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哥一直觉得自己挺能说的,但最近的一些经历让我真切的感受到,口才好对于在谈判桌上真刀真枪的博弈并没有太大的帮助,有时候甚至会自酿苦果。结合最近看的一些书和自我反思,今天分享四个谈判桌上的”错觉“,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或者至少能让大家死得明白。 🙂
错觉一:说服就是让对方说“是”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都有这样的经历,当春节回家的时候,亲戚长辈们总是会抓住一切时机对你进行一番说教,比如“早点结婚”,“早点买房”,“早点生孩子”啦。这个时候通常为了不让大家难堪,我们总会带着笑容敷衍的说一句“是的呢”。长辈们满意的调转了枪口,而我们长舒一口气,继续和侄子们在王者峡谷厮杀。
小马哥在一家咨询公司上班,身边充满了经验丰富又能说会道的人。我们在给客户展示了方案之后,往往会收到几种不同的反应:
1. 客户反应正面,问题很多,想要继续探讨
2. 客户反应正面,表达了认可, 但很少问题
3. 客户反应中性,也没什么问题
4. 客户反应负面,并且提出挑战性的问题
按照直觉来判断,我们或许会认为成单率会按照1到4的顺序递减,第四种情况几乎就约等于失去了机会。然而最终的事实并不如此,很多客户反应是2的项目最后都没有成,最常听到的理由就是“我们很喜欢你们的方案,但可惜我们预算不够”。更有趣的是,客户反应为4的项目,我们却偶尔有机会进行下一步的探讨,最终达成合作。小马哥一直都搞不懂个中逻辑,经常和同事打趣说“成不成都是靠的运气”。
直到我读了《强势谈判》这本书。在书中作者认为在谈判中有三种不同的“是”,它们分别是:
- 虚伪的“是”:你的对手想要说“不”,但觉得说“是”可以虚伪的让对话继续下去或者快速结束,从而获取更多信息或好处;
- 肯定的“是”:一般是对非黑即白的问题的回应,对手并不会对此采取行动和承诺
- 承诺的“是”:是真正的交易,是双方真正达成一致将要采取行动,这个“是”会最终变成合同上的签字
作者认为,在当下的高度文明的人类世界,大部分的人都成为了使用虚伪的“是”的大师,要想有效的让对方说出承诺的“是”,靠的不是一味的说服,而是通过激发对方说出“不”,从而理解对方的处境和期待,最终引导出那个承诺的“是”。
小马哥最近认真回顾了一些过去的场景,其实不光是客户,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或许我们需要的,是大胆说出“不”并坦然面对它带来的后果的勇气吧。
错觉二:不说话就是弱势
不管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 大部分情况下不说话都会被视为是弱势的表现。
在商务会议中,我们总会努力寻找合适的时机发表观点,并试图主导谈话。哪怕是大领导,也需要在会议最后总结陈词,给出方向性建议。在饭桌上,长辈们总是畅所欲言,而晚辈们通常负责倾听点头,埋头吃肉。在大部分的场景下,沉默意味着被支配,是弱势的体现。
带着这样的思维定式,我们在谈判中就很容易让自己陷入这样一种窘境:为了说服对方先发制人,不停的反复表达自己的观点,感觉自己似乎占据着谈判的控制权。然而事实上却怎么样也达不到最终目的,并且经常因为对方的沉默和犹豫而感到恐慌,甚至自降条件去寻求肯定。
如果你和小马哥一样不幸中招的话,那说明我们都陷入了一种最常见的谈判错觉:不说话就是弱势,就一定会输。然而事实或许恰恰相反。
在《强势谈判》和《优势谈判》两本书中都反复强调,针对谈判这个特殊场景,
对话中拥有控制权的人,是倾听的人,而不是说话的人。
因为说话的人需要吐露信息,而倾听的人如果受过良好的训练,将会把对话引导到他的目标上来。他会利用说话者的力量来都达到他自己的目的。
是不是很反直觉?那具体是怎么做到的呢?我们又是如何翻车的呢?
答案是倾听者的三大武器:“重复”、“标注”、“校准“。
重复:即重复对方的语言和观点。重复对方的观点来鼓励对方持续说话,你可以赢得时间重组语言,也可以让对方透露更多的信息,甚至战略构想。
对方: “我觉得我们应该放弃敏捷,转向瀑布开发。”
你: “你觉得我们应该放弃敏捷,转向瀑布开发?”
对方: “是的,因为我认为敏捷根本没有用,只会让项目更混乱。比如…..”
标注:这个比较魔幻,是指”定位对手的感受,用合适的语言将他们当时的情绪重复给他们听“。 标注可以很快建立起策略的同理心,快速增强信任。更重要的,它可以帮助你确定对方不愿和你达成协议的原因,而这经常比让他们能达成协议的动因更强大。 是不是不太明白?看看下面的例子感受一下:
你: ”似乎你很害怕项目使用敏捷方法。“ (通过倾听,标注对方的情感:对敏捷的害怕)
对方:“是的,我之前吃过大亏,我告诉你,我上一个项目合作的供应商他们就是用的敏捷…..”
“校准“:最重要的一步,提出开放性的校准问题,协助对话向着你想要的地方前进,同时让对方觉得是他们的选择把你带到了你想去的地方。是不是更懵了?小马哥个人的理解,”校准“问题就是在刻意制造的限制条件下,用开放性的问句直接询问对方心中的方案,让双方产生同理心,最终达成共识。
你: ”我非常理解你的感受,但我们公司是一家以敏捷开发闻名的公司,我们并不擅长瀑布开发。你觉得我们应该如何推进呢?“ (陈述现状,提出开放式问题,但其实对方的选择已经不多)
对方:”嗯….. 好吧,不如你说说你们公司是怎么做敏捷的?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
就上面的例子来看,我们通常也可以单刀直入,一开场就直接介绍自己公司的优势和特点,但效果或许不会很好。在倾听者模式中通过一系列的倾听和提问之后,当我们此时再开始介绍时,对方会更加愿意接受,也会带着建设性的心态认真思考方案的可行性。
错觉三:寻找折中方案就是双赢
在任何的人类协作中,寻找双赢永远都是我们的首选。你喜欢打中路,我喜欢打野,咱两在一起就是绝妙的游戏组合。然而在谈判中,当双方利益有直接冲突的时候,”双赢思维“通常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因为无法真正达成”双赢“,秉持这种思维的人往往会寻求折中分歧的妥协方案,然后一个”bad deal”就这么诞生了。
有时候, “没有协议“也会好过一个”坏的协议“!
既然不能单纯的使用”你让一步,我让一步“的方式,我们就需要寻找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并拥有一颗敢于面对困难的心。《强势谈判》中作者给大家以下一些忠告:
时限:让时间成为你的盟友。一名优秀的谈判者要做的是,强迫自己减少时间带来的紧迫感,并在对方身上加以利用。说的直白点:”我跟你耗着,谁怕谁!”
从来就没有公平的事。公平是一个主观的感受,它能对谈判带来巨大的力量,被称为谈判中最强大的词。要慎用善用”公平“,在关键时刻甩出一句”你这样做,对我们公平吗?”以达成奇效。(太高级了,小马哥没敢试过)
大部分时候,让对手先出牌。后发制人,胜率大增。
谈判不是一个妥协的过程,多本书里都无数次强调,小马哥也在心中再默念一次:“没有协议“也会好过一个”坏的协议“!
错觉四:谈判桌上谈成了事情就成了
这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个谈判错觉,也是最容易翻车的地方之一。
其实道理非常简单,双方在谈判桌上达成一致,满意的开始执行,结果你也没做到,我也没做到,最后大家带着满腔怒火又回到了谈判桌上继续撕逼。这造成的落差会让人非常的沮丧,有时候会导致后续的谈判在没有信任的前提下举步维艰。
永远不要觉得在谈判桌上达成一致了,事情就成了。 小马哥自己总结了过去的血泪教训,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我的对手是否说了真心话?
没有白纸黑字写在合同里的东西,都是可以变的。就算写了,对于它的理解也可以变。非常重要,请划重点。
我们对于一件事情的理解并没有真正达成一致,尽管我们以为达成了。简单如”给我提供鸡肉“,我想要的是鸡胸肉,而你却给我鸡屁股。
我的对手是一个“说谎者”。如何应对一个咄咄逼人的习惯性说谎者? 小马哥也不知道,君子打不过流氓,只有请出教父收拾他。 lol
我和团队是否理解一致?
我是否充分了解团队的处境?
团队是否对他们自己的处境充分了解?
团队是否拥有足够的信息和支持去进行估算和执行?
有哪些未知因素和限制阻碍了团队去按照计划执行?
基于各种未知因素,我们能否冒险向客户做出承诺?
团队是否同意我的最终决策?
谈判和执行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软件开发的高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了这个分歧。除了有效的谈判,成熟的期望和变更管理也是确保项目最终成功的必要条件。 当然,说到最后:
要想和恐怖分子谈判,你自己必须得先成为一个谈判专家。
推荐阅读
《强势谈判》克里斯-沃斯
《优势谈判》罗杰-道森
《麦肯锡精英的谈判策略》 高杉尚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