽东,甚至彻底解除东北边患的大好机会。可在袁崇焕的这番“精明战略”下,更奇怪的场面发生了:原本饿到抓狂的后金,竟不知不觉间,悄然熬过了粮荒。
这其中的原因,崇祯二年六月时,去辽东办事的翰林院编修陈仁锡,却是亲眼看了个遍:从北京到辽东的一路上,他就听到了喀喇沁部不停给后金倒卖粮食的传闻。宁远武进士王怀达等人,更愤然为他揭开真相:喀喇沁部每次来高台堡买粮,其成员都掺杂了大批后金的细做,等于是打着喀喇沁部的旗号,只需要付出一些貂皮柴火,就轻松把这救命的粮食,一批批运到了后金来。正是这“为建虏(后金)积谷”的坑爹买卖,叫饥荒里的后金大补血。
那么,这连边关上的武进士们都看明白的事实,蓟辽督师袁崇焕真的不知道?《国榷》里更留下了一句叹息记载:虽有谍报,崇焕不为信——哪怕喀喇沁倒卖粮食的生意红红火火,袁崇焕也是坚决不信。
他更坚信的,却是他在给崇祯帝奏折里的信誓旦旦:“业责无与奴通”“今诸夷(喀喇沁)指天说誓,必不忘中国(明朝)”——他相信,接受了他帮助的喀喇沁,就是他“五年付辽”的强大助力。
但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现实却给了袁崇焕当头一棒:一直信誓旦旦效忠大明的喀喇沁等部落,却主动冲锋带路,领着补足粮食的后金八旗大军,绕过辽东防线呼啸杀来。一口气从蓟州南下,直杀到北京城外,酿出震惊天下的己巳之变。曾誓言“五年平辽”的袁崇焕,也被崇祯帝一怒下狱,后金撤退后经审判凌迟处死。无论这个结局是否冤,这悲剧命运,就是从这笔坑爹交易开始挖坑。
而更挖坑挖的深的,却是大明朝的国运。
由于“边储始竭”,面对接下来的灾荒,以及中原农民军四起的困顿局面。粮食枯竭且又要两线作战的明王朝,这才迅速陷入到泥潭里。而尝到“绕路”甜头的后金,之后多年里也不停如法炮制,多次绕路破关南下,掳掠明王朝大量人口物资。焦头烂额的乱局,亦是这场坑爹交易,带来的一连串连锁反应。
但问题是,袁崇焕,为什么要这样做?
三:袁崇焕真的是奸细?
也正是因为这笔叫人一声叹息的买卖,在明朝遗民的各类史料里,袁崇焕着实受够了口诛笔伐,“奸细”“叛徒”之类的大帽子,也是一顶顶狠砸过来。以晚明大才子张岱的怒骂说,袁崇焕真是“焉可上比秦桧”,直接成了南宋大奸贼的“同道中人”。
但就是这个“上比秦桧”的袁崇焕,也曾坚守宁远,浴血北京城下。广渠门血战里,他更是“两肋如猬,赖有重甲不透”,几乎被后金箭雨射了一身。以这战场上豁出命的表现说,他的作战精神,抗敌态度,本无任何问题。
真正有问题的,应是他的致命短板:战略判断力。
其实,拉拢蒙古部落对抗后金的主张,袁崇焕也并非独一号。袁崇焕的前前任,东林党精英袁应泰,也曾亲身践行此类似方略,他曾在沈阳大量招募蒙古饥民,本想以其为对抗后金的生力军。谁知这些饥民本就是后金细作假扮,结果一场沈阳血战,翻了脸的饥民们趁机起事,帮着后金打开了沈阳城门,把辽东困局,彻底推向水深火热。
比起袁应泰的教训来,袁崇焕的这笔买卖,虽然内容不同,但错处都是如出一辙:都是一厢情愿,满以为能够招抚对方,不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想当然按照自己的方略来。但他不知道,喀喇沁曾帮后金击败察哈尔部,早已被捆绑在后金的战车上,又哪里是靠粮食可以收买?他更想不到,面临粮荒的后金,恰好能借他这巧妙打算,为自家的困局大补血。他尤其不知道:所谓方略,不是拍脑袋生搬硬套,而是从事实出发,以缜密思维,做出的慎重抉择。
“想当然”的决策,枉顾现实的荒唐抉择,会带来怎样的后果?“袁崇焕卖粮食”的教训,无论古今,当是生动一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