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深度思考社会热点简书.杂谈
开始关注这个群体:进城带娃老人

开始关注这个群体:进城带娃老人

作者: 速丰 | 来源:发表于2018-08-09 18:33 被阅读260次

“等你们生了孩子,我们就去帮着带……”公公婆婆是那种一颗心全扑在子女身上、也很细心的人。所以,对于过来人“孩子到来,才是一个家庭问题的开始”这种说法,我是从没放心上的。可我忽略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过来人真不忽悠人。

怀孕前三个月,因为有些不顺利,放心不下的老公提前叫公婆过来了,而小姑子因为她的公婆不愿意带娃,亦一起同住。我们正式开始了三代人的群居生活。

时至今日,快十个月了,总体比较和谐,但过程中总免不了一些摩擦、矛盾,下班回家,又经常会听他们说起小区里一些带娃老人的事。于是,我竟然对“进城带娃老人”这个话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娃即将出生,现在看到的、听到的,都有可能是我以后可能要面对的,所以值得研究一下。

“含饴弄孙”,一直是很多老年人最向往的天伦之乐。可是随着时代发展,人口流动频繁,当子女远离故土去到陌生的城市求学、生活,家庭之间的连接就像一条长长的风筝线,父母与子女情各牵一端。而小生命的降生总会成为一个扭转情势的契机,为了帮子女照顾孩子,很多老年人离开家乡,从乡村迈进城市,或是从熟悉的城市抵达一座陌生的城市。

有的老人进城后,状态一下蔫了,话少了,身体状况也差了,口头禅就是“我要回去,我要回去”。为什么我们认为的让父母来“享清福”,变成了他们认为的“活受罪”?

生活习惯差异。在老家,用双脚就能去到想去的地方,在这里,随便去哪里都要坐公交坐地铁,不敢跑远,怕迷路怕走丢;在老家,出门就能丢垃圾,在这里,丢个垃圾都非得坐电梯,怕电梯出故障,又怕电梯里有奇怪的人,进出电梯心都是慌的;在老家,出门就能在园子里摘又健康又绿色的蔬菜,在这里,菜市场来回走几圈都买不到中意的蔬菜,纳闷城里人不是很讲究么,这种菜也有人买;在老家,水电气费到点都有人来收,在这里,水电要网上交,气费还得跑到指定地点去缴……

语言沟通障碍。在老家,每家每户发生了什么他们都知道,见面打招呼的乡情也很是怀念,在这里,脚踏进屋防盗门一关,谁也不认识谁了,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孤独感将老人吞没;在老家,出门买东西,都操着一口熟悉的乡音,经常光顾的老客户,时不时还能给个批发价,在这里,好不容易上次街,语言不通,比划半天,碰到贵的都不敢摸,怕遭白眼,难免产生自卑心理。然而,为了不给子女添乱,多数老人会将这份苦闷孤独的情绪藏在心里。长此以往,各种身体和心理疾病也会随之而来。

“人老无用”思想。大多数农村进城老人都有“人老无用”的思想,他们会觉得在老家,自己是一家之主,什么都可以自己做主,有足够的“话语权”。来到城里后,会产生“人老了不中用了,又没得退休工资,只有帮娃儿做家务带孩子才有点儿用。”可是,问题又来了,城里生活的一切都得靠孩子教,家电怎么用,交通怎么走,尤其是带孩子方面,全由不得他们,他们也会很诧异和失落,“你们可不就是被这么带大的么,为什么现在就不行了呢”。如此,一家之长的权威受到挑战,家长反而变成了孩子的孩子,很多老人心理上接受不了。

当然肯定还有更多的问题会出现,这只是我目前感受比较强烈的几种。

尽管如此,大部分老人,即使对城市生活有强烈的“排斥感”,仍会“情非得已”地留在城市,比如我的公公婆婆。因为他们知道,孩子们在外打拼不容易 。

那么,进城带娃老人的这些问题怎么解?

对子女来说:

首先,要充分理解他们。曾经一度,我也是百思不得其解,烦闷得很,哪有那么多七里八里的理由,无非是不想帮忙带娃“找事”吧。如果一直是这种想法的话,那家庭大战爆发只是早晚的事。后来,我试着换了下角度,如果让我离开现在的工作、生活环境、朋友圈,到乡下去和他们同住,我估计自己也会抓狂。这么一想,豁然开朗了,老人们无非是需要时间来适应。

其次,要更关心他们。一是多和他们多聊聊。在乡里的时候,他们出门就能和邻里聊上半天,可来到城里,无人倾诉,所以更需要子女陪他们唠唠嗑,即使他们聊来聊去,可能就是村里、身边的那些人那些事,也要听得津津有味、不厌其烦,这样才能满足他们的倾吐欲。二是多注意交流的语气。老人刚来城里,会比较小心翼翼和敏感,尤其面对儿媳妇时,这种心理会更甚,比如我婆婆,一开始就总是担心菜不合我胃口,所以每次做饭都特别有心理压力,我就会大咧咧的说,“没事的,我不挑食,随便做,何况你手艺还那么好”,就算有意见,我也只会说,“这样可能会更好些”之类的。不要小看说话方式的魅力,我老公就经常能把婆婆给惹怒。所以婆婆总是说,“儿媳、郎好招待,儿子、女儿难伺候”。三是摆正他们带娃的角色。老人帮忙带娃只是辅助角色,不能把他们由次角变为主角,家庭内务、一日三餐还加超时带娃,会让他们不管是身体还是心理都承受不住,所以子女应该更多承担照顾孩子的责任,尽量抽出时间和精力多带娃,比如下班了及时回家,减少不必要的应酬和娱乐,周末给老人放放假,让他们去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或者带他们出去放松放松,这样他们的情感才能得到释放。

对老人自身而言:

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调适能力。老人进城带娃,不是某个家庭的个别现象,而是短时期之内的普遍社会现象。毕竟抱着固有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愿改变,导致没法适应,自己和子女都苦。所以老人应“继续社会化”,保持年轻的心态,去接受新鲜事物,增强独立意识,建立适当的社交丰富自己的生活,或者培养新的兴趣来填补心理空缺。这方面,公公比较厉害,刚来那会,他就凭着以前对长沙的记忆或导航,把周边大大小小的地方走了个遍;自己坐着地铁去橘子洲、天心阁等地转悠转悠;没事也去贺龙跳跳广场舞;到小区遛娃总能跟人混熟,回来就“我家门我家门”;昨天小区放露天电影,再热他都去凑了个热闹。如此这般,甚好。

对社会来讲:

既然是个普遍现象,那就不仅仅是“小家”的问题了,也是社会“大家”的问题。所以我们生活的城市也应该多给“老年漂”一份关爱。小区,可以适当举办一些有益身体健康的活动,比如下棋、广场舞、趣味知识抢答等;社区,可以和附近的学校合作,开办科学知识课堂,帮助老人加强“继续社会化”的能力,还可以组织社工为老人过集体生日,增强老人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城市,需尽快完善老年群体组织,比如加快老年大学、老年人协会建设的步伐,当然,养老、看病、资源分配等方面,也应切实考虑随迁老人的需要和利益。

如此,唯有各方共同努力,方能让进城带娃老人安祥幸福。不让老人“老年漂”,我们才能“放心闯”。

开始关注这个群体:进城带娃老人

相关文章

  • 开始关注这个群体:进城带娃老人

    “等你们生了孩子,我们就去帮着带……”公公婆婆是那种一颗心全扑在子女身上、也很细心的人。所以,对于过来人“孩子到来...

  • 老人带娃

    五天前,带着女儿跟随大学同学来到了她的老家——韶关。 来的时候满心欢喜,觉着好不容易到了一个新的地方,...

  • 老人带娃

    ——听宝妈们吐槽老人有感 老人带娃不辞劳, 无功有过把理挑。 爱子无视父母恩, 教儿水平有多高?

  • 简笔画随图

    带娃进城,娃在游乐场,我就边上照着以前拍的画

  • 哪些老人不适合带娃?

    哪些老人不适合带娃? 1、年龄太大的老人 带娃也是一项体力活,一般带娃的老人都是五六十左右,六十多就明显带娃有些吃...

  • “上班式”带娃让老人无法安享晚年,青岛福山老年公寓为您解忧

    如今年轻人忙着工作,生完孩子大多是老人帮忙带娃。很多老人在退休的年纪,刚结束一份“工作”,又开始“上岗”带娃,让人...

  • 全职妈妈,你当得起吗?

    看到简友写的一篇文章,她生下二胎不久,准备自己带娃,却发现身边的带娃群体全都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她这个正常带娃的妈...

  • 关于老人带娃

    今天和一个朋友聊起老人帮忙带娃的事,我们有很多心声,你们也有吗? 我朋友是她自己的妈妈,也就是外婆帮她带两个孩...

  • 老人带娃&年轻人带娃

    我妈讲过这样一件事:我小的时候,有一次村里的打谷场演电影。她想去看,就把我托付给我爸,自己偷偷溜走了。等我妈看完电...

  • 为什么老外一个人可以带好几个娃而中国要一家子带一个娃?

    1.国内,妈妈带娃主力军;国外,爸爸带娃主力军。 在国外,老人和年轻人都是分开居住的,老人没有义务去帮忙带娃,即使...

网友评论

  • 半沐:文章不错,收录了哦😊
    速丰:感谢感谢,继续努力。
  • 青风若凡:带娃的老年人真是不容易,纵然在我们看来有很多做的不好的地方,那是他能能力有限,作子女的应该多体谅
  • 鲁小南:矛盾多多,观念差异,生活习惯。
    速丰:@鲁小南 是的,各种问题都会慢慢浮现,就看怎么看待了。
  • 杨木木6686:作为或许不久会结婚生子的我,我也希望有人带孩子。作为女子,有了孩子总觉得生活会缺失自由,可老人一生也不易。到老了还要看孩子,就很无奈。
    杨木木6686:@乔三er 是的呢
    速丰:@乔三er 0其实完全可以理解老人,我想要是我老了,也不愿意给孩子带孩子:smile:

本文标题:开始关注这个群体:进城带娃老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jbc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