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参加年会,是2018年。五年的时间,发生了太多的故事,我迈上了职业发展的快车道,迎来了一段发光的时刻。但我也很快跌入了低低谷,慌乱无措,困顿迷惘。两年多的时间里,我如一棵枯萎将尽的小草,毫无生机可言!我太渴望湿地了,渴望湿地的阳光、雨露、清风……
从济南到北京,不到两个小时的动车,还好。毫不犹豫,便报名参加语文湿地的第六届年会。
台风也赶趟儿似的,年会到哪儿,它便席卷而来。风风雨雨,我带着八岁的儿子,义无反顾地奔赴北京稻香湖。
一路满怀期待,初见便心潮澎湃。果然还是湿地盛会,不负遇见!不负时光!
学习之二三
学习从顾之川先生《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开始。顾先生从新课标新在何处,语文的变与不变,怎样才能学好语文三个方面展开分享。通俗简易的话语将原本于我高深晦涩的新课标阐释地深入精微又切中要害,将语文及语文学习的本质阐述地清晰扼要。
我懂得了语文教师的使命与担当,学到了语文教学的核心与方法。顾先生说,好课的标准:1.心中有数:教学设计2.目中有人:教学过程3.手下有招:教师素养4.学生有得:教学效果。新学期,心怀热爱,带领学生读好书,写好文,培养出学习的好习惯,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课堂作品吧。
打开我视野的当属龚春燕教授《基于GPT数据模型的创新素养发展》。很多术语陌生又遥远,我这个愚拙的文科生听起来似天书一般,但有一个名词飞入了我的脑海,走进了我的心中——创新学习。什么是创新学习?是知识方法不畏惧权威,不依循于常规,不拘泥于课本;是动脑动手,产生更多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新点子、新设想、新问题……是善于继承,勇于批判,精于发展。
创新学习模式是思——问——动——创的结合,具体到教学中是以学为主体,以教为主导,以疑为主轴,以动为主线。
信息化数字时代已来,作为新时代教师,我想我们必须做出改变了,改变课堂生态,改变学习模式,改变课程场域,改变理念认识。
随着专家讲座的开展,我的思维也随李卫东教授走向深入——《为深刻理解和迁移运用而教》。李教授开场的几个案例引发我的思考。
1.投沙包实验,甲组每次训练2米和4米,乙组每次训练3米。让两组进行3米投掷比赛,结果是甲组赢。原来甲组在不停调试距离的时候,不断矫正错误的时候,就在接受持续性的挑战,在变幻的多样化的情境中自然生成了核心素养。
(复习时一定要让学生广泛见识各种新题,多样化练习,而不是旧式的模式化固定题型复习)
2.将问题交错复习有助于提高长时记忆和成绩。
(这个方法适应于学科复习阶段:问题交错复习)
3.学习支架的搭建。年幼的猫鼬如何学会捕食蝎子而不被射杀?流程是:先训练捕食无毒刺死蝎子——再训练捕食有毒刺死蝎子——最后训练捕食完整的有毒刺活蝎子。这就是分解分化,似乎是专家型教师,提供适时的水平支持。
(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善于给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很多时候,部分学生学不会是因为认知图式有限,我们教师要善于分解分化知识,搭建学习支架,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认知结构。)
4.美国历史课:南北战争。萨利文先生的课很有趣,但他所测、所评与他所教和学生所学几乎没有联系,让学生感到愕然。他应该把这些内容转换成驱动性的问题,让学生探究到底有几种原因。
(教学评的一致性问题。所以教师要研透所测内容,亲自做大量试题是有道理的,围绕考试这一指挥棒,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
李教授提出,读写做合一,即阅读和写作在问题解决、任务驱动、项目完成中交织缠绕、互生共促。做是关键,是驱动器,设置真实情境,设计有价值的话题、问题、任务、活动、项目,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情景中“做事”,产生读写需求,深度阅读和真实写作就会真正发生。
李教授还提出,教师要经常阅读,把名家的文章迁移过来,当成教学材料开发出来,为课堂提供有效资料,这就是无形备课,要持续阅读、思考、积累、创造。有积累、积淀,教学创意就源源不断被激发出来。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