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念明确----2、需求分析目的------3、如何识别需求---4、判断需求真伪----5、分析[ 用户故事评估框架、马斯洛框架、营销框架定位]---6、评判价值----7、砍需求能力---8、分类----9、排优先级----10、提升需求分析能力
一、什么是产品需求?
1、想要 vs 需要 vs 需求
“想要”(Want)是用户外在表达出来的,而“诉求”(Need)是用户内在的心理预期。产品需求满足的是用户的内在诉求,这是根本。
想要(Want)是外在的、具体的、有指向性的解决方案。
需要(Need),或者如我们前面说到的“诉求”,是内在的、原始的最终动机。
需求(Demand)是满足内在需要的同时,在可控成本内实现外在想要的解决方案。
二、需求分析的目的
需求分析,本质是动机的分析,目的在于预测用户未来的行为。需求分析阶段的产出 物,需要回答用户要什么、为什么要,还要回答以后什么情况下还可能要类似的东西、这种情
况有什么特点、如何人为的制造这种情况、
需求重要,是因为它是用户行为的动机;需求是分层的,说出来的一个样,实际是另一个样。
用户需求分析,是为了通过分析动机,准确预测用户的行为。不同的需求,代表 了不同的动机,注定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应当看做不同类型的用户。
在需求分析中考虑竞争性,是为了比竞争对手预测得更准确,这是我们在后面要说的。
【知识点】需求= 购买欲望 + 购买力 = 需要 + 目标产品 + 购买力
三、如何识别需求?
分析完需求,那我们如何去发掘新需求呢?这里就涉及如何识别需求。 识别需求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考虑,分别是视角、效率、体验。
1、视角
先说视角。作为产品经理,我们要具备多样化的视角来审视需求和产品,分为用户视角和产品视角。
比如:开头我们提到的关于微信朋友圈可见范围的例子,相比于之前三天可见和半年可见,增加了一个月可见范围。
在这个设计里,用户往往会站在自我的角度说,“不想让别人看我的朋友圈”,这是用户视角。而产品视角是考虑群体和整体,是“让用户更小压力去发朋友”。这种视角差异,最终的方案也会有差别。
用户视角满足的是“想要”(Want),产品视角实现的是“需要”(Need)。
2. 效率
另一个识别需求的维度就是效率。在最优效率的前提下,满足尽可能多的用户需求。
我们还是用一个例子来说明,用过微信公众号赞赏功能的人都知道,如果自己赞赏过作者,那自己的头 像就会始终排在最前面。
如果自己没有赞赏过,那每次进入文章,且赞赏人数超过 24 人后,底部的赞赏头像都不是固定顺序展示的。
3. 体验
最后一个识别需求的维度就是体验,关于体验,做产品的同学就比较熟悉了。体现在信息架构设计、流程设计、交互设计还有文案设计等方面。
体验也是一个很虚的指标,很难量化,每个人的认知和感受都会因为习惯、文化、个人倾向产生差别。任何细节的体验设计,都会给用户传递一个认知,而我们要明白的是,独立个体的认知差异是很大的。
比如:对于“快车”这个概念,刚出来的时候,大众是无认知的,只能找到对标,比如出租车和专车,而快车是介乎于两者之间的一种服务。
如何更好的设计快车体验呢,其实用价格比专车低、比出租车干净舒服、且车多三个认知来传递给用户,就能让用户快速接受并理解。
四、接收需求判断真伪
真需求要满足三个条件
1. 该用户属于目标用户
2. 需求必须符合产品定位
3. 需求能够实现
五、如何分析需求
1、采用用户故事的方式进行分析
需求是结合用户表达的外在欲望、内在的核心诉求以及可用成本的综合评估。
基于这个定论,我整理了一句话,可以作为需求分析的一个评估框架——我们为谁用什么方法解决了一个什么问题?
在这句话里,“谁”指的就是我们的目标用户,我们需要明确用户画像;“问题”对应的是前文提到的需求,而“方法”就是我们基于需求提供的产品方案。
我们为谁用什么方法解决了一个什么问题?其实就是在反问我们自己,作为产品经理,你在为哪类人服务,他们的核心诉求是什么,你设计了一个什么产品方案去满足他们的需求。
用户分析,我们可以从用户身份和用户特征两个角度出发,用户是什么人群,年龄、性别、地区等都是构建用户画像的基本素材。
目标用户有什么样的特征,比如职业特征、文化特征等,这些都能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用户。
其次是需求场景,说白了,就是用户是在什么环境和状态下来使用我们的产品。
“场”是时间加空间,“景”是情景和互动。当用户停留在这个空间的时间里,情景互动触发并裹挟用户的意见就是场景。
可以用比较通用的马斯洛需求理论对用户需求进行分析,评估满足的是哪个层级的
需求,或者是通过用户体验五层模型来划分需求层级。
用户价值是从体验和效率两方面来衡量的,一个需求能改善现有体验,那就能提升用户价值,能提高使用效率,也能提升用户价值。
如何衡量体验是否有提升呢,可以用新体验减去旧体验的方式,例如针对某个体验改进,简单粗暴的做法就是新旧体验相减得到的用户投诉率,如果为正,说明用户价值有提升。
而效率则可以通过用户完成某一任务的平均时长来衡量,例如在电商产品中,用新旧总平均成交转化时长的差值来衡量提单效率是否有提升。
商业价值就比较直观了,关乎于成本和利润,互联网传统的商业化方式包括了广告、游戏、会员等。目前也有很多做增值服务和第三方能力输出服务的,这都是商业化手段,同时也会对应到一些产品需求上。
2、马斯洛框架和营销层方式结合起来
做需求调研和分析,最尴尬的结局就是:用户以为自己说清楚了,我们以为自己听清楚了,结果两边就这样整差了。
在产品上线之前,甚至在进入产品设计阶段之前,我又怎么能知道我做的需求分析已经足够深了呢?
行业给出的一般方法是MVP(MinimumViable Product),利用MVP收集线上实际数据。 但MVP只能告诉你,你是错了还是对了,依然解决不了“为什么”以及“应该怎样”的问 题。况且MVP还有覆盖度的问题,怎么设计才能让MVP覆盖所有“应该”被测试的场景呢?
到了1959年以后,马斯洛认为“人本”的导向会产生“自由主义”倾向,从而产生自私、不负责任、不顾他人、自我放纵等自我中心倾向。于是,马斯洛于1969年发表了论文《Z理论 ——两种不同类型的自我实现者》,并依照“超人本心理学”(Trans-HumanisticPsychology)将需求层次理论拆解为三个次理论:X理论、Y理论和Z理论。
依次为:
Z理论
最高需求(超越性灵性需求)
Y理论
自我实现需求
尊重需求
社会需求
X理论
安全需求 生理需求
营销学中的需求分层
在科特勒老师的《营销管理》(15th Global Edition)中,给出了这样一个案例:
表明了的需求:顾客需要一个便宜的汽车;
真正的需求:顾客需要一个养车比较便宜的汽车,而不是价格便宜的汽车;
未表明的需求:顾客希望零售商提供较好的服务;
愉快的需要:顾客希望零售商给装配车载GPS系统;
秘密的需要:顾客希望朋友们将TA看作是懂行的消费者;
有了前面两套框架,我们就守住了需求的来源和表达过程。但是两套框架的用法正好截然相 反:马老师的框架是“5:1”——从五个层次里选一个当前所在的层次;但营销学的需求理论 是“1:5”——拿到一个需求从五个方面来分解。
我们用卖苹果的例子还原一下需求分析的过程:
用户说:“我要买一个苹果”。此时千万不要直接就套上马老师的需求层次了,因为这根本就不是一个“根本性”的需要,而是一个结合了具体产品——苹果的具体需要。
这时应当用的是营销中的五个分类:
表明了的需要:我要一个苹果;
真正的需要:可能是解决饿肚子,可能是解决馋,更有甚者是解决低血糖的症状等
等;
未表明的需要:如果为了填饱肚子,就需要个大的;如果为了解馋,就需要味道好
的;如果为了解决低血糖,就需要一个更甜的;
愉快的需要:吃饱了、解馋了、头不晕了(低血糖的症状之一)当然开心,如果买一
送一、免费加工成苹果汁、还能额外加点糖,有可能就更好了;
秘密的需要:可能是工作繁忙,接下来还要赶往别处,实在没时间吃别的了;又或者
是最近吃胖了,需要用水果当饭吃;
六、评判需求价值
1. 广度:受众人群以及受众面
2. 强度:用户对于需求的迫切程度
3. 频率:间隔时间及可持续性
七、砍需求能力
1. 对需求进行价值评估和量化
2. 关联性较强的需求进行整合
3. 排列优先级
所有对产品的价值判断,都基于对行业、市场的探知程度;对人性的认识和了解程度(发现没有,把握人性始终贯穿产品的各个层面)
八、对需求分类
九、对需求排优先级
能用是基本要求,能用的标准是产品功能完整、没有异常、逻辑闭环,如果功能或流程缺失,或者产品有bug,那是达不到能用的标准的。
易用对应一些锦上添花的需求,在满足能用的前提下,做流程优化和交互优化,使产品达到用户体验良好的状态。
爱用是让用户形成习惯和依赖,例如我们在朋友圈里发布了很多内容,随着内容增多,我们的离开成本就越高,并且每次都能收到朋友圈的正向反馈,这个闭环就能形 成习惯和依赖。
传播能力使产品具备价值可扩散的属性,满足用户需求并获得市场认可后,需要将价值外延以吸引更多的用户,这是建立在基础功能完备、体验优良,并且满足用户价值 的前提下。
十、如何提升需求分析能力?
1. 倾听
首先是倾听,面对需求方,不论是用户还是运营还是工程师,首先做到先听,这是放下自我做产品的前提。
什么是事实? 客观的原因和现象是事实,基于现象去分析背后的原因,基于原因再形成观点。
2. 观察
其次是观察,观察是最好的洞察用户需求的方式,到用户身边去,看他们做了什么,行动往往反映了用户的真实诉求。
3. 同理心
如何切身感受、设身处地呢?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到用户的环境中去,感受用户不如变成用户。
只有切身感受,尤其是感受到了痛,你才真的理解了用户。
附记:
需求沟通:需求中的需求?
至于怎么讲,我们还可以套用前面的框架——老板跟你说:“你做个需求分析”。
那么:
表明了的需要:老板需要你做一个需求分析;
真正的需要:老板可能在策划下一款新产品,或者要把一个竞争对手打掉,或者是老板的老板要求下来的,或者......
未表明的需要:时间呢?质量呢?形式呢?汇报对象呢?怎么,你不知道?快问啊!
愉快的需要:老板可能希望你从不同的视角(员工视角、跨行业视角、年轻视角等 等)给出不一样的答案;可能希望你直接做成他能用来汇报的ppt格式,可能......
秘密的需要:老板背负着公司巨大的业绩压力需要寻找突破口、老板“可能”也有自己升职加薪的小算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