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之容①,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恍唯惚②,惚呵恍呵,中有象呵③,望呵惚呵,中有物呵④,幽呵冥呵,中有请呵。其请甚真⑥,其中有信⑦。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
①孔,甚也,极也。容,形态
②恍惚 仿佛,不清楚的样子
③象,可见却没有具体形态的投影。比如“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④物,具体的,有形的东西。
⑤请,通情,实质也。“情者,性之质也”(《 荀子· 正名》)“情与貌,略相似”(辛弃疾《贺新郎》)。把传世本这个改成了“精”字,精者,物质之纯粹者,是物,和后来的真,信对不上。
⑥真,诚也。
⑦信,信,言合于意也。——《墨子》
最高的“德”的形态,是效法道的。“道”这个东西,没有清楚的固定实体。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有“象”。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有实物。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啊,其中却有实情事理;这实情事理很真切,实情事理是可以检验的。
因为德象道一样,是没有一成不变得形态的。所以后面进一步阐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也就是我们后面说的“与时俱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从当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远不能废除,依据它,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我怎么才能知道万事万物开始的情况呢?是从“道”认识的。
实例:袁了凡责李如松使诈。
![](https://img.haomeiwen.com/i27063299/e356eeb0e9090312.jpg)
袁了凡(本名袁黄,1533年-1606年),字庆远,又字坤仪、仪甫,初号学海,浙江嘉善县魏塘镇(今属嘉兴)人,明代重要思想家。
袁了凡是中国第一位具名的善书作者,他的《了凡四训》融会道教哲学与儒家理学,劝人积善改过,强调从治心入手的自我修养,提倡记功过格,在社会上流传甚广。
二十年调任兵部职方主事,适日本侵略朝鲜,明廷出师援朝,袁黄奉命到军营赞划(相当于参谋)。
![](https://img.haomeiwen.com/i27063299/a5b6903b07156619.jpg)
主帅提督李如松设计诈取平壤,一面假装与日本人和谈,只要日本人提要求一律答应,一面突然发起进攻,结果就把日本人打了个措手不及,平壤真拿下来了。
袁了凡强烈反对李如松的做法,指出即使对敌人也不能背信弃义,并责李的部下有士兵割死去百姓首级冒功,二人发生了激烈争吵。
恼怒的李如松留下3000士卒,让袁了凡守平壤,自己带兵追击,在碧蹄馆与日军主力突遇(一说中了埋伏),双方血战一天,虽然给了日军很大杀伤,明军也受了不小的损失。
![](https://img.haomeiwen.com/i27063299/bafd25f2e39857a6.jpg)
事后李如松以十项罪名弹劾袁了凡,导致袁被罢官。到了天启年间,朝廷给袁平反。
评价这件事的曲直,袁了凡有些死守道德教条,不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数万明军劳师远征,而战况也是瞬息万变,稍有不慎,可能就会丧师辱国,所以在战场上对敌人使诈是很正常的事情,双方都会使诈迷惑敌人。如果硬攻,置冒着箭矢冲锋的士卒于何地?
孙武在《孙子兵法》里说“以正合,以奇胜”,用奇(使诈)是兵法的基本手段之一。老子后面也说了:“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对自己人要守正,要讲道德仁义,要守信。对于没有投降的敌人是不必死守道德教条的。这就是读书没有读通透的害处。
番外:袁了凡被罢官之后,闲居故里,(1568)写下四篇短文,当时命名为《戒子文》,用来训诫他儿子,就是后来广行于世的《了凡四训》这本书。曾国藩很推崇这本书,读后改号涤生,“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