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马拉拉?
我是马拉拉。
而这,就是我的故事。
初识马拉拉,是因为知晓她写了和《安妮日记》一样性质的战争日记,是她以17的年龄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于是,我的书柜里也有了一本《我是马拉拉》。可自从第一次翻阅,读到第二章“父亲是鹰”时,便再也读不下去了,从此便沉睡在书柜一角,任凭它落满灰尘。而此次疫情,给了我再次翻阅它的机会。
一.读书路上,定有不懂之处
究第一次未竟之因,是因为文章一开始就出现了较多我不懂的地方,如“塔利班分子”“斯瓦特河谷”“普什图人”以及介绍巴基斯坦历史的名词,又长又晦涩,让人既不明其意,又让人读了第二章忘了第一章。此次再读,我做了以下工作:
1.遇到不懂的名词、时事历史。首先,可以查看文章的批注。如文中提到“半吊子医生危害的是性命,而半吊子的毛拉危害的是信仰”“毛拉”一词,作者在前文已有批注,读书时只需要再向前翻阅查看即可;其次,可查阅网络资源,如“塔利班分子”,若读书时觉得实在碍眼,想弄清楚什么意思,可以上网咨询,但若遇问题就去查资料,耗时又影响读书的连贯性,所以,有了第三个方法:遇到不懂的,先留着跳过,还可自己猜测,还可在后文中找到证据进行推测、证明。若是一直读下去,你就会明白“塔利班分子”的意思。
2.遇到太多的人名、地名怎么办?在阅读外国文学时,阻止我们读下去的有时候就是那长长的人名、闻所未闻的地名。这时,我们也有巧方:可以只记2-3个关键字词;若是记不住,那么我们就把这些人名、地名看成个字母,化繁为简,遇上它就画上线,旁边写下它的字母代号,时间长了,就熟悉了!
二.读书路上,要有奇思妙想
看别人的故事,悟自己的人生,所以,要带着脑袋去读书。
1.联想自己之事。文章取材于生活,当你看到作者写到你曾经历过的事件时,要停下来想一想自己当时是怎样的,是否和作者一样。比如我读到作者描写爸爸演讲“手脚颤动不已……我非常紧张……觉得底下的人都模糊成一片......我的手里满是汗,嘴巴则干的像纸张一样”,就想到了自己第一次上台演讲的场景,眼睛都不敢看向下边的人,总觉得他们都在笑我,只好屏住气、低着头,哗啦啦地说完......
2.联想他人之事。读书不仅是获取新知,更是与自己的灵魂进行深层沟通。要把自己所学调动起来,与读者进行交流。如马拉拉写到能够把所画的东西变成现实的“桑竹的铅笔”,我就想到了我们从小就熟悉的马良,也拥有一支一模一样的神笔啊,就想到了文学是不分国界的,只不过表达方式不同而已;世界儿童的心都是一样的:都想要这样的笔,都是纯真无邪的。
三.读书路上,要雁过有痕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初读一本书,要把书变厚,再读之时,把书变薄。
1.勾画圈点。读过的书本不能依旧干干净净,要有我们留下的痕迹。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勾勾画画呢?要设计一套属于自己的“符号”。如:描写优美的句子,我们可以用波浪线画出来;第一次遇见的富有新意的句子,可以用横线;富含深意、有道理的话可以框起来;文章中的新词,也可以用括号;非常喜欢的那一页还可以把它折叠起来......久而久之,形成规范,再次翻阅时,便能一目了然。
2.要有批注。很多同学不明白如何做批注,我是从这几个方面做的:
首先,对不认识的新词进行批注;其次,特别优美或者是特别富含深意的句子,可以在旁边赏析,从修辞、深意入手,也可以进行仿写。如“黑暗之枪!为什么我不诅咒你?你把充满爱的家庭变得支离破碎”,联想到现在的疫情,可以进行仿写;再次,若读到某句话或某段描写,你联想到了诗词名言,要及时批注。如读到“不要接受从邪恶之人手中拿到的善良的事物”,我想到了“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便迅速写在了旁边;最后,还可以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在旁边。如文中多次提到“当有人夺走了你的笔,你才会真正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你有没有意识到过教育的重要性,如果你也经历过战火,经历过生死威胁,你手中的笔被人夺走,你放寒假时却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开学,你又会有怎样的看法?此时,就可以批注在旁边,而这,就是写读后感的素材啊!
至此,是不是读完就可以放下了呢?读后感是不是就写得出来了呢?这只是“把书变厚”,若想把书读通、读透,还需要回过头来“把书变薄”呢!如何变薄,如何写出读后感,且看下文!
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
我没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
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
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
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
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
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天主教徒
最后他们奔我而来,
却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看到这段,你又想到了什么?是不是有话要说?
网友评论