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终身成长》一书时,我常常边读边对照检查自己属于哪种思维模式。
我当然希望自己属于成长型思维模式,但是,也不得不承认,在有些事情上,我也有固定思维模式表现出的做法。
不久前认识了一位会游泳,也很会教游泳的朋友(有以往的业绩作证),他也特别自信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教会我游泳。
可我立刻连连摇头。
是的,我觉得自己学不会。年轻时曾经学过游泳,但只学会了憋着一口气划拉几下,不知道有没有游出去一米,因为没学会换气。
之后再去游泳池或海边,最多戴着游泳圈在水里泡一会儿,再没有要学会游泳的想法,虽然还是很羡慕和佩服会游泳的人。
还有朋友是太极高手,有时聊到这个话题,我会说我肯定学不会太极,因为动作太多,招式要领不好掌握,理论也显得很深奥。而且,我觉得我身体的协调性不够,因为大学体育课学体操和花剑两门课时,感觉自己就像木头人一样,都要难为情死了。
现在,我明白了自己在这两件事上全都表现出了固定型思维模式的特点。
固定型思维模式相信人们的能力是天赋的,是固定不变的;成长型思维模式相信人们的能力是可以发展的。
下图可以直观地反映两者的不同:

我发现自己在面对完全陌生的、尚未踏足的领域会本能地表现出固定型思维。
大概是因为这是一种最好的“自我保护”的手段。不去学,不付诸行动,就不会面临未知的困难和挑战,更不会面对失败,不会有丢脸的机会。
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好处”。不学习这些新的技能又怎样?好像也不影响现有的生活,所以,不是非做不可的事情。
就像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一样,什么也不做本身也是一种决定,一种选择,所以,也要承担潜在的损失。
损失的是什么呢?
首先,任何运动都有乐趣,都可以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但是不参与其中肯定不能感同身受。
另外,两种运动都能促进身体健康,都是很好的健身方式。和其他运动形式相比,游泳对身体关节最友好,不容易造成运动损伤;游泳消耗的热量也比较大,减肥效果较好。太极动作轻柔缓和,对环境没有特殊要求,可以随时随地练习,适应人群也更广。
那么,我本人到底需不需要学习这些技能呢?
客观地说,如果会的话是最好的。
因为,我目前参与的主要运动形式是跑步,而跑步并不适合天天进行。在不跑步的日子最好有其他形式的交叉训练,既可以起到恢复的作用,又可以维持体能,还可以让身体得到全面的锻炼,对提高马拉松成绩也是有帮助的。
而我不跑步的时候基本就是纯休息,而游泳和太极都是很好的作为交叉训练的运动形式。
书中有一个提问:
你有没有因为自己不够擅长而不敢去做的事?设置一个计划,去实现它。
看到这个问题,让我重新思考起游泳和太极。当然,因为不擅长而不敢去做的远不止这两件事。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人生不设限,实际上,很多的限制是我们自己主动加上去的,而且还不一定意识到。
《终身成长》中有一个论述,即:
事实上,我们都同时拥有两种思维模式。我们没必要否认这一点。
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要对自己本能的固定型思维模式保持敏感和警惕,有些问题不妨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去回答,去选择,去行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