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朱元璋:我本淮右布衣,我还擅长杀大臣

朱元璋:我本淮右布衣,我还擅长杀大臣

作者: 亦无欢 | 来源:发表于2017-04-26 19:23 被阅读217次

    就着《明朝那些事》,看《明史》。

    《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就看完了,已经看到朱元璋和人间拜拜,《明史》才看了不足三大页,让我动容者三。

    其一,朱重八同学贵为皇帝之后的那句话,太让人动容。

    “我本淮右布衣”,壮哉朱元璋,千古帝王,唯刘邦与朱元璋布衣,刘备同学这辈子真吃亏的就这句话了,没机会大声说:我本布衣,混到这份上,爷真的很牛逼。

    其二,《明史》看了不到三卷,其实就是不到三章,三大片儿。

    朱元璋你这个老小子真狠那,功臣都让你娘的杀绝了,才三大页纸不到啊。

    其三,看书和出声读书真不太一样,出声读书,哪哪儿写的不够深入,哪哪儿太跳跃了,尤其是故事性强的作品,出声则了然。

    《明朝那些事儿》就属于这个类型,很优秀,但硬伤不少。

    所以和《明史》同步读之,更妥当。

    明朝开国六公爵,朱元璋还活蹦乱跳那,这六位全翘了。

    当然,有两位是自己及时死掉的。

    他们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 魏国公徐达 、曹国公李文忠、 宋国公冯胜 、卫国公邓愈 、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

    后勤大队长——李善长

    按功行赏,李善长排了天字第一号功臣,李善长基本上就是朱元璋的萧何,第一后勤大队长,朱元璋带着兄弟出去折腾,这位在后方搞安定团结和后勤保障工作。

    切莫小看,刘邦这个例子就很典型,赢项羽之前,主要就是输,输了再打,全靠后勤供应。

    所以李善长和萧何们,的确贼拉重要。

    李善长也是开国六公爵里唯一的文臣。

    你肯定在想刘伯温吧,刘基同学根本就不在此六人之列,只是封了个侯爵,当然,刘伯温的确也是被朱元璋玩死的。

    其实,我在撰写此文的时候,有一个疑问,就是假如李善长没默许胡惟庸胡来,李善长会被朱元璋玩死吗?

    后来,我确定了,朱元璋会的,不管怎样,李善长都会死掉。

    一开始的故事很老套,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无论是朝堂之上,还是江湖之上,有了人就要争斗,就有山头和小集团,正如《无间道》里说的“出来混,早完是要还的”,而人在江湖的确会有身不由己,独善其身,很难很难。

    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和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开始在朱元璋面前撕逼,争宠。

    朱元璋免费看戏,不吱声,但其实很关注,这是祸事的开端,朱元璋应该会很感谢这场争斗,同时也提醒了朱元璋,这帮家伙没个安省。

    具体过程就不细说了,互有胜负,刘伯温先以退为进的败落,但最终也把李善长拉下了马,而后来的名人胡惟庸代表李善长登场。

    刘伯温看的很准,李善长眼光很差,但这其实都不重要,因为即使没有李善长和刘伯温的争斗,没有胡惟庸,也还会有别人。

    朱元璋照样不会让你活下去。

    先是借胡惟庸之手搞死了刘伯温,这个谋虑比朱元璋还深远的家伙死掉了,朱元璋才会高兴一些吧。

    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里说的很对,朱元璋想到的,刘伯温能想到;你朱元璋看不明白的,刘伯温还是能看明白,这样的存在,对朱元璋来说,不,不仅仅是朱元璋,所有的帝王,所有牛逼的帝王,都是不安心的。

    文人都想当诸葛亮,却忘记了,诸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除了忠,也是一种幸运,明君忠臣是一出戏,只有一边的演员是演不成的。

    胡惟庸这个李善长的马仔,翻身做了主人,顺便也把李善长脱下了水,当然,这都是朱元璋棋盘上的棋子,胡惟庸案是杀人的好由头,从根本上也解决了朱元璋真正在意的,丞相之位。

    其实李善长虽然犯了案,但是死的还算是晚,朱元璋干死胡惟庸许久,才去灭李善长。

    老李啊,丹书铁劵这东西,其实就是黄马褂,这玩意儿只能拿着向臣工显摆,但并不能真的保命,老李啊,你有两块铁卷,也依然保不住你的命。

    赏无可赏,唯有赐死,何况你李善长还给了朱元璋那么多借口。

    奥,对了,李善长的死,也展示不少兄弟情深,唯一没有被朱元璋整死的汤和也有出场演绎,汤和出卖了李善长,帮助朱元璋找了一个挥刀的莫须有理由,真是休戚与共的好兄弟。

    李善长不会谋反的动机太差了,他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且是皇帝的儿女亲家,无论胡惟庸还是谁,帮着谋了反,不顶多还是这个待遇吗?

    没必要的事,况且李善长有一点比刘伯温强,那就是李善长比刘伯温更了解朱元璋,刘伯温知事知人,也是个在民间多智近妖的人物,但是,刘伯温不够了解最关键的一个人,那就是主上,朱元璋。

    李善长了解,比刘伯温了解的多,不过也无所谓了,了解也是死,不了解的也死了。

    这很统一,在这一点上,朱元璋一以贯之。

    文人们还是要把书读透彻一些,不要总幻想什么功成名就,明主知遇之恩,不然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死的很及时,不给主上舔麻烦的妙人们——徐达、李文忠、邓愈、常遇春们

    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的明朝第一名将徐达,是自己死掉的。

    而徐达这个人,不但低调,而且非常非常懂事,也看事,假设寿命再长个十年,朱元璋也未必会杀他,但是再不知趣的多活几年就不好说了。

    为什么我对徐达这么有信心那?

    冯梦龙在《智囊全集》里记录了徐达两件事,可以给大家做个参考。

    洪武初年,大将军徐达把元顺帝围困在开平时,故意放开一个缺口,让顺帝逃走。

    常遇春很生气,因徐达的做法等于让本来的大功劳受影响。

    徐达说:“他虽是夷狄之人,然而毕竟曾久居帝位,号令天下。如果抓到了,我们的主上怎么处置他才好呢?是要封他为王为侯呢,还是杀了他以出气。我认为主上两者都不会,所以故意使他逃跑,这样也最合适。”

    常遇春一时还不能同意他的看法。

    后来回京师禀报,明太祖朱元璋果然并未怪罪。

    冯梦龙评曰:“省却了太祖许多计较。然大将军所以敢于纵之者,逆知圣德之弘故也。”

    徐达这是想朱元璋所想,把事儿做在前头,政治上一点也不糊涂啊,这个深度,刘伯温也有,不过正好相反,所以徐达让朱元璋欢喜,而刘伯温让朱元璋胆寒。

    顺便一说常遇春,这糊涂蛋蛋,徐达把话说这份上,让我们这帮键盘侠都明白了,常遇春还不明白那,也幸亏常遇春非常及时的第一个死掉了,常遇春要是不自己死掉,就这点政治觉悟,估计下场很那难看,没准儿连后代子孙一起交代上。

    另一件事,就更重要了。

    一次明太祖召徐达饮酒,喝到了夜晚还不停地灌徐达酒。

    徐达喝得大醉,太祖命令内侍把徐达送到旧内休息。

    旧内是太祖为吴王的时候所居住的宫殿,半夜徐达酒醒后,问内侍这是什么地方?

    内侍回答说:“是旧内。”

    徐达立即起身,跪在台阶上朝北拜跪,三叩首之后才离开了。

    太祖听说这件事情之后,十分高兴。

    冯梦龙评曰:中山三叩头,而主信益坚。仓卒间乃有许大主张,非特恪谨而已!

    徐达这就不只是谨慎了,徐达简直将才里少有的明白人,而且是政治小天才,比那些饱读诗书的所谓文官,不知道高明到哪里去。

    徐达,不仅仅是功勋卓著,不仅仅是让朱元璋放心,还提朱元璋操心,宁愿伤害自己的利益,也要为主上分忧,而且时时刻刻不忘发自肺腑的表忠心,态度诚恳,毫不做作,比哪些整天太后长太后的恶心太监们,不知道高明到哪里去。

    不但能干,而且会干,什么该干什么不该干,很清楚,关键是一颗红心闪闪亮,一切行为都和朱元璋的心意,让我们一起用港台腔唱起这首歌: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

    朱元璋心里大概就有这首歌,而徐达也确实省心,老实、安分、低调的,及时的死掉了,而且还活的比常遇春长,荣华富贵好歹也享受了。

    李文忠也算不错,还是朱元璋的外甥,后来被收为义子,直接改姓朱了。

    《剑桥中国明代史》的评价格外显眼:洪武帝的外甥李文忠,是皇帝至亲中唯一有点学识的人,但是从很早时候起,他对他舅父的忠诚就有些不肯定。可是,皇帝还是把他安放在极重要的位置上。他是个极有才干的行政官员。根据史籍所载,他擅长搞钱粮和刑名事务,也善于搞大项目公共工程。

    张廷玉:文忠器量沉宏,人莫测其际。其临阵踔厉历风发,遇大敌益壮。颇好学问,常师事金华范祖干、胡翰,通晓经义,为诗歌雄骏可观。

    你看,李文忠不但是皇亲国戚,而且文武双全,颇具才干。

    好学问,通韬略,交儒士,严治军,临阵奋勇,战功卓著。他器量深沉,变化莫测,临战意气风发,遇大敌胆气益壮。

    更难能可贵的是李文忠为人忠直 ,尝命军中收养道上弃儿,所全活无算。又劝朱元璋少杀人,家故多客,尝以客言,劝帝少诛戮,又谏帝征日本,及言宦者过盛,非天子不近刑人之义。以是积忤旨,不免谴责。

    李文忠是少数敢于去劝朱元璋的人,估计多少起作用,但肯定犯忌讳,朱元璋其实原本是要干死她的。

    自从打张士诚的时候,另一个牛逼的亲戚,军事天才侄子朱文正的意外叛变开始,朱元璋其实就谁都不信了,除了一个人。

    这个人也救了朱文正的命,不止朱文正,其实很多,里面就包括李文忠,要不然李文忠想自己病死,朱元璋也不给他机会。

    这个人就是朱元璋的原配马皇后,没有留下名字的马皇后,大脚马皇后。

    可惜,马皇后死的太早了,朱元璋这个老色鬼,生孩子小能手,却再也没有册立皇后,睡觉可以,宠幸也没问题,但皇后在他心里就一个,姓马。

    这是李文忠的幸运,来自血脉和干妈。

    最后一个幸运儿是邓愈,他死在一生的最后一次辉煌胜利之后。

    邓愈和朱元璋另外一个义子沐英打吐蕃,为明朝开疆拓土千里,大胜而归。

    邓愈班师回朝,在回师途中生病。

    公元1377年明洪武十年十一月初九日,明军到达寿春的时候,邓愈因病去世。

    朱元璋闻讯大哭,停止上朝三天,亲迎灵柩祭奠,并追封邓愈为宁河王,谥号武顺,肖像挂在太庙中享祭。朱元璋还亲自选择墓地,将邓愈安葬在南京雨花台,墓前置六对石翁仲石马,山上遍地松柏,禁止砍柴打猎。并命人将邓愈的功绩写入《洪武功臣录》。

    顺便说一句这位沐英,结局也不错,虽然死的也挺早,邓愈活到41,沐英活到48.

    《剑桥中国明代史》:沐英封于云南。实际上是沐氏家族使云南成为明朝的一个省,并使其成为汉族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家族的声望一直很高,它的权势是没有争议的,历代黔国公是明朝唯一持续掌握实际领土权力的勋臣。

    这几位死后都封了王。

    明朝功臣比惨系列——冯胜、蓝玉们

    冯胜和蓝玉收降了纳哈出之后,冯胜就莫名其妙的被撤了职,蓝玉才真正有机会当上主帅。

    蓝玉是常遇春的内弟,也是不世出的军事将领,蓝玉完成了徐达和常遇春们的遗志,彻底操翻了元朝。

    当年明月称蓝玉为明朝最后的名将,不过分。

    不过蓝玉首先是自己作死,性格缺陷严重,是个识字的粗人。

    本来朱元璋杀功臣和大臣就跟杀鸡宰狗一样,蓝玉还整天作死。

    睡了元朝妃子,人家气不过自杀了,违反了朱元璋一向的安抚政策,带兵耍横攻打自己国家的关卡,就因为开门慢了。

    《明朝那些事儿》里这样说蓝玉最后的作死。

    “朱元璋考虑到蓝玉的功劳,破例封给他太子太傅的官衔,我们前面已经说过,这是个从一品官职,一般官员只有在梦里才能得到,可以说已经是位极人臣了。

    而蓝玉就像吃错了药似的,居然在很多人面前大叫:“以我的功劳难道不能给个太师吗?”(我不堪太师耶?)

    这就不是要求进步了,是嫌自己活得太长。

    朱元璋再也不能忍受了,如果他还能忍,他就不是朱元璋了。”

    然后蓝玉就被屈打成招说谋反了,说的还跟真的一样,你看,打仗不怕死人,但怕锦衣卫的酷刑,没干的事儿都承认,唉,疼啊。

    冯胜一开始被搁置,人没死,顺着蓝玉的事,算是一块儿上了黄泉路。

    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蓝玉案发,越二年,冯胜以蓝党被赐死。

    不过冯胜并不孤单。

    傅友德、王弼等跟他一块儿,同为朱元璋所处死。

    冯胜够狠,死前 在家宴中毒死全部女眷,其义女、女儿冯秀梅、冯文敏同时被害。

    《明史》曰:“太祖春秋高,多猜忌。胜功最多,数以细故失帝意”。

    傅友德跟元朝撕逼的时候,孤军封神,七战七胜,直到十余年之后这个记录才被蓝玉打破,确实厉害,然而,两位头上还有把利剑,那就是杀功臣狂魔朱元璋。

    有传说徐达是被毒死的,这个朱元璋没那么蠢,蒸鹅的事不合逻辑,朱元璋是好杀,人人知道,也很主动,但杀徐达,很方便,没必要留这个话头。

    李文忠的死据说也有毒死的说法,但我个人认为,有马皇后的力保,当时没杀,之后已然病怏怏的,不太有必要。

    李善长满门抄斩,常遇春的儿子常茂幸亏跑得快,之后跟着朱棣造了反,但那是后话了。

    ,到头来有机会自己死的,都算善终,甚至赐死一人的也都还行,毕竟族灭的也不在少数。

    不过历史这东西,很有意思,纵有千般计较,万般狠手,后面总有人算账。

    刘邦杀功臣,说多也不多,说少也不少,那毕竟是异姓王,活着的异姓王,但毕竟留下的老臣还是不少的。

    后来诸吕作乱,要是没这么老家伙们出来捣鼓,估计大汉王朝到底姓什么,好不好说。

    明朝虽然一直姓朱,朱元璋一开始是为了儿子,后期成了为孙子,下手就更狠了。

    虽然留下个能打仗的叔叔撑腰,却没想到,正是叔叔朱棣出来改朝换代,而当时,战场上早已经没了对手。

    但凡明朝开国六公四十八爵,还能留下些能主事的,朱棣的篡位还真未必就这么顺畅。

    朱元璋啊朱元璋,你本淮右布衣,提三尺剑夺得天下,一路跟你的兄弟臣子,大多数还是忠心的,争宠的虽然多,真造反和叛变的很少很少了。

    老天爷未必长眼,但地下有知,朱元璋收到的报应,还真是快的很。

    (本图乱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朱元璋:我本淮右布衣,我还擅长杀大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jdw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